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戟百万成霸业

2017-03-13 20:01常志气
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披甲吕布兵器

常志气

牢关前一人一骑独挡数十万大军,一杆方天画戟神愁鬼厌。吕布的方天画戟让三国时代无数桀骜不驯的英雄豪杰甘拜下风。

戟,在中国古书中也称孑、棘、镘等,一度是古代重要的冷兵器。《史记》一再用“持戟百万”来形容将士之众。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赤壁》中就有“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诗句,可见古代是把戟作为兵事象征的。

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戟失传已久,从北宋以后到上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都在探寻戟的庐山真面目。后来从考古资料中找到了确切的物证。实际上,戟就是将矛与戈做成一体的长兵器。它既可直刺,又具有横击、勾、拉等多种功能,杀伤力远比矛和戈强,适合于车战时使用。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崔述杀掉庄公后,对不满其杀主行为、拒不与之结盟的大臣动用武力,“戟拘其颈,剑承其心”,迫使他们认可这一事实。

1973年,一些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蒿城台西商代中期遗址的17号墓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一件青铜戟,放在墓主人尸身左侧。木柲长64厘米,呈扁圆状,顶端安有青铜矛,木柲插入矛銎内,侧面安装了与木柄成直角的戈。其后,商代出现了戈矛合体一次浇铸而成的戟,这种兵器被大量地应用于战争中。在实战中,人们不断地变化着戟的样式,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1978年,在湖北随县雷鼓墩的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三戈戟标本。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4件戈矛联装的戟,所用的戈都有“某年,相邦吕不韦造”的铸铭。它们通长2.88米,部分戟带有保护其金属部件的韬。手持这类兵器的百万秦兵以其勇武善战的作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

戟的故事在秦汉三国时广为流传。楚霸王项羽曾披甲持戟向汉王刘邦挑战,吓得刘邦阵中善射者娄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汉景帝时七国之乱中,汉军中的灌夫为报杀父之仇,披甲持戟,勇突敵阵,杀伤敌方数十名士兵;汉初晁错曾说“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西汉之际,钢铁长戟、矛、剑、弓弩几种兵器,是部队的标准装备,当时,最基层的亭长配备的兵器中就有戟。

三国时,吕布、张辽、典韦等名将都用戟。吕布“辕门射戟”讲的就是吕布以射中竖在辕门前的戟上小支打赌而迫使袁术退兵的故事。除长戟外,军中还使用短戟——双戟和手戟。《三国志》对此有多处记载。如曹丕、孙权等都喜欢用双戟。西晋张协还专门写有《手戟铭》,描述手戟的锐利和精良:“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遇干将。严锋劲枝,擒锷耀芒。”

长戟在骑兵中受到冷落,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鲜卑族,主要使用传统的马矟。马矟在工艺制造上比戟简单,穿刺能力也不逊于戟。这样,长戟在马矟的逼迫下退出战场就在所难免。

至晋代,普及的矛替代了戟。隋唐时代只留门戟作为等级制度威仪的象征。

戟虽退出战争舞台,却在画师笔中百般变形,添上了各种花饰。敦煌藏经洞的唐代绢画《渡海天王图》中,天王手持长戟,戟的形状明显夸张。元明以来,人们习称的“方天戟”或“方天画戟”,指的都是这类花式戟。戟在《三战吕布》、《水浒传》及《封神演义》中都有描述。而从戟衍生出来的钩镰枪在日后的骑兵战中则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披甲吕布兵器
穿裘披甲
披盔戴甲,面对强敌敢于喷血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披甲树螽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