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桦树的欢歌与悲歌
——论诗人白桦“树”的情结

2017-03-11 12:14陶广学
关键词:枯树白桦意象

陶广学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一棵桦树的欢歌与悲歌
——论诗人白桦“树”的情结

陶广学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诗人白桦对“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以“树”为名,而且创作了大量题咏树木或森林的诗篇。在他20世纪50年代的诗中,“树(森林)”只是人物的衬托,而在“归来”之后的诗中,“树”成为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独特形象。白桦不仅在“树”中融入了生命的力量、不屈的精神、美好的希望,以及对苦难的追忆,还以“树”自喻,抒写心志,如“越冬的白桦”“腹地边缘的树”“快乐燃烧的枯树”等,都成为他在苦难和孤独中顽强抗争并执着追求的人生写照。白桦笔下的“树”意象是解读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认识其苦难人生与心路历程的一个窗口。

白桦;诗歌;树;意象;情结

诗人白桦以“树”为笔名,评论家也常以“树”喻之。谢冕说,“一树白桦站立在原野,它本来是娟丽的,但因为承受了过多的风雪,不免斑驳,而且苍劲了”①谢冕:《孔雀已经归来——论白桦的诗》,《上海文学》1981年第8期。,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白桦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三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公刘认为,苦难正是白桦的创作源泉,“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摩挲这墓碑般光秃秃的树干∥桦皮也是一种稿纸呀/写诗吧,为了被暗算的夏天”(《风雨故人》)②公刘:《风雨故人》,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Ellena·Dong也以桦树喻其卓尔不群的傲岸品质,“正像和他同名的树那样”,“一年四季、从生到死都会骄傲而孤独地挺立在大地上”。③Ellena·Dong:《书比人长寿》,载白桦:《白桦文集》(卷3),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名,自命也”④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页。,诗人白桦与“树”之间究竟有何因缘呢?

一、与树同名、与树同行

诗人自名白桦,既是受前苏联小说、歌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又直接缘于青年时代追求革命理想的激情。他说:“那个年代都把前苏联作为一个新世界,作为我们向往的新世界、追求的新世界。苏联歌曲里面常出现白桦树,小说里面也出现白桦树,我觉得它非常美……是一个理想的象征”,“都想挺拔一点,坚强一点”。⑤白桦、张鸿:《白桦座谈创作与人生》,《诗歌月刊》2009年第9期。可见笔名“白桦”有三层涵义:“白桦”和革命理想相关;“白桦”在前苏联文学、音乐作品中具有优美、“高洁”的形象⑥白桦、郑丽虹:《白桦:文学对人性的解剖最深刻》,《诗歌月刊》2010年第9期。;“白桦”象征着正直挺拔与坚强不屈的精神。诗人珍爱这个笔名,此后甚至“没再用过原名”⑦白桦、张鸿:《白桦座谈创作与人生》,《诗歌月刊》2009年第9期。。

如果结合其文学创作,会发现白桦与树自幼即结下了不解之缘:“树的形象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与我身心相重合,自觉不自觉地珍惜并保持自己的形象,尤其是面对公众的言行和著作中的我。像树那样,在生命的全过程都要力求保持那优美,那自信,那自尊,那正直向上的追求”⑧白桦:《我爱树,一往情深……》,载白桦:《混含痛楚和愉悦的岁月》,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缘于这种深厚的情结,中国西南边疆苍茫的大森林,俄罗斯西伯利亚“美丽而绵长的画卷”般的森林,法国巴黎夏季的布洛涅森林,美国剑桥“深秋的树林”等,都激发了白桦的创作灵感并由此写下了大量的诗篇。白桦从初登文坛时的翩翩少年,到历经劫难“归来”变成一位忧患深沉的孤独诗人,再到暮年的伏枥老骥,他的歌唱也从“永远青春的大森林”,变成一棵“越冬的白桦”、一棵“折断的老松”,再到一棵“快乐燃烧”的枯树。在六十余年的创作中,诗人以“树”自喻,抒写心志,不论悲歌还是欢歌,总是与“树”同行。

二、白桦诗中的“树”意象

白桦诗中的“树”意象,恰恰折射出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20世纪50年代火热的战斗生涯,其后苦闷压抑的“右派”岁月,还有70年代末“归来”之后的上下求索与孤独抗争。在不同时期,白桦笔下的“树”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内涵。

