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族际通婚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2017-03-12 11:52
黄河之声 2017年24期
关键词:彝语凉山彝族

陈 伶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一、凉山彝族的族际通婚

(一)族际通婚的概述

族际通婚指的是由两个不同的民族个体结合而成的婚姻,其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国家,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族际通婚不仅仅反应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两个民族所包含的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交融预碰撞。其实我国对族际通婚早有记载,在很多历史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于各个朝代、皇族的族际通婚历史,比如:公主下嫁、女子入宫等等。但之前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个案研究,缺乏对通婚的概括和比较研究。直到1988年,我国社会人类学教授马戎和潘乃谷采用西方社会学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来研究我国的族际通婚情况,开创了我国关于族际通婚的量化分析和模式分析的先例,随后,这个问题才被国内的很多学者们讨论到。族际通婚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一种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形成。

(二)凉山彝族的彝汉通婚的特点

凉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上世纪40年代末以前一直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禁止与外族结婚,必须严格的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等婚姻制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凉山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同时也表现在两个民族的婚姻方面。其次,很多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陆陆续续到外地求学、工作、经商等,同时大量外地的人们涌入凉山,在这里工作、学习。随着各民族之间开始进行频繁的交流,大家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传统的婚姻观念慢慢被打破,出现了彝汉或是彝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彝、汉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变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反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婚姻的禁忌,不仅能够提升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的了解程度,还能够积极的推动和改善彝汉民族关系,促进彝汉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凉山彝族的音乐文化背景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的几个省。根据2010年的人口数据统计①得知,凉山彝族自治州有222.68万,占全州人口的49.13%,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彝族聚居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制度仍旧处于奴隶制阶段,对外封闭隔绝,但由于此,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一直延续着古老的传统,保持了非常完整、古朴的文化特征。彝族人民的音乐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迎接客人,送客人、各种传统节日等等都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音乐大多来自于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心路历程与文化传统的。

凉山彝族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古民歌(包括祭祀歌、诵歌、战歌等),第二种是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歌曲,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而来的歌曲。虽然这种是新型的音乐,但还是保留着彝族传统民歌的群众自编自唱、即兴创作等民歌所独有的特点。根据其社会功能的划分可以分为:山歌、童谣、劳动歌、风俗歌、叙事歌以及祭祀歌六大类。其音乐风格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历史、社会生活等等,折射着彝族人民从古至今的生活。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或是悲伤、或是快乐、思念的感情。总的来说其音乐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五声音阶为主要的调式基础。在彝族很多民歌和器乐曲里面,大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虽然也经常有偏音出现,但是不会作小二度进行。2.旋律跳进较频繁,装饰音较多。经常会在音乐里出现四度、五度、大小六度的跳动,让旋律呈现出一种菱角分明的特点,装饰音的使用让音乐显得更加抑扬顿挫。3.音乐的基础结构多为一句式。很多音乐都是由这种“一句式“的音乐基本结构组成的,甚至于很多多句式多段体都是由这种一句式组成的,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凉山彝族音乐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特征,是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创造的音乐积累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三、凉山彝族族际通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文笔者主要讨论的是在彝族族际通婚里面彝汉通婚以及通婚后如何传承彝族音乐这种情况。为了调查具体情况,笔者和小组成员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两次分别去到了凉山州的盐源县、布拖县进行调查,访谈了一些当地居住的人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群众对彝族族际通婚的态度和音乐的传承情况,笔者还在几个有大量彝族人民的群里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2份,其中彝族165份,汉族67份,通过实际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彝汉民族关系有了一些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看法。

(一)彝汉通婚情况在不断增多

在对布拖县这些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进行调查时,小组成员在征求了当地登记处的同意后,查看了相关的连续一年的892对新人的婚姻登记档案,总的来说,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彝汉族际通婚情况呈上升趋势。随着婚姻法的普及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彝汉通婚情况,但是凉山彝族婚姻还是以传统的同族结婚为主,要想改变彝族传统的婚姻习惯和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据族际通婚的理解程度调查来看,其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能理解这种族际通婚的情况,并且认为想要考虑结婚,首要的是个人的人品,其次考虑得比较多的才是民族成分和感情的因素,如图一、图二。

