如日方升
——在当代帷幕下浅谈“美的叛逃说”

2017-03-11 11:36贾浩天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510006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技艺艺术家美的

贾浩天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510006)

如日方升
——在当代帷幕下浅谈“美的叛逃说”

贾浩天 (广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510006)

艺术历经千年的发展,显示了越来越多的技艺化痕迹。因此有人提出“艺术叛离美”的观点。然而美在如今愈加自由的艺术形式下,已然有了全新的展示与诠释方式。

审美;美的叛逃;形式化

在艺术诞生的初始,创作者们表现自己所以图表现的画面,不若今日这般娴熟。然而在观察他们的作品时,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这种充沛的情感至今依然拥有扣人心弦的力量。然而在原始时期,在工具与意识都处于落后状态的背景下,美术中所蕴含的技巧的成分很低。在后来的发展之中,绘画的技巧与工具不断地进步,艺术家在美的表达与诉求上有了显著的不同。趋向于写实的美术开始占领审美的制高点。事实上,这种观看方式至今依然在影响着诸多观众与艺术家。在美术史“唯技巧论”的高峰期,技艺已经成为决定画面美丑的重要因素。纵然如此,我们依然能在这些时期的画面中找到非具象美的“证据”。当美术摆脱曾经复杂的因素,如政治、宗教、经济、道德等的制约后,其真正的审美价值才逐渐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艺术家将美术作品剥离了多余的技艺,力图将美还原到其最质朴的状态,使观众无需“透过”某些形式来感受绘画的美。在经历了此番转折后,美术走向愈加自由的轨道。艺术的形式变得愈加自由,受众也愈加广泛。直至今日,绘画这个概念已经离开单一,然而其本质,依然是围绕美来进行的。纵观历史,美与术始终处于辅车相依的状态之下,无论在任何时期,美术之美,都需要依靠术来表现。技艺之于美,正如瓶器之于美酒: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宗教形态下的美术形态均不相同,但人们所欣赏和感动的,依然是蕴藏在这复杂容器之中的“美酒”。如若没有美酒,纵使瓶器如何华丽,也必然无人问津。长久以来,美术中所包罗的技艺也承启了无数后来的艺术家的成就,使得美术得以各种形态延续发展。因此,无论技艺复杂与否,美依然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中,无处可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就必须同时表现美。”

三、美之于观众

对于艺术家而言“绘画并非仅仅为形式而存在,而是要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存在的事物,表达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和一种情感。”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以不同的技艺将自己的审美诉求凝结在作品中,供观众欣赏,而观众无论是在欣赏画中风景,还是在品味画中情调,都是在体味作品中美的意味。因此,若要使一副美术作品的美学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和表达,观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艺术家完成一幅作品时,无论对其还是对其作品而言,审美诉求还没有真正达成。单单描绘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并灌输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感受,并不能完整地将作品中的美的职能完全发挥。当艺术家的作品被观众欣赏、品味时,作品本身得到了不同的解读、理解,并传达出不同的感受,最终均以审美符号的形式,在观众的思想中留下印记。随着艺术家不断地改变作品的内容、形式、技艺,观众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去观赏往昔的艺术品,已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观看方式的变化,自然会引起更进一步的关于美术技艺的讨论,也引起人们对于“技艺”绘画的再思考。对于绘画“分量感”尤为沉重的古典主义时期,画家通过精湛的技艺,为特定的群体服务:或歌颂生活、或赞美神灵、或祈福颂威......这些掺杂了诸多因素的艺术品,以高超的技艺手段,将画面塑造的尽善尽美,却为当代的观众出了难题:如何将透过层叠的技艺,直视画中最纯粹的美?如若一味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所有艺术作品,那么将很难突破画中技艺的掣肘,从而失去美术中最为珍贵的审美意义。因此,对观众而言,持有澄澈的目光,以审美而非审度的态度去体味蕴藏在每幅作品之后的意境,是触摸最纯粹最质朴的艺术美的途径。艺术作品不是镜子,然而他们跟镜子一样,都有那种令人捉摸不定难以言传的变形魔术。有的人从镜子中,看见了人物与场景,有的人从镜子中看见了“象”,而有的人从镜子中却看到了时间、经纬、情感......因此,并非美从技艺化的美术中逐渐叛逃,而是人们的视线逐渐难以透彻地观察到形、象以外的事物,从而不断进行着审美以外的劳动。如若始终将视线禁锢在镜中的虚像,而止步于寻找像外之道,最终能看到、感受到的,只有虚像,而非真实的美。

四、结语

美始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无法说清什么是美,也无法为它订立一个明确的标准,就像我们无法绘制出爱的形状。然而正是如此,才需要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之中,逃脱对具象化的“伪象”的追求,转而从艺术品中汲取真正含有美的情趣。观看与审美并非具有拿来主义的斩截,需要的是链接心灵的深入体味。无论任何时代,任何艺术形态,美都是存在的,它是人类的诉求,是灵魂中所需要的营养。因此,美术的技艺化只能表明了人类对于发现美、创造美和控制美的渴求,虽然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但依然是璀璨的艺术史的一部分。正如海伦•凯勒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只有拥有一颗真挚的心灵,以纯粹的眼光看待艺术,看待美术,才能从作品中体味到属于自己的美的感受。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4月(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

[3]汪晓曙,绘画创作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2).

[4]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1).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2).

一、前言

二、美之于艺术家

贡布里希先生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他认为世上并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有的只是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活动。因此,被人们作为艺术品的具像的绘画、雕塑、版画等作品,不过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技艺,将抽象的美的概念具象化,现实化。

图像艺术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时至当今,已拥有难以数计的形态与面貌。从最初斫雕为朴的洞窟壁画到如今光怪陆离的实验影像,美术所经历之演化可谓沧海桑田。关于审美的讨论,在当代的帷幕之下愈演愈烈。有批评家提出:纯粹美得自然性是无需技术驯化,技艺化的过程只能使美越来越不纯粹,这便是现代艺术叛离美的根源。这个观点陈述了美究竟如何“叛逃”,是什么造成了美逐渐地“叛逃”。究竟美术重“美”,还是重“术”,这个问题已探讨已久。或许我们需要换个角度讨论此问题:究竟“术”将“美”扼杀掉了吗?如果美术已经名存实亡,那么我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美”的实质又是什么?

猜你喜欢
技艺艺术家美的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