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2017-03-12 11:01王玉
林区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合部务工人员城乡

王玉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研究

王玉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地区,这一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有社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探讨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学校办学、家庭教育水平,以解决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这一地带的教育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在校人数574.56万人,初中235.92万人,高中176.59万人,这里的统计数据只包括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不包括县(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居住在这一地带,其随迁子女也基本就读于城乡结合部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本文的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特指就读于中小学的子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城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缺乏自信、自卑感严重、过分敏感、孤独、感情冷漠等问题,严重者有对社会敌视的心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不同,这是由城乡结合部特有的社会环境、居民成分构成、学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二、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区环境

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在这一地区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公共服务水平低,教育设施量少质差,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少;其次,社会治理水平差,社会治安混乱,人口流动量大,各种娱乐设施面广量大,色情场所时隐时现;再次,城乡结合部贫富差距的外显化情况严重:富人的别墅、居民小区、原住居民的简陋出租屋同时并存,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消费水平的差距都较大;最后,居住人口的成分复杂,城乡结合部大多数是以流动人口为主,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群居在这一地带,居民职业十分复杂,社区人员文明程度较低,犯罪率高。

2.学校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小学是由原来的农村学校发展起来,办学条件较差,基本集中在城市的薄弱学校。民办的农民工子女打工学校设施简陋、师资质量差,这一地带的公办中小学除与城区同类学校具有共性问题外,还存在以下特殊问题:首先,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城区学校,学生难于管理,工作压力大,难以吸引或留住优秀教师,教师流动性大。其次,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与城区学校一样进行教改,照搬城区学校的做法,改革效果差,教学方法仍然陈旧,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再次,教师基本居住在城区,通勤时间长,在校时间普遍短于城区学校,相关管理制度难以执行,学生出现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乏,教师缺乏系统训练,班主任普遍缺乏心理知识,多数学校没有专设的心理咨询室。

3.家庭因素

首先,家长普遍从事中低收入职业,工作时间长、职业变化频繁,很少有时间陪伴和辅导子女。其次,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部分家长由于艰难的生活经历,对子女的学业产生过高要求,导致子女学业压力大,产生了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家长将对社会不公的情绪转移到家庭中,对子女缺乏关注,不配合学校教学活动,更难以参与子女的心理发展过程;部分家长对子女补偿心理严重,缺乏严格要求,忽视子女积极心理的培育。最后,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闲暇时沉溺于赌博或网上游戏,部分家长有酗酒和家暴情况,没有为子女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低,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各种社会现象都很难进行正确判断,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偏激、抑郁、自闭和消沉等现象。其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换学校比较频繁,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再次,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籍贯混杂、语言不通情况较为明显,同龄伙伴交往较少,易产生孤独、寂寞和被社会抛弃感。最后,自制力差,由于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社区环境,学生沉溺于网络和逃学情况有逐年上升趋势。

三、改善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治理水平是决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外界条件。首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户籍改革进程,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与原住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进城务工人员尽快融进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强城乡结合部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公共型服务设施建设,平等地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为他们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社区文化条件保障。最后,净化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秩序,坚持扫黄打黑,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社会秩序保障。

2.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办学水平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读书,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办学水平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首先,要不断增加城乡结合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地区,要从城区优质的学校抽调得力的领导干部和教师,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学校管理。与城区学校相比,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的管理普遍松散,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居住在城区,在校的工作时间普遍短于市区学校,学校要适当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组织课外活动,使他们融入学生集体中,形成蓬勃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特点,学业水平参差不齐,英语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过低,许多学生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造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困难,教师要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特点,精准把握课堂进度,避免学业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由学业水平低演化成厌学,进而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第四,重视城乡结合部的教师队伍稳定。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教师流失较多,特别是一些主科教师流失量大。一是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教师的稳定问题。在招收教师时要严格聘任标准,重视改善教师工作条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从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入手,打造教师命运共同体,有效解决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第五,重视班主任工作。学校领导要引导班主任分析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特点,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质,使班主任成为发现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道防线。第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按照要求配置好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要认真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社区环境,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特点,为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解决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水平

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属于第二代或第三代农民工,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提高这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总体家庭教育水平。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中小学生的一般规律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二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质。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家长了解并运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学会当孩子发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

4.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除了同城区学校一样进行一般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要重点解决好同龄交往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龄交往是学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学校看,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年龄段组织活动,充分利用青少年愿意参与活动、乐于寻求同龄伙伴、积极参加群体活动、容易形成共同语言的特点,使他们的课外时间和课外活动充实而有效。一方面,要解决中高收入家庭学生、原住居民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交往问题,打破不同社会阶层壁垒,形成平等、友爱的同龄关系,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孤僻、自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来自不同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交往,重点解决不同区域文化、生活习惯和语言问题,以便解决学生自我封闭和怯于交往的心理问题。

[1]李云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18).

[2]邵国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矫正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责任编辑:钱晓玲〕

G448

A

1008-6714(2017)07-0114-02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7.051

2017-05-14

王玉(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结合部务工人员城乡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