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
——以大戊梁歌会为例

2017-03-11 12:25钟艳华刘文沃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歌会根基侗族

钟艳华 刘文沃(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
——以大戊梁歌会为例

钟艳华 刘文沃*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大戊梁歌会源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由300多年前传颂至今的爱情故事演化至今,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本文追溯了大戊梁歌会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现状,基于根基论和建构论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关于民俗活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笔者认为民俗活动的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有利于族群的团结和发展。

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大戊梁歌会

大戊梁歌会是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为中心地带,湘黔桂的侗、苗、瑶等群众相聚于大戊梁上对歌。发展至今,歌会成为族群内部成员和周边族群成员相互欣赏和联谊的民俗。族群认同在社会变迁中得到巩固和深入,对民间故事的共同回忆和纪念,是社会变迁和族群认同变迁的重要情感纽带之一。以大戊梁歌会为例,研究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根基论和构建论为理论支撑基础,认为族群认同同时受根基论和构建论的影响,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一、大戊梁歌会的基本情况

(一)大戊梁歌会的由来

“大戊梁文化”源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由300多年前传颂至今的爱情故事演化至今。出生清贫的侗家族青年门龙在财主家打工,财主的女儿肖女与其相识,肖女被门龙的勤劳善良所感动而倾心于他,但由于封建思想的阻挠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财主阻止门龙和肖女来往,并欲将肖女许配给富人家的儿子。肖女和门龙为了抵抗家人和当时社会的反对,相约远走私奔,不幸遭遇自然灾害而遇难。[1]为纪念这事件,当地侗族在六个戊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和戊戌)停止农活,青年男女约定在“大戊梁”山上对歌,其中以戊寅日(肖女和门龙遇难的日子)在“大雾梁”的对歌规模最大,所以“大雾梁”亦称“大戊梁”。[2]大戊梁歌会世代相传,原因是肖女和门龙讴歌了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婚姻和平等生活而与封建社会对抗的精神。

(二)大戊梁歌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一代传一代,为纪念和歌颂门龙和肖女的勇敢和追求自由婚姻的精神,每年立夏节气前18天,都有来自湖南、贵州、桂林等地区的各族群众欢聚在牙屯堡镇大戊梁山上,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这个节日成为当地传统情人节。牙屯堡镇位于湘黔桂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作为文化底蕴之发源地,为侗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欢聚一堂提供场地支持。“拢堂恋你桃花妹,桃花未开我结主,我结阿妹六十年”的歌词家喻户晓。饭养身,歌养心。青年一唱歌,有意的年轻姑娘就会用“歌声”回应,对歌正是对肖女和门龙爱情故事的纪念。

大戊梁歌会传承至今,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无论从举办规模和内容形式上都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已经形成了广为人知的族群文化。大戊梁歌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时令性、地域性、族群性、多样性、创造性。[3]歌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族际界限,逐渐发展成为周边各族群青年男女联系感情、物质交流的民俗活动。歌会在当代受到政府的重视。2006年,大戊梁歌会被列入受保护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举办大戊梁歌会上,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大戊梁歌会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例如,2016年4月16日,湖南怀化通道县举办了一次最大规模的大戊梁歌会,无论是群众规模上(超过20万人),还是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空前的,在场的观众表示原汁原味地深入理解了大戊梁歌会的新时代意义。

二、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的相关研究

学者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很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研究。本文所说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进步的和积极的变化,也包括退步的和消极的变化。[4]社会变迁其实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社会变迁中的族群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根基论和构建论

族群认同是个体对本族群的心理归属认同、具有共同特征的标志,是我群与他群的区分,对族群认同的理论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根基论和建构论:根基论认为族群认同感以情感为基础,建构论认为族群认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做出理性的选择。[5]根基论研究族群认同,可以从心理学上关于“认同”概念进行研究,强调个体的心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这种心理认同,其实是一种情感或者心理感受的接纳,属于微观层面。建构论研究族群认同,可以从社会学上“社会变迁”的定义进行研究,但更多地是从族群行为方面出发,属于宏观层面。

(二)大戊梁歌会的根基论和构建论解释

根据根基论的理解,族群认同基于地缘和亲缘产生,如与生俱来获得的身份、族群血缘、母语、地域等符号。本族群成员和他族成员的区分之一,就是族群有各自约定俗成的语言、衣着和风俗,这些规范逐渐内化到族群成员中,并外显在群体行为中。这种族群认同的同化,体现在生活习惯的相似性以及对传统的节日拥有共同的纪念方式上。大戊梁歌会正是族群认同的典型例子,以侗族族群为主,同时周边苗族、瑶族等族群也欢聚其中。这些族群对大戊梁歌会拥有共同的记忆,都是为了纪念肖女和门龙的爱情故事,讴歌他们对婚姻自由的勇敢追求,举办的时间、地点和形式等(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伴侣)都是约定俗成的。

构建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主要指社会结构的变化。300多年前我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而如今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族群不可能脱离社会制度而存在,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当年的肖女和门龙的交往,由于社会背景、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是不被那个年代的族群所认同的,原因是他们的“失范”行为影响了族群的利益,所以族群阻挠他们的婚姻。发展至今,社会变得开放和自由,“共融、接纳”是族群认同的主流思潮。自由恋爱和婚姻要求族群成员建立有效和畅通的互动,大戊梁歌会的举办是族群为提高族群凝聚力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族群认同是在根基论和建构论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认同感”,不是单纯根基论的族群认同研究,也不是单纯构建论的族群认同研究,这两种理论是有关联的,是个体心理感受和族群行为的结合。族群认同,是基于族群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在社会变迁中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中形成。

