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根源和影响及其应对研究

2017-03-11 14:31蓝怡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言论网民暴力

蓝怡雪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网络暴力是一种出现在虚拟网络中的暴力形式,它通过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等,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攻击。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但是它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并不小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我们平时在网络上所看见的那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等等的发表者,通常都是藏匿于网络背后的网民们,这些网民或是被买通的有明确攻击目的性的“水军”,或是部分网络媒体的从业者如记者、编辑等,或是由于执着于某种单一看法而发布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言论的观众,并且往往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民在虚拟网络上的一种暴力方式,是社会暴力在虚拟网络空间上的延伸。

最常见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不辨是非,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在网上发布具有伤害性、攻击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图片或视频等,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或精神打击。二是受雇于某一团体或组织的网络写手,为实现某种特定任务而伪装成普通网民,发表大量的网络言论或博文等。这些言论与博文往往都具有攻击性与欺骗性,不符合事实真相,对普通网络用户的正常思维和理性思考进行干扰,写手以此赚取酬劳,同时传播了网络暴力。三是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不仅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更对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或行动的干扰,侵犯其隐私权与人身权利。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络暴力是在维护正义、道德、公平等名义下实施的。

1 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从互联网本身而言:一是虚拟网络社区的匿名性使得网友在网络中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获得一种“即使犯错也不会被发现是我”的错误心理暗示,从而助长了他们实施网络暴力的心理倾向。二是目前我国在网络方面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对于网络暴力缺乏相应的惩治和规范措施,所以很多网民敢于大胆地实施网络暴力。三是现有的一些不正规的网站及媒体对于新闻的不良传播,使很多网民耳濡目染地接触网络暴力语言,使网络风气更加恶化,增加了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四是某些网络媒体的从业者为了维护正义、道德、公平而对某些暴力、不公平、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进行谴责时,因为措辞过于偏激或严厉,导致批评过度,或者因为采取的方式不恰当,从而带来新的网络暴力与不公平。

从网民群体角度来说:首先,不同网民群体具有不同的出发点。网民中也分故意挑起事端的“喷子”(网络用语,形容心胸狭隘、尖酸刻薄、无良歹毒)、希望得到关注的跟风者、被金钱买通的“水军”以及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等不同的群体。作为“喷子”,他们怀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通过曝光某事并使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或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跟风者,他们通过大量的转发或宣传,无论是受到称赞或批评,都达到了“博得关注”的目的,满足了其虚荣心。作为“水军”,他们不管事实真相,只需要通过刷评论刷热度等完成任务来赚取金钱。作为围观群众,他们更多的是观看事态的发展,但网络暴力有时就是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在线下传播开来。其次,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也在承受着网络暴力,由此自身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发泄,那么网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泄场所。在网民对负面情绪的吸收-释放-吸收的恶性循环中,网络风气也随之变得更差。

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其原因包括:(1)社会风气越来越浮夸,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盛行,导致部分人怀有仇富仇官心理,容易对一些人和事产生偏见或敌视,从而进行网络暴力攻击。(2)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导致这部分人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和较为宽松的言论空间,以语言暴力的形式进行心理情绪的宣泄。(3)现代社会人们竞争压力与精神压力过大而无处发泄,于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暴力攻击发泄自身压力等等。

2 网络暴力的影响

2.1 网络暴力的正面效应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网络暴力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以其传播渠道的特殊性与时效性,使得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更加吸引受众的眼球,另一方面,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传统媒体通常不会让这类言论和文章大规模地出现在自己的媒体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传播的内容,增强了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其次,从受众来说,也有一些益处。其一,部分心理素质良好的受众能从网络暴力事件中了解到网络暴力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危害,从中汲取教训,一方面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出现类似悲剧,另一方面也警醒自己不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因而有研究者提出:“传媒暴力对于不同社会教育背景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成长环境较佳的受众来说,媒体暴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正面的影响。”其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现实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他们在上网的过程中,也在承受网络暴力,因而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现实中得不到发泄,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如果能在网络上得到宣泄,便能减缓此类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工作。当然,这种宣泄会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不提倡这种宣泄。

2.2 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暴力当事人而言,网络暴力的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给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当事人被迫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另有极端的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直接侵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使部分承受不住压力的当事人甚至选择自杀行为来摆脱这种侵扰。例如近年国内发生的“乔任梁自杀事件”,明星乔任梁由于长期饱受网民的谩骂,精神崩溃而选择了自杀离世。

从网民角度来说,网络暴力也有着种种负面效应。首先,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网络暴力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着网民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网民的价值观扭曲,社会暴力行为加剧。其次,在网络暴力的实施过程中,很多网民都是由于听信一面之词而受到蒙骗,无法分清真假、对错,更无法获得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自身的知情权被侵犯。

从社会角度分析,其一,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得不到保障,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其二,网络暴力行为往往是群体性的“一边倒”争论,即“非A即B”,不仅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而且妨碍了人们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消泯了其他不同声音的存在,显然不利于社会公共理性空间和多元话语空间的建立。

3 网络暴力问题的应对

从网民角度来说,第一,提高自我修养,冷静对待。常言道,冲动是魔鬼,愤怒是推动网民参与网络暴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遇到恶意诽谤、无故挑起事端、舆论一边倒等情况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参与。当看到一些不好的评论时,能够冷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由于一些令人不堪的言语而勃然大怒。不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发表评论前应做好合理的分析,并且尽量不要涉及到喷子们的敏感话题。第二,少浏览或不浏览不正规的网站和经常恶意煽动群众情绪的新闻内容。此类网站里的内容大多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有些甚至是随意编造的,因此浏览过多这种“没有营养的文章”不利于我们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第三,提高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避免一旦陷入网络暴力便遭遇到人肉搜索的现实恐吓。第四,提高自身道德自律意识,增强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减少遇事不理性思考的情况。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是提升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重视国民的人格教育,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立法机关应加快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对不正规的网站及媒体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防治“网络暴力”的宣传教育。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我国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其存在是正常的,但也是暂时的。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暴力的正面效应,要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正面的转化和引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总之,要想加快净化网络环境进程,还需社会、国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181-187.

[2]黄妍.浅析媒体暴力对观众行为态度的正负面影响[J].科教导刊,2011(2):240-241.

[3]梁涛.试论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9(1):5-8.

[4]邓晓霞.对“网络舆论暴力”说“不”![N].人民日报,2007-08-10.

[5]刘桂芹.武器图片和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启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言论网民暴力
反性别暴力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暴力”女
他们的言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