(一)祖国西南边地的大森林

20世纪50年代,青年白桦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像一只欢快的云雀为中国革命与新社会建设唱着赞歌。其笔下的“树”,多是苍莽的森林与葱郁的树林,极少是形影相吊的孤树,如诗中解放军战士的形象,常呈现的是“我们”这个群体的精神面貌:英勇战斗、无私奉献,藐视一切艰难险阻。边地茫茫大森林,是战士战斗的前哨,也是各民族兄弟安居乐业的家园。所以,白桦常以森林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写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在夜雾掩盖的森林中/枪声像北方冬日的风那样响/……/是我们在向越境的敌人开枪”①白桦:《家信》,载白桦:《白桦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写其矫捷的身姿、高度的警惕性,“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像一群无声无息的黑影”②白桦:《轻!重!》,载白桦:《白桦的诗》,第68页。;写他们阅读家书的喜悦心情,“在森林浓密的前哨/寂静的夜晚又来到/手风琴快乐地喧闹/歌声和篝火在林中缭绕”③白桦:《红领巾》,载白桦:《白桦的诗》,第9页。;写他们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巡逻兵小队露营在雪山上/下有冰雪和枯叶编成的毡毯/上有繁星和雪松织成的蓬帐”④白桦:《露营在雪山上》,载白桦:《白桦的诗》,第35页。。总之,一首首明快的欢歌,荡漾着青春的激情与革命的火热。

当然,这些“树”并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意义指示,不能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如果说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的话,即象征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春与激情,“看不尽那些永远青春的大森林/听不完森林里飞鸟的合唱”⑤白桦:《小白房》,载白桦:《白桦的诗》,第51页。。真正具有独立审美的“树”的意象,出现在白桦“归来”之后的诗中。

(二)“归来”之后独特的“树”

20世纪70年代末,诗人“归来”,咏树诗篇明显增多,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独特之“树”也大量涌现。如“一棵折断了的老松”⑥白桦:《雪·松》,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22页。“压在泥土里的微小的种子”⑦白桦:《自信》,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10页。“扎根于岩石的缝隙间”⑧白桦:《树的喃喃自语》,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65页。的树,“脆弱干枯的枝条”⑨白桦:《十四日》,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沙漠中“兀立在燃烧着的光焰里”⑩白桦:《树桩》,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183页。的树桩、一株“遮天”的青藤⑪白桦:《青藤书屋》,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70页。、“向天空喷射热血”⑫白桦:《深秋的树林》,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137页。的秋林,“越冬的白桦”⑬白桦:《越冬的白桦》,载白桦:《白桦文集》(卷3),第15-16页。以及“快乐燃烧”⑭白桦:《一棵枯树的快乐》,载白桦:《长歌和短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的枯树等等。这些“树”不管高大或渺小,苍劲或干枯,萌芽或凋零,“始终都在为尽可能保持躯干的正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⑮白桦:《我爱树,一往情深……》,载白桦:《混含痛楚和愉悦的岁月》,第104页。,充满着郁勃激愤之气,皆体现出白桦的“不平而歌的激情”⑯谢冕:《孔雀已经归来——论白桦的诗》,《上海文学》1981年第8期。。诗人在“树”中融入了强烈的生命力量、坚强的抗争意志、执着的信念追求以及苦痛之后的反思。这些诗依然荡漾着白桦特有的激情与炽热,又因为富有哲理的议论增添了深邃的思辨色彩,“树”的内涵更为丰富。

1.燃烧的生命

为了呈现生命的热烈与强大,白桦笔下的树,常常处于激情燃烧的状态之中:春天,“疯狂的凤凰树着火的日子/……红霞在山坡、道路和峡谷里泛滥”①白桦:《二十九日》,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63页。;夏季,一棵被雷电轰击的“枯树”,“生命之火迅速把黑夜撕成两半”②白桦:《一棵枯树的快乐》,载白桦:《长歌和短歌》,第1-3、1-3页。。连落叶与秋林,在白桦眼中也是跃动的火焰与绚丽的光芒,“哑声高歌返照的霞光/因回忆的重合,化为紫色的雾/为了扯起一面有声有色的大旗/向天空喷射热血∥孤注一掷,是孤注一掷/谁能掷出如此炫目的壮丽”③白桦:《深秋的树林》,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137页。。在这片深秋的霜林,诗人发现了生命怒放的辉煌与绚丽的壮美,以奇幻的想象写出了如血霜林与霞光交相辉映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画面浓烈,气势磅礴,让人热血沸腾。