(三)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变化。300年前,门龙和肖女的交往受到当时社会的百般阻挠,正是由于族群对他们行为选择的不认同,认为族群成员应该选择相同地位和身份的伴侣,社会流动的方向应该是水平的,阻止社会地位低的族群成员流向社会地位高的族群中。然而,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社会流动的渠道是畅通的,不同族群之间的流动也得到了族群的认同。族群认同的广度可以从规模、人数、受众范围等方面体现,是量的集中反映。族群认同的深度可以从凝聚力、价值观、共同愿景等方面体现,是质的集中反映。

大戊梁歌会源于宋朝,兴于明朝和清朝,目前已经成为侗族文化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盛典,是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随社会变迁的发展结果。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也是促进族群认同变迁的动因之一,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也是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4月16日,在湖南通道县举行的大戊梁歌会,其举办的规模是迄今为止举办最大的。4月17日,在牙屯堡等地也开设了分会场,不同族群欢聚一堂。

三、民俗活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

对族群认同的研究,可以从民俗活动的举办和发展方面入手,因为一个民俗活动能穿越时空流传超过300年,这种共同的记忆蕴含的族群意识之强烈是显而易见的,民俗活动和族群认同的关系也在社会变迁中得到强化。本文民俗活动嵌入现代的元素,区别于民族传统活动,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为广大族群群众所尊崇。

(一)民俗活动的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

对于大戊梁歌会的共同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础的论证,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知、情、意”展开分析。“知”表现在人们对民俗活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物质文化包括大戊梁歌会的服装、工具、场所等载体,非物质文化包括大戊梁歌会所讴歌的文化精神,即族群所追求的平等和自由的婚姻和生活方式。以歌会友作为一个沟通交流的符号,是族群认同的一种互动方式和互动模式,以对歌的方式寻找伴侣是约定俗成的。“情”表现在对民俗活动的情感价值,肖女和门龙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侗族等族群世世代代的民众,这种情感的共同记忆植根在族群心中,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削减,相反,族群情感认同的内涵在社会变迁中日益深化,形成了侗族等族群的大戊梁情。“意”是指在民俗活动中的意志成分,在每年立夏节气前18天,侗族族群达成一个共识,停止一切劳动,克服主观和客观的阻碍因素,同时吸纳湘黔贵三省区交界的瑶族、苗族等族的群众,共同相聚在大戊梁山上对歌。因此,大戊梁歌会的“知、情、意”反映了族群认同,这些内容和社会变迁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知、情、意”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变化和发展,在新时代拥有新的积极意义。

(二)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的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族群的团结和发展

大戊梁歌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族群认同;同时,族群认同力量的推动,有利于大戊梁歌的可持续发展。有族群认同才产生有纪念意义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的举办体现了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呈螺旋式上升。

费孝通先生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6]人类社会变迁,如果是积极向上的,便离不开求同存异和求异存同。出生在封建社会的肖女和门龙,因当时“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而被拆散,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令世人感动。如今,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变迁,要求族群成员内部以及与其他族群都要“对话沟通”,人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愿景。大戊梁歌会的对歌形式,正是为族群的团结创造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大戊梁歌会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周边的瑶族和苗族等族群也认同这个民俗文化,所以节日当天人们聚在一起对歌,寻找伴侣,这是族群团结的表现。

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的螺旋式上升,其实是通过提高族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实现的,族群的和平与发展正是社会变迁中的时代主题。族群的团结和发展以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民俗活动为载体,因为正是通过民俗活动的举办,有效促进了族群成员内部和其他族群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对话,因相互理解和欣赏的族群意识而促进了族群认同。

四、小结

以大戊梁歌为例研究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变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群体认同是根基论和构建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单纯“根基论”的群体认同,也不是单纯“构建论”的群体认同。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变化。大戊梁歌会形成的大戊梁情植根在族群成员中,并带动和吸纳了周边族群的“对话沟通”。民俗活动的共同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和基础,更体现了民俗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的螺旋式上升,是族群团结和发展的共同愿景。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心理学和社会学,实践和理论等方面研究大戊梁歌,旨在丰富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变迁的内涵。目前,从大戊梁歌会研究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变迁的文献资料较少,希望本文对于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政府在推动族群认同和族群团结的政策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1]李立.大戊梁歌会,三省各族同胞的狂欢[J].民族论坛,2012,(1):50-51.

[2]吴震东.记忆、经验与共同体审美生境视域下的民族艺术与节日审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4):24-28.

[3]杜平.民俗文化传承与文化空间保护[J].艺术教育,2009,(8):136-137.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05-310.

[5]杜东芳,李明琼.社会变迁中的族群认同——以甘肃岩昌县藏族乡为研究视角[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015,(4):67-69.

[6]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7-20.

【责任编辑:周 丹】

C955

A

1673-7725(2017)02-0072-04

2016-11-30

本文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岭民族走廊的民俗体育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371ss16108)的研究成果。

钟艳华(1986-),女,广东广州人,中级社会工作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 刘文沃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歌会根基侗族
B站《夏日毕业歌会》官宣阵容
B站举办夏日毕业歌会直播
三月歌会好热火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坚守农化制造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