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外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17-03-12 00:25潘宝剑肖月孔蒙标坤
文教资料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宜州刘三姐应用型

潘宝剑 覃 赓 肖月孔 蒙标坤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以对外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潘宝剑 覃 赓 肖月孔 蒙标坤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宜州市的旅游特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丰富,是广西持续时间最长、覆盖最广、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目前,刘三姐文化的国外知名度比较低,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推广刘三姐文化,迫切需要培养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提高刘三姐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刘三姐文化。

刘三姐文化 地方应用型 翻译人才培养

一、引言

广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是连接东盟各国乃至世界的窗口,随着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与对外传播和交流,作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刘三姐文化成为广西旅游的名片。刘三姐文化是深植于广西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刘三姐文化不断得到推广和重视。“三姐故里”广西宜州市努力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建设成为以刘三姐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自不断打造刘三姐旅游文化以来,宜州市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广西宜州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不断发展经济和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文化,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甚至是国外游客。刘三姐故居刘河寨、刘三姐喷泉广场、宜州博物馆等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热门景点。同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文化的对外传播更需要一批专业的翻译人才,人才的培养是地方乃至全国的重要工作内容,地方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非常关键。目前,广西主要面向东盟各国进行经济、科技、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刘三姐文化逐渐通过人文交流传播到东盟各国。与此同时,宜州市刘三姐文化对外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对外传播的翻译人才寥寥无几。因此,立足广西宜州,有目标系统地培养以对外传播刘三姐文化的应用型翻译人才迫在眉睫。

二、宜州市刘三姐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适应本地区应用型文化翻译人才供求情况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方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宜州市的旅游特色以刘三姐文化为主,以自然资源为辅。在走访过程中,刘三姐文化的宣传在南宁、柳州等地的火车站、博物馆最显著。基于广西地处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目前刘三姐文化主要在东盟一些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在广西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刘三姐文化也成为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依托。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方向学生对刘三姐及刘三姐文化的认知程度、宜州的地方性翻译人才市场需求量、培养和发展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否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和发展、是否应添加有关刘三姐文化或旅游景点的课程等相关问题。根据调查显示,91%的人都对刘三姐文化有一定了解,88%的人认为有必要培养以宣传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翻译人才,78%的人认为培养和发展地方性应用型翻译人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和发展。77%的人认为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添加有关刘三姐文化或旅游景点的相关课程。从走访和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宜州市刘三姐文化需要加大对外传播力度,同时需要一批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三、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根据本地区的旅游特点、研究的问卷调查和走访结果分析,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它们之间既独立又互相作用。

1.政府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培训导游人员了解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能歌善舞,穿着民族特色服装服务,可以让游客沉浸于浓厚的刘三姐文化气息当中(江日清,2009:140)。增加推广刘三姐文化的资金和培训人才力度的投入,做好地方文化特色宣传,抓住广西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契机,加强对刘三姐文化与外界尤其是东南亚各个国家的交流,争取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联系,进行人才交流学习,有目标地培养刘三姐文化的翻译人才。

2.学校开设以翻译刘三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以翻译技术为主,学习刘三姐文化为辅,面向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增设刘三姐文化的翻译课程,学习刘三姐及其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同时开设研究兴趣班,邀请学校老师或社会有关人士进行刘三姐文化宣传,加强刘三姐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有利于进一步对外传播。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或刘三姐旅游景点等地,从实际方面解决资料或景点翻译文本的介绍难题。

3.宜州有关文化企业鼓励高校应用英语翻译方向的学生和有关社会人士到企业学习和实习。企业就文化宣传的方法和服务实践方向,对实习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企业可进行旅游方面的投资,鼓励和支持从事刘三姐文化的翻译人才,使其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刘三姐文化。旅游服务方面的企业要争取得到与海外企业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培训素养素质良好的中英双语导游,吸引海外游客到宜州本地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就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鼓励他们了解当地的刘三姐文化,投入翻译实践中。首先对于刘三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景点感受文化底蕴,学习当地文化知识,了解刘三姐文化。同时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知识,检查和翻译当地旅游景点的介绍,并适当翻译刘三姐山歌,多查阅有关刘三姐的相关资料,包括歌曲、戏曲、电影、舞蹈、交响乐、小说、诗歌、美术等方面,从而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刘三姐及其文化。通过实习或兼职形式,到企业上岗,从事旅游服务或翻译行业,熟悉翻译流程,提高旅游服务理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卢卫中,陈慧,2014:66)。

当然,单靠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努力还不够,做好文化的宣传和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强联系和沟通,才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以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同心协力,把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当作工作的重要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播当地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刘三姐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传播刘三姐文化,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当然,这个培养需要当地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对外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才能有效地传播刘三姐文化,提高刘三姐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以对外传播刘三姐文化为导向的地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和经济意义。

[1]陈效飞,任春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培训,2016(307):46-48.

[2]江日青.宜州市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37-140.

[3]刘雪梅.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4):74-76.

[4]卢卫中,陈慧.翻译技术与翻译人才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7):62-66.

[5]林德慈.地方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反思——以梧州学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1):85-87.

[6]彭年冬.“刘三姐歌谣”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和保护[J].河池学院图书馆,2015(4):67-70.

[7]韦红彤,唐启焕.“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6(26):56-59.

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605050。

猜你喜欢
宜州刘三姐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黄庭坚谪贬宜州期间交游研究——以黄庭坚著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