2.坚毅的品格

白桦诗中的树是坚毅的,“坚定不移”是其“唯一的选择”④白桦:《我爱树,一往情深……》,载白桦:《混含痛楚和愉悦的岁月》,第104页。。诗人大量描写折断的“老松”“枯树”“干枯的枝条”“最后一片绿叶”“黄金的叶片”,在凄风冷雨或冰天雪地中无言抗争甚至欢唱的形象,再以“阴沉的天空”“西风”“疾风暴雨”“积雪”“寒霜”“野火”等意象加以渲染。这棵被风暴彻底折断的“枯树”遭遇过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和寒霜积雪,为了爱与尊严毅然挺立,“我用疾风暴雨中屹立的姿态告诉他们/这就是应有的、应有的挺拔/我用电闪雷鸣下镇定的神情告诉他们/这就是必要的、必要的尊严∥一场恐怖的风暴之后/我苍老的躯干终于被彻底折断了/我快乐,非常地快乐/因为这是我的信念,为爱宁折不弯”⑤白桦:《一棵枯树的快乐》,载白桦:《长歌和短歌》,第1-3、1-3页。。这其实就是历经沧桑的诗人的化身。

3.希望的信念

白桦说,“只要我的生命之火不熄/我就要去点燃千万次失望中的希望”⑥白桦:《情思》,载白桦:《白桦的诗》,第121页。。他的理想就是“一种希望,希望世界变得更好,人变得更好。这希望是那样殷切,以至于可以忽略许多失望而不计”⑦王安忆:《诗人白桦》,《诗歌月刊》2010年第1期。。所以,诗人总能从森林的阴影看到光明的旗帜,“无论光明多么微弱/无论阴影多么宽广∥光明总是高举着鲜明的旗帜/冲击着阴影,给生命以希望”⑧白桦:《林中遐想》,载白桦:《白桦的诗》,第162-163页。;从“压在泥土里的微小的种子”和“更为微小的心灵里”,发现“包藏着一个光明的宇宙”。⑨白桦:《种子》,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10页。

诗人的信念,来自始终深爱着他的读者。在既是“困厄年代”又是“幸运年代”的20世纪80年代⑩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0、130、28页。,多方面的批判与指责,令诗人身陷四面楚歌,“一个无比庞大、无声而又无情的军团/把我紧紧地围困着,风声如同悲哀的楚歌”⑪白桦:《越冬的白桦》,载白桦:《白桦文集》(卷3),第15-16页。。所幸的是,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读者坚定地支持着他:小读者的信带来“时明时灭的希望”⑫白桦:《复一位小读者》,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10页。;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在风声正紧时送来一块“用布包住的石头”,请诗人“坚强起来”⑬白桦、曹可凡:《可凡倾听:白桦,今夜星光灿烂》,《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8月23日。;还有在华学习的外国青年,想方设法见到诗人以确定其是否安全⑭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0、130、28页。白桦:《絮语》,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81页。。当然,我们认为信念更源自诗人的心灵。请看信念之花,在其笔下绽放得如此烂漫,“今夜有多少星光/明晨就会有多少花朵/多少花朵的天真烂漫的信念/在光怪陆离的背景上盛开∥即使是一瓣接一瓣地凋零/不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风景吗”⑮。诗人还从“一棵被雷电反复轰击的枯树”上,得到“一条终极的、智慧的启示”,“请透过我的创口看看我的年轮吧/每一个冬天的后面都有一个春天”。⑯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0、130、28页。

