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探寻

2017-03-12 03:42史广政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满族辽宁省文化遗产

焦 鹏 史广政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辨风正俗】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探寻

焦 鹏 史广政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辽宁省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发现其在传承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提出有效的传承方式,以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建立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宣传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切实提高全民族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将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传承人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满族历史悠久,讲求规矩和信义、热情好客、注重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具有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内涵。满族文化精髓彰显以人为本、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团结等价值。辽宁省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保存相对完整,其能受到良好保护、传承并创造性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文化多元融合的主旋律之一。

资料显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共有十多种,大体分为剪纸、刺绣、音乐、文字、礼节、历史故事等。自20世纪初以来,针对满族文化的研究越来越详尽,对满族历史的研究也往往都涉及文化方面,其中张佳生主编的《满族文化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具体的满族文化研究成果。它几乎包含了满族文化的所有方面,而且结构严谨、视野非常开阔,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1]满族文化的系统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详实地介绍了满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有助于人们对满族文化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了解。[2]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如何实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是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及创造性发展的共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满族非物质文化的发源地与聚集地的辽宁省为例,展开针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的探寻。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根据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辽宁省内各满族聚集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85%以上的满族人口对其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所了解。通过对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人们不再熟知满族文化,了解满族文化的人只占新宾县满族人民的15%~20%,而老人占其中的80%。青年人只知道满族的一些服饰和音乐,中老年人比青年的了解程度高,但大多数还依然停留在文化理解的浅表层,只是听到、看到,能深层次理解和掌握的寥寥无几。

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丢失的原因

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有关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断减少,有些口耳相传的说部、萨满文化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有的只在书本上有记载却没有了传承人。虽然说现在有很多关于满族文化的民俗博物馆及一些满族艺术课程班等传承满族文化的场所及设施,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人们对音乐、剪纸及文字等文化的了解还处于浅表层次,只欣赏表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它们的历史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发展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首先,基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更乐于接受简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日益减少。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能保证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对精神方面的不断追求又使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在循环往复的发展中沉淀出文化精髓,给予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机。其次,研究和学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有待改善。现如今,能够专心研究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屈指可数,再加上时代流行色彩等方面的冲击,更使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不尽如人意。[3]第三,随着时代变迁、活动范围的增大,许多了解和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的人们都远离故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这就导致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丢失。

(二)传承内容的严重缺失

非物质文化被称作“活”的文化,依靠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主要传承方式,不以物质作为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和观念的转变,满族非物质文化在传承内容方面存在缺失。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深入的调查了解,就不能完整地把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收集整理琐碎的资料是一个精细且庞大的工作,游历乡村、拜访村民搜集资料,因为语言不通,翻译和记录的资料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这也就给整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致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遭遇瓶颈。

(三)传承人的现实困境

首先,在经历过白话文运动、惨烈的抗日战争等民族运动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停滞和衰弱的迹象。如今,民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地被摧毁,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其次,传承人的生存现状较差,有很多手工艺人面临着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的生存问题。再次,传承人的死亡和传承方式的断绝,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衰弱甚至失传,传承和延续面临重大危机。

(四)意识形态的转变缓慢

大多数人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少,有的认为其是“过去式”,是糟粕式的存在,甚至有人抵触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使得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度加大。因此,要想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要彻底改变人们对它的认识。

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方式

根据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把握,结合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寻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方式。

(一)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生命一样,与环境、社会、历史和群体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它随空间变化而变化。不断改善和还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可以使它更好地生存及传承。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多彩内容吸收新事物,结合新的形式,创造出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的作品,使原来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得到良好开发和保护。

(二)寻找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路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需要的基础上,会继续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说,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生活及归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选择以“走出去”的方式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这是人们近距离了解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根据当地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排序,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宣传,以“龙头”带领的思路,寻找“有地方特色、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路径。例如,可以在有满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建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展览,把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还可以通过当地的饮食、民俗活动等“活”的内容,动静结合,让人们深入体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的环境,使传承得以顺利进行。

(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

第一,借助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加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利用;将文字资料以电子书的形式呈现;以经济开发为视角形成品牌力的宣传,这样既可以提高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又可以实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第二,教育的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班队会、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社会力量办学领域,可以开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班,吸引感兴趣的人,由老一辈精通满族非物质文化的人进行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非物质文化,扩大其传承范围。

第三,保护体系的意识形态形成。首先是制度保障,通过对传承人的记录、归档,避免传承人的消失。强化资金保障,改善传承人的生活。其次,通过网络、新闻宣传等方式,使人们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与接受度。再次,要把握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将保护与创造性发展结合起来,弄清其存在和传承的本质价值及核心要素,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达到传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五、结语

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促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变革,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步履维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是将过去与现在、文化与经济等多元结合的尝试,在确定“有效”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还需通过设立满族聚集地区域试点的方式,进行客观、科学、长期的跟踪调研与测评。

[1]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4):17-21.

[2]王富秋.汉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5):158-162.

[3]魏军.辽宁省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欲传承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满族研究,2011,(2):91-95.

【责任编辑:周 丹】

G122

A

1673-7725(2017)01-0040-03

2016-10-20

本文系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11779036);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物质遗产视角下满族民俗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W20151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焦鹏(1996-),男,辽宁鞍山人,主要从事教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满族辽宁省文化遗产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活态文化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