图一

图二

(二)彝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很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彝族人都很喜欢自己的民族音乐,了解彝族音乐也是通过多种渠道的。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继续传承下去,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力量能够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发展下去。很多彝族人民彝汉通婚后,仍会坚持彝族的传统,带着伴侣参加彝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感受彝族的音乐文化氛围,在生活中也非常关注彝族的音乐,大多数的人都了解至少十几首以上的彝族歌曲。大部分的人们都是通过彝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到彝族音乐的,而且内心都十分想传承发展彝族的音乐。如图三、图四、图五:

图三 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彝族音乐

图四 了解彝族音乐的原因

图五 关注彝族音乐的程度

(三)彝族音乐传承存在一些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族际通婚对于彝族音乐的影响也许还没有彝族音乐自身在继承发展时所遇到的问题更大。彝族是有自己的语言的,但是能够认识和写彝语的人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只能说和听,看不懂彝语或者不会写,笔者认为彝族音乐传承的最大一个问题应该是彝文的普及性。根据笔者调查所知,彝族有很多的资料,但是他们很多人都不会写彝文,导致很多资料都尘封起来没有得到推广。这就给彝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其次,有关彝族音乐的资料较为丰富,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研究较少,而且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彝族人民不愿意去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他们只在意自己民族的传承,所以说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再次,彝族音乐的传承人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缺乏对优秀音乐文化的一种辨析能力,这样会影响他们在传承彝族音乐文化的质量,传承性慢慢变弱。相对应的,欣赏这些音乐的观众们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基础被破坏,传统音乐逐渐就形成了断层的现象。最后,凉山彝族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想要保留最传统、古朴的风格已经不现实了,面对高速发展的文化,如何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去增强文化的主体性,如何保护传统音乐的精髓,让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保持民族性、独特性,在族际通婚,文化高速发展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将自己的音乐通过教育传承下去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族际通婚视域下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生活、音乐等等也逐渐变得多元化,随着彝族族际通婚的情况不断的出现,他们的生活也从过去的封闭不断的走向了开放,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后可能会碰撞出音乐的火花,和汉族通婚后很多会被汉化,但笔者认为汉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的事情,他可以将彝族音乐让更多人听见,并且逐渐的爱上他。

首先,在族际通婚之后,很多彝族人民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民族音乐,并且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继承和发展他,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懂得文化的重要性,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把彝族的音乐做好、传承、发扬好。另外,在和汉族结婚后,精神与生活、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汉族也有可能会被影响,从而去了解、学习彝族文化。比如说笔者了解到我国国家一级作曲家,凉山自治州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安渝先生,在与彝族姑娘结婚之后,被彝族音乐的所感染,四十多年走遍大小凉山的村寨,不断的学习丰富彝族民间音乐,根据彝族音乐的音乐基础,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彝族歌曲,为凉山彝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族际通婚之后,语言是有可能丢失的,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丢失,反而可能会有一些积极地促动。彝汉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借鉴汉族、彝族优秀的东西来发展彝族音乐。在凉山很多彝族汉族杂居的地方,人们相处得亲密无间,在彝族传统风俗节日或者其他闲暇时刻也会邀请汉族人民到他们家里去做客,会间接的影响汉族人民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对彝族音乐的向往和热爱。