4“.美丽”的苦难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诗中,“树”意象曾出现“畸形、怪诞”的一面⑰张天佑:《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与生命意识——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访问学者论文专刊,第103-110页。。如: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⑱曾卓:《悬崖边的树》,载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海天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6页。;牛汉的“半棵树”,被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①牛汉:《半棵树》,载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第88-89页。;公刘的“大森林”,竟然是“封闭记忆的棺材”②公刘:《大森林》,载雷达主编:《新中国文学精品文库·诗歌卷》,第12-13页。等等。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白桦,却认为“有多少苦难就会留给我们多少爱恋”③白桦:《给电影提供坚实的文学基础》,《电影通讯》1983年第3期。。他从受压迫和受伤害的树中发现了苦难之美:经过风雨洗礼的树更茁壮,“经常有风风雨雨的光顾/才有洁白挺拔的躯干”;经过冰雪禁锢的歌喉更动听,“我还会发出声音/冰凌使我的音色更美”④白桦:《独白》,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23页。。白桦在《絮语》中将风雨雷电的摧残视为一场缠绵的爱恋,“有哪一场风雨和我们错肩而过呢/无穷无尽的缠绵悱恻/又有哪一阵雷电和我们误了相逢的佳期/惊心动魄的炽烈的激情/……今夜有多少星光/明晨就会有多少花朵/多少花朵的天真烂漫的信念/在光怪陆离的背景上盛开/即使是一瓣接一瓣地凋零/不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风景吗”⑤白桦:《絮语》,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81页。。诗人把苦难写得如此美丽,足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其一生所追求的唯美、唯爱的艺术之树,正是其苦难的结晶。

三、“树”与诗人的自我写照

白桦的一生,“像一棵树那样,直立在地面上”⑥白桦:《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也像一棵树似的孤独与受难、活着与爱着。“20世纪的中国诗歌里关于‘树’的诗歌,其意象绝大部分都有着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寓意”⑦王明科:《“树”的意象:中国20世纪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而白桦“归来”诗中的“树”,常常就是诗人的化身。所以,“树”意象不仅是解读白桦作品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窥视诗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窗口。

(一)寒冬里满怀憧憬的“桦树”

白桦曾慨叹,“夏天来了,全世界的夏天来了……/我还在数着属于我的冬天”⑧白桦:《雪·松》,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22页。。诗人的冬天,远比自然界的冬天漫长。《苦恋》风波过后,惊魂未定的诗人还在疑问,“去年冬天/去年的冬天/是已经过去了吗/我说的是去年的冬天/还是尚未到来呢”⑨白桦:《去年冬天》,载白桦:《白桦的诗》,第175页。。作为“中国五十余年历次‘文字狱’唯一的‘全陪’”⑩朱健国:《白桦珠海说孤独》,《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3期。,白桦的内心深处总残留着一丝寒意。写于1999年7月的《越冬的白桦》是四卷本《白桦文集》的“代自序”⑪白桦:《越冬的白桦》,载白桦:《白桦文集》(卷3),第15-16页。,也写出了诗人在近半个世纪苦难中的抗争和憧憬:

昨天我还在秋风中抛散着黄金的叶片/今天就被寒潮封闭在结冰的土地上了∥漫天的雪花一层又一层地覆盖着大地/沉重的天空板着难以揣摩的老脸

我所有的枝杈都在断裂、坠落/我只能倾听着自己被肢解的声音∥一个无比庞大、无声而又无情的军团/把我紧紧地围困着,风声如同悲哀的楚歌

我只能紧闭双眼,引身向下、向无限延伸/我不知道又过了多久,在深深的地层下/一条非常纤细、非常敏感的根游向我/——请您睁开眼睛看看,看看吧

看什么呢?看堆积如山的冬云吗/看斜插在僵死河流中的桅杆吗∥——请您睁开眼睛看看吧,看看吧/我在她一再地央求下才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一棵噙着喜泪的小树站立在我的面前/含情脉脉而又手足无措地凝望着我的惊奇∥让我蓦然看见了往昔的自己,酷似此刻的她/捧着满怀数不清的绿叶和数不清的憧憬……诗人说:“从童年到少年,八年的日寇占领,季季似严冬。从青年到中年,‘文革’十年,时时如冰封。此后,一阵又一阵的寒流,接踵而至。风霜雨雪,叶落枝折……根须尚存,总算不幸中之大幸。有根须就会有幼苗,有幼苗就会有小树,有小树就会有参天大树,有参天大树就会有森林,有森林就会有季节分明的年代。”⑫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第108页。全诗5节,前两节写寒潮来势汹汹,大雪纷纷,残酷地将“我”摧残、冰封,后三节写“我”在孤苦无助时,“在深深的地层下”,一条纤细、敏感的根游向“我”:一棵小树“捧着数不清的绿叶和数不清的憧憬”,报告春天的信息。诗中的意象可分为三组:以“沉重的天空”为中心,“秋风”“寒潮”“雪花”“风声”“冬云”代表暴虐的势力;以“白桦”为中心,“黄金的叶片”“枝杈”“大地”“桅杆”代表受难者;以“根”为中心,还有“地层下”“小树”“数不清的绿叶”代表希望的力量。

