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现实的蟠桃
——评文雨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

2017-03-11 20:06李文浩
网络文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原谅现实

文/李文浩

正如读者所洞悉的那样,不少网络写手将他们的小说交付给一个神秘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中活跃着的小说主人公要么具有摧坚神力,在江湖中傲视群雄,要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时空穿梭与旅行;而供主人公们大展身手的生活环境也与现实生活不尽相同,形似八卦的岛屿能悬浮于空中,人类与仙神妖魔等各族相互争斗;在此基础上,各种宗族、伦理、风俗、道德机制共同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开展,形成了特征明显,等级严密的社会管理制度。这种神秘时空营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场域,有利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集中而卓有成效的论述,而其所创造出的奇幻世界,能充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并能帮助他们暂缓俗世的压力。因此,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玄幻、仙侠、修真、穿越等类型网络小说在网文界大行其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网络作家排行榜中名列前三的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均是以创作上述类型网络小说作品见长。而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也逐渐兴起,《致青春》《翻译官》《蜗居》等小说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此,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文学趋向于两个极端,一头是神话,一头是现实”,两方界限分明,鲜少互动,但“神话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一个来自于想象,一个来自于生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

在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潮流颉颃互竞之际,文雨另辟蹊径,将虚拟现实与客观现实融合,在小说《请你原谅我》中,她精心营造出一个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独特所在,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数字环境中的个人生活,考察虚拟生活真实化与现实生活虚幻化进程,并以此折射数字媒介时代中的社会文化关系,为现实生活献出了一枚数字蟠桃。

一、借叶蓝秋形象的塑造针砭网络暴力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叶蓝秋人生的最后历程展开。身患癌症的叶蓝秋因为拒绝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讨论,网络语境中的口诛笔伐最终影响到了她的现实生活,将她推向死亡。文雨有意借助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两个维度之间的张力,清晰却又模糊地塑造出叶蓝秋这一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叶蓝秋说自己是会装可怜的“狐狸精”。她在新闻工作者陈若兮眼中是道德沦丧的新闻主人公;在阔太莫小渝口中是“破坏她家庭的狐媚女子”;在小学老师张绫霜口中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在键盘侠的文字中是自私自利、水性杨花的贱人。有趣的是,较之上述种种劣迹,叶蓝秋给杨守诚、沈流舒和路天明留下了截然相反的印象。杨守诚与叶蓝秋相识源于叶蓝秋“见义勇为”的义举,他感慨于叶蓝秋的果敢与坚忍,视她为圣女,并心甘情愿地陪伴她,守护她;沈流舒欣赏叶蓝秋“把女子的职业与妩媚结合得恰到好处”,视她为最得力的助手;路天明视叶蓝秋为自己情感的救赎者,甚至不惜以犯罪的方式为叶蓝秋复仇。

从狐狸精到圣女,从第三者到工作伙伴,从背叛者到救赎者,种种矛盾叙述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并非是叶蓝秋自身复杂的性格特征,而是网络暴力言论对人的扭曲与摧毁。“网络这玩艺,隐了身份,说句难听的,你吵了半天,说不定连吵架的对象是人是狗都不知道。比街头骂架更胜一筹。”④陈若兮对于网络舆论的“高论”简单直白地点明了网络言论的天然优势。“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没有了真实身份的挂碍,也就少了一份由社会身份所带来的庄严感与责任感,喜则大笑,怒则大叫,自由肆意的言谈能使人暂缓俗世生活的压力,却也有可能演化成言语暴力,将他人推向绝境。

作为最早的一批网络小说写手,文雨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她擅长于借助网络小说描绘现实、批判现实。在《请你原谅我》中她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网络暴力,众人对叶蓝秋的口诛笔伐几乎应和了鲁迅笔下中华民族的“食人传统”,而小说对于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关注,也很有些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意思,但《请你原谅我》所探讨的却不仅仅是网络暴力这一社会问题。