其次,在彝汉通婚后,彝族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拥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要肩负传承和发展彝族音乐的使命。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小部分彝族人民去到了外地,生活习惯、欣赏音乐的水平发生了改变,跟汉族人民结婚后被严重汉化,所记得的彝族音乐也很少,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也不会回凉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对彝族音乐的爱好也越来越少,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关于彝族音乐方面的缺失。再这样一代又一代下去,越来越少的彝族人们去了解自己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更不会主动去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彝族人民不管是彝汉通婚还是彝和其他民族的通婚都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彝族音乐的责任,在生活中、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随时涉及到彝族音乐,让自己的家人也跟自己一样能够发自内心的爱彝族音乐,从而自发的去传播和发展他。虽然孩子没办法每天浸泡在充满彝族音乐的环境里,但是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比如:引导他多欣赏彝族的音乐作品,给他讲述彝族相关的音乐知识,在家给孩子演唱或者用彝族乐器演奏音乐作品,让孩子对其产生好奇,逐渐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内驱力,自己有兴趣去研究、学习这些东西。在每一年的彝族年、火把节或者其他彝族传统风俗节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进行浸泡式教育,沉浸在彝族文化活动中,才能够从内心喜欢上彝族的音乐,并且自己去钻研他,彝族家长可以通过各个方式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彝文,进行双语教学,给他们聆听彝语歌曲,让孩子从小对彝族文化产生认同感。

另一方面,影响彝族音乐传承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语言问题。在调查中得知,凉山很多学校虽然是双语教学,但由于彝族人民很多都不会写或者不认识彝语,只会听和说,学校也不重视彝语的写和读,学生在和汉族同学一起学习时都是说的汉语,很多时候没机会学彝语。而且,很多彝族原生态的音乐都是口传心授的,没有文字和乐曲的记录,有记录的资料很多人也不认识彝语,导致很多彝族优秀的、经典的音乐没办法传承。如今,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一些高校都开设了彝语学校,让一些想要学习彝语的同学或是彝族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习他,做好彝族语言的传承。并且在手机上还推出了相关的软件,让人们通过手机或者电脑随时随地学习彝语。政府还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制定一些明确的条文,来保护凉山彝族音乐文化的资源,重视彝族音乐的理论研究。比如: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录音、视频、录像等方式永久的保存下来,繁荣和壮大彝族音乐文化。

除此之外,随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对彝族音乐的冲击,很多传承人也受到了影响,彝族音乐有一点断代的倾向,很多民间艺人年龄逐渐变大,年轻的艺人心态变得浮躁,不愿意学习传统的彝族音乐。有很多继承人也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对于所唱的音乐都是信手拈来,没有很高的演唱技巧。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鼓励和资助传承人去专业的音乐院校或者找一些声乐老师学习,让他们对其进行指点,让传承人更好的去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当然,面对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要想保存完整的,古老的彝族民间音乐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始的资料进行保存,同时,对彝族音乐进行传承和发扬,不管是借鉴西方、汉族或是其他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都要坚守传统音乐文化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音乐受众。如今,在中国音乐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彝族音乐歌手,比如吉克隽逸,莫西子诗等等,他们都在通过其努力对彝族音乐进行推广。现在,很多音乐作曲家们也将创作的音乐做出彝汉两种文字的音乐,一段彝语,一段汉语,让更多的受众有代入感,热爱上彝族音乐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还能将其大范围的进行推广。同时,扩大彝族文化的影响力。政府可以大力发展彝族文化的旅游,火把节、彝族年都可以作为宣传点,让更多人融入到场景中去了解彝族的音乐文化。

凉山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建立在其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要从最本质上去认识和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保护他,正如笔者之前提到,虽然族际通婚可能会对彝族传统音乐有一些影响,但并不全是坏的影响,文化的变迁融合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变迁当中发展和延续下去的。我们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找到适合发展和创新彝族音乐的方法,保护其音乐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去保护她的原始性,更好的将彝族音乐推向国际大舞台。

注释:

① 凉山洲志.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1]黄新初.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2.

[2]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彝族简史[M].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3.

[4]李邵明.巴蜀民族史论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曹令士.彝族音乐论文集[M].凉山州文化局编印,1991.

[6]曹本治.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7]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中国传统音乐为例[M].中央音乐出版社,2007.

[8]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9]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10]张应华.传承与传播: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11]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12]单红龙.中国传统音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8.

[13]曾令士.凉山彝族民歌与社会生活、风俗之关系.中国音乐[J].1992,01:66.

猜你喜欢
彝语凉山彝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访大凉山悬崖村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楚雄禄丰大三家村彝语语音系统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