回首往事,最令诗人痛心的,莫过于被剥夺的长达20年的创作自由,“可我按捺不住因痛苦而流泄的呻吟/因爱和被爱而如同山雀一般地欢唱∥痛苦莫过于此了/必须用自己的手去掐断自己的歌喉”①白桦:《叹息也有回声》,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7页。。而一旦获得创作自由,白桦旺盛的创造力就再度喷薄,他在诗歌、小说、话剧及影视剧、散文等领域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他说:“一夜之间,仅仅是一夜之间/我就发芽并挺立于万木之上了/……一夜之间,仅仅是一夜之间/我就结蕾、含苞、开花了/十万朵怒放的鲜花迎着长空/去吮吸每一颗从晨星上溶滴的朝露。”②白桦:《九日》,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43页。如果没有太久的冰封岁月,白桦一定会为中国唱出更多优美的诗篇,他的文学之树将比今天所看到的更加枝繁叶茂,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情。

(二)孤独而歌的“腹地边缘的树”

2009年11月22日,值白桦八十华诞之际,新作研讨会在江苏震泽举行。诗人答谢说:“许多年了,我就像一棵腹地边缘的树,总是在雾霭中,连自己的枝叶是什么颜色都看不见。”③白桦:《我就像一棵腹地边缘的树》,《诗歌月刊》2010年第1期。这并非诗人的矫情,白桦这只“不合时宜的公鸡”,堪称“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作家的孤独代表”④朱健国:《白桦珠海说孤独》,《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3期。。在人生第五十七个春天,他满怀期望地为“春天”和“薄幸的姑娘”唱出“苦恋”之歌⑤白桦:《十四日》,载白桦:《白桦十四行抒情诗》,第48页。:

是的,我的目光为春天唱过恋歌/那些错肩而过的薄幸的姑娘/……是的,我用生命燃起绿色的火焰∥为爱自焚,直到焦黄——败落……/她们却视而不见,匆匆来去/啊!五十六次痛苦的单恋‖第五十七位春姑娘能给我一颗蓓蕾/让它留在我的枝头上开花结果吗

许多年来,白桦其人“比他的书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他更多地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重负。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与判断力”⑥Ellena·Dong:《书比人长寿》,载白桦:《白桦文集》(卷3),第11页。。白桦的孤独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少见的,他像一只啼血的杜鹃嘤嘤悲鸣,“从生到死都在用全部生命的力量振翅高歌,一声唱、一滴血”⑦白桦:《鸟鸣嘤嘤》,载白桦:《混含痛楚和愉悦的岁月》,第236页。。在白桦“归来”后的全部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孤独的痛楚,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孤独的求索者: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中的梁锐,《爱,凝固在心里》中的齐仁旺堆,《溪水、泪水》中的仓央嘉措,《沙漠里的狼》中的邝达,《啊!古老的航道》中的靳健飞,《红麻雀》中的夏华,《沉船》中的S君,《击筑者》中的高渐离,《渔人、鱼鹰和鱼》中的长老黑,《蓝铃姑娘》中的蓝铃;剧本《槐花魂》中的岳飞,《苦恋》中的凌晨光,《诗人李白》中的李白,《呼兰河传》中的童年萧红;诗歌《颂歌,唱给一只小鸟》中的精卫,《追赶太阳的人》中的夸父,《从秋瑾到林昭》中的林昭等等。白桦说,“文学是一种孤独的事业”,从屈原到曹雪芹、鲁迅,“中国文学史所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常常是作家孤独无依留下来的”。⑧朱健国:《白桦珠海说孤独》,《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3期。诗人的创作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了此论。

(三)为爱快乐燃烧的“枯树”