二、借沈流舒言行的展示揭示“权力/话语”关系

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叶蓝秋的人生经历展开叙述,却并未固步自封地局限于对于单个人物的单线条故事叙述。在10万字的篇幅中,以叶蓝秋为节点,串联起陈若兮、杨守诚、莫小渝、沈流舒、路天明、沈惠琳、杨佳琪、唐小华等多个人物,其中隐藏着现在的故事与过去的故事,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

叶蓝秋机缘巧合地介入了陈若兮与杨守诚的生活。成也叶蓝秋,败也叶蓝秋,叶蓝秋的不让座行为帮助陈若兮在职业生涯中收获短暂的荣光,也使陈若兮走向职场和情场的陌路。杨守诚因为叶蓝秋的出现,找到了理想的爱情,却最终只能长久地陷入思念与愧疚的情感池沼。

通过参与网络闹剧,莫小渝终于确定了叶蓝秋与沈流舒之间的关系,却也看清了自己无力挣脱的无爱婚姻。沈流舒饱受叶蓝秋离世所带来的情感煎熬,却在复仇的道路上屡战屡胜,并以好丈夫的形象重新回归家庭,事业也并未受到影响。

路天明甘愿以犯罪为代价为叶蓝秋复仇,可见他对多年前的负心之举仍有愧疚之情,而这种愧疚却是终究没有办法弥补的了,与此同时,他与沈惠琳的感情也受到了冲击。

杨佳琪并没有因为帮叶蓝秋翻盘,而如愿以偿地获得杨守诚的爱,相反,却离杨守诚更远了。唐小华在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非但没有取代叶蓝秋成为沈流舒的亲密伙伴,反倒被公司扫地出门。

由此可见,小说中塑造的大多数人物的结局并不美好,但沈流舒却是一个特例。这位以“奸夫”形象出现在网民咒骂声中的S先生,也曾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为何却能淡然面对网络中的非议,并在现实中突围呢?通过分析小说中众人物的社会身份不难发现,沈流舒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大人物”,他是上述小说人物中唯一一位不需要依附于他人的自足者。作为四海贸易公司的董事长,他拥有由财富所带来的权力,而正是因为对权力的占有,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方式与网络暴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媒体暴力抗衡。

陈若兮所代表的媒体力量在叶蓝秋事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看似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潜移默化地将指向明确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大众。“那公共汽车不让座比抢手机的事还要小吧,你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报。是不是想显得你们这些记者比普通老百姓能耐,把人强奸了还找一群观众问人家有没有快感,不都是你们这些记者做的好事!”⑤杨守诚的一番牢骚,居然正中陈若兮的命门,成为了对媒体暴力的直接控诉。

沈流舒深知“陈若兮是记者,拥有丰富媒体优势,玩媒体,搞新闻,我们都不是她的对手”。⑥他选择用自己熟悉的金钱权力法则与陈若兮决战,并大获全胜。在这场争斗中,隐藏着一种预言式的权力关系。

在资本至上的时代,金钱的力量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电视台制作叶蓝秋不让座的专题节目是为了获得高额的短信收益,网站开放不让座专题讨论平台是为了获得点击率以吸引商业投资,而陈若兮也正是因为难以抵挡20万的诱惑以惨败收场。以此为逻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看似平等、开放、自由的网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资本完全有可能影响舆论走向,在新“权力/话语”关系的背后,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关系也正在生成。

三、通过影视改编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突破

近年来,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被广泛挖掘,IP热大行其道。而早在2012年,《请你原谅我》就被陈凯歌改编成电影《搜索》搬上大荧幕。作为网络小说,这部作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互动性体现得并不明显,但电影版的改编却使原著的互文性大大增强,并使之成为了一个介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特殊文本。电影并未照搬小说中的全部人物及情节,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增减。例如删除了路天明、沈惠琳等人物,删除了大学生欺侮叶蓝秋的情节,将叶蓝秋的坠亡地点由山崖改为医院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男主人公杨守诚为纪念叶蓝秋开通了一个名为“蓝秋绽放”的微博。这一情节设置在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原文中只提到诅咒过叶蓝秋的愧疚者为示忏悔设计了一个悼念网页。小说创作于2007年,当时微博尚未风行,而到了电影上映的2012年,微博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社交工具。将网页改为微博固然是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却也意外地使这部作品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的突破。如果说叶蓝秋是作品中“美”的化身,杨守诚就是作品中“爱”与“善”的象征。他是小说中唯一一位没有走向沦丧的人物。他既没有同沈流舒、陈若兮一样沉迷于欲望与权力,也没有像叶蓝秋一样不堪一击,消极挥霍生命。他认真打理着微博,一如他曾经对叶蓝秋尽心尽意的陪伴。微博的设立使杨守诚的爱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一步引发情感共鸣,时至今日,每天仍然有不少网友在蓝秋绽放的微博留言,与虚拟的人物展开互动。