1972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牛汉写下名作《半棵树》,“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命途多舛的真正原因”⑨毕光明:《华南虎与半棵树——“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悲怆写作》,《文艺争鸣》2003年第6期。。无独有偶,遭受同样苦难的白桦也看到了一棵被反复雷击的“枯树”。“文革”伊始,白桦就在武汉接受隔离审查,历经7年的审查后,被下放东湖边的农场改造。眺望山上的一棵枯树,他得到“一条终极的、智慧的启示”⑩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第28页。。三十多年后的2008年除夕,诗人写下《一棵枯树的快乐》⑪白桦:《一棵枯树的快乐》,载白桦:《长歌和短歌》,第1-3页。,对80年的人生作了形象深刻的总结,也是对其文学事业的总结。全诗12节,可分为三层:先写“我”今天的衰老,在经历“一场极为恐怖的暴风雨之后”,“躯干终于被彻底折断”了。然而,希望还在,枝头上还“残留着最后一片绿叶”。诗人说,“请透过我的创口看看我的年轮吧”,从命运多舛的人生中发现“每一个冬天的后面都有一个春天”。接着写“我”以实际行动告诉“新生的幼苗”,“树”应具有“挺拔”与“尊严”,更要“为爱宁折不弯”。而作为诗的高潮部分,则写自己最大的快乐是在黑夜中燃烧,把光明与温暖带给人们,灰烬化为春泥以孕育新的生命,揭示出人生的终极价值应该是“让有限的生命,在爱的传递中成为无限”:

一场恐怖的风暴之后/我苍老的躯干终于被彻底折断了∥我快乐,非常地快乐/因为这是我的信念,为爱宁折不弯!

不!不!这还不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当朝霞渐渐染红了群山/我彻底化为了一堆溶于泥土的灰烬/而后吐出清新悦目的新绿一片

那才是、那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把一切都归还给了这个世界∥一切,我所有的一切,让有限的生命/在爱的传递中成为无限。白桦说,“我的旗帜上就写上了爱”①白桦、赵抗卫:《白桦诗抗卫画》,第72页。,歌唱爱与奉献是其创作的主题之一。他在《情思》中唱道,“历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为爱而生/为爱而一世凄凉……/他们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爱/爱,就够了,就如愿以偿∥……我天天收获着前人连同生命一起播种的爱/难道不该歌唱着丢一颗种子在亲爱的故土上”②白桦:《情思》,载白桦:《情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播种爱、传递爱,是诗人人生也是文学创作的目的。那么诗人的最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深深扎根的这片热土。他说,“我们和这块土地是一体的/这是我们全部的不幸和幸运∥山脉连着我们的骨骼/江河连着我们的血管∥……我从不为自己的苦难疼痛、呻吟/我却会为你的伤疤颤栗、痉挛,直到死”③白桦:《相知》,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28页。。诗人把对祖国的爱恋倾诉为一种“挣不脱”而“无限眷念”的“苦恋”,“它牢牢地系住我的灵魂/和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拴在一起/我挣不脱,也不想挣脱/像奴隶般活着,并无限眷念”④白桦:《心灵上的天空》,载白桦:《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第17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白桦深厚的“树”情结,还源于流淌在其血脉与灵魂中的中国文学的传统精神。孔子所赞叹的“岁寒”而“后凋”的郁郁松柏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5页。,屈原所咏唱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后皇嘉树”⑥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06-611页。,在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上无不深深影响了白桦。

结语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⑦鲁迅:《革命文学》,载《鲁迅全集·而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8页。,无论是欢歌,还是悲歌,白桦总是在用他那特有的激情和热烈的生命歌唱着。他对革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对苦难历史的抗争和反思,对明天的深沉忧患和殷切希望,连同他的热忱、孤独、傲岸、愤怒、快乐……特别是爱,都倾注在这些“树”的意象中,我们也就不奇怪他对“树”有那么深厚的情愫了。

The Singing and Elegy of a Birch:Tree-Complex of Bai Hua

TAOGuang-xue
(School of Literature,Xinyang Teachers College,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

Bai Hua has a deep complex of"tree"for not only his name but also his many poems chanting trees or forests."Trees(forests)"in his poems in the 1950's served as a foil to characters,and in his poems after Return,they became a unique image of the strong individualism.He integrated the power of life,unyeilding spirit,good hope,and the memory of suffering in trees.He likened himself to a tree,for example,"the birch in winter","the tree on the border"and"the happily old tree in flame",to be a reflection of his life in misery and loneliness and in the pursuit oflove.Therefore,the tree imag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for interpretingthe works of Bai Hua,and a windowtounderstand his sufferinglife and mentality.

Bai Hua;poetry;tree;image;complex

I206

A

1674-3210(2017)02-0031-06

2017-03-18

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白桦研究”(2014-qn-647);信阳市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白桦诗中的树意象研究”(2016WH043)。

陶广学(1976—),男,河南固始人,文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枯树白桦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枯木与藤蔓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意象、形神
永远不会倒的树
枯树
俄罗斯见闻:浴血白桦
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