经由影视改编,《请你原谅我》在小说、电影和现实生活之中营造出一个巨大的超文本,而微博就是这个超文本之中的超链接,它使原本平行的两个时空重合,使原本闭塞的文本结构无限延伸。叶蓝秋是死了,但她所处的虚拟世界却经由受众的介入而鲜活起来,并逐渐成为人们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难以确认微博主人的身份,更难以从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中抽离,这种亦幻亦真的审美感受是数字媒介时代之前的文艺作品所难以达到的。这一超文本在服务于创新式文艺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自我创新与超越,它的存在强化了网络小说的“‘实用’功能”,以“生活指南”⑦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警惕网络中的语言暴力,谨防叶蓝秋的悲剧再度上演。

四、结语

《请你原谅我》在人物形象塑造、创作技巧、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着不俗表现,可以被视为是网络小说中的经典之作。2010年,该小说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是网络小说第一次获此殊荣。但平心而论,作品仍然有较大的修改和提升空间。

例如,小说中绝对主人公叶蓝秋的性格塑造还不够丰满。小说的第2节通过对叶蓝秋言行的描写,展现出她得知自己病情之后内心的焦躁与不安,这是人面对突入其来的疾病时的正常反应,而也正是因为这股奔涌的不平之气,促成了不让座事件的出现。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主人公对于疾病的复杂情感一以贯之地呈现于小说的其他章节中,致使叶蓝秋的性格演进衔接较为生硬,更影响了读者对于人物内心的体察与共鸣。

又如,小说中部分情节设置存在逻辑问题。文中多次为沈流舒真正身份的揭示埋下伏笔。可以推断出,在叶蓝秋的中学阶段,沈流舒与她的关系是较为亲近的。但叶蓝秋在大学毕业进入四海贸易公司工作后,却并未发现沈流舒是自己的旧相识。这样的设置自然是为了在文末沈流舒自曝身份时突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但却过于牵强,容易将读者“隔离”与文本之外,难以融进小说的叙述情景。

但总而言之,《请你原谅我》以其较强的现实表现力和现实批判力,区别于一般的网络小说创作,以虚拟与现实的交叉生活为题材,关注网络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化关系,在叙事技巧、表现角度、人物塑造和价值意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为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奠定了基础,为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并为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出了表率,它的出现印证了网络写作“在艺术美感和人文意蕴上同样具有审美创新的广阔空间”⑧。蒋孔阳曾谈到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的两种类型:“一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另一种是思想上还不够那么深刻,艺术上也还不够那么十全十美,可是,他们却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艺术力量”,“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号召”⑨,《请你原谅我》应属此类。

注释:

①马季:《网络文学:一头是神话 一头是现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15日第007版。

②此部小说曾几度易名,初稿《请你原谅我》于2007年发表于网络。后易名《网逝》,入围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其后电影版权由导演陈凯歌取得,更名《搜索》,改编为同名电影,2012年7月全国公映。2015年,《搜索》再版,更名为《明天,你是否爱我如初》,本文一律采用《请你原谅我》一名。

③④⑤⑥文雨:《请你原谅我》,晋江 文 学 城,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115571&chapterid=1,2016年 11月30日。

⑦周志雄:《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化转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⑧欧阳友权:《网络小说的叙事维度与艺术可能》,《小说评论》2016年第5期。

⑨蒋孔阳:《〈“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历史剧论稿〉序》,《学术研究》1983年03期。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原谅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原谅他人
真正的原谅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漫画:现实背后(下)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网络小说变身影视剧身价猛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