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街的文化空间

2017-03-13 05:42陈其弟
现代苏州 2017年5期
关键词:汤斌苏州

文 陈其弟

卧龙街的文化空间

文 陈其弟

苏州人民路南北向贯穿苏州古城,旧称“大街”、“卧龙街”和“护龙街”,它见证了苏州古城发展的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民路古称“街”,而且明清两代的称谓与“龙”有关,那么“龙”到底在哪里?据崇祯《吴县志》卷之十六《桥梁》记载:“卧龙桥,在府学龙门南。”看来源于府学龙门南面的一座称作“卧龙桥”的桥名,与人民路来源于人民桥相契合。成书于道光初年的《红兰逸乘》更进一步说:“护龙街,南北直贯城中,形家云街为龙身,北寺塔为尾,府学为首,双塔为角,取辰巽之气也。府学正门前双井为目,旁地为脑,出薄荷,不甚辛辣,清芳酷烈,似龙脑香,名龙脑薄荷,其茎若绞丝。”此时,风水先生已经直接把这条街附会为龙身了。

充满文化气息,承载历史记忆

人民路不但是古城的交通轴线,而且是一条文化长廊,它串起了古城内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这条路充满文化气息,承载了苏州人的历史记忆。苏州古城的主要元素都可以在人民路沿线找到,有街巷、桥梁、庙宇、道观、园林、牌坊、书院、义庄以及各种名人故居。

人民路的历史与人文,可以概括为五个曾用名、五个状元、五个园林、五座桥、五座庙、五个衙门、五条街坊。

五个主要的曾用名分别是宋朝时期的“大街”、明代的“卧龙街”、清代的“护龙街”、民国时期的“中正路”以及1951年起称的“人民路”。

五个状元分别是陆润庠、钱棨、石韫玉、吴宽和周虎,其中钱棨连中三元。人民路上的“三元坊”据考证确有3个牌坊,当时在府学东墙外,自北而南分别是状元坊、会元坊和解元坊,后来,钱棨连中三元更丰富了它的含义,这是苏州文化的骄傲,有着很好的寓意。

人民路在施工改造时,对周边的文化遗存相当重视

五个园林则是沧浪亭、可园、怡园、残粒园和朴园,实际上,人民路沿线还有南半园、曲园、鹤园、听枫园、天香小筑等5个小园林。

人民路上有饮马桥、乐桥、接驾桥、装驾桥和香花桥五座桥,文庙、报恩寺、言子庙、城隍庙和报国寺五座庙。沿线,还有都察分院、巡抚衙门、府衙、县衙、张士诚割据政权衙门的旧址,有桃花坞、闾邱坊、双林巷、观前街、干将路五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街坊。总的来说,这条路值得挖掘的历史与文化很多,应该而且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

说人民路的文化内涵很深,除了街巷、园林、桥梁、官衙、寺庙等元素外,还有很多与此路相关的历史人物值得一提。春秋时,有孔子、言子、吴王、干将,三国时有孙权、周瑜、陆绩,宋代有范仲淹、闾丘孝终、周虎,明代有况钟、吴宽、文震孟、唐伯虎,清代有石韫玉、吴大澂、汤斌、林则徐,近代有陆润庠、顾鹤逸、俞樾、吴湖帆、吴梅等。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宝库。

我觉得人民路可以分成八个路段和五个节点,可以各突出一个主题,各有特色。在北寺塔段,可以用“孙权报恩”来体现“孝”的主题;接驾桥段,可以用“群臣接驾”来体现“忠”;察院场段,可以结合“观前察院”、玄妙观体现“清”;乐桥段,可以结合憩桥、锦帆路、言子庙、干将路等,反映“子城春秋”,体现“古(城)”;道前街段,可以借助“况钟治苏”的历史,体现“勤(政)”;三元坊段,利用“书院巡抚”、廉石、林则徐等,可以体现“廉”;新市路段,可以结合“府学文庙”,来突出“文”;南门段,则可以借助“运河故道”表现“水”。

此外,在其他五个节点,都有一批可供进一步挖掘、研究的文化资源。在人民桥节点,有青旸地(日租界)、苏纶厂(近代工业)、一丝厂(丝绸旅游);在三元坊节点,有沧浪亭、可园、图书馆、文庙(碑刻博物馆)、巡抚衙门等;在乐桥节点,有子城遗址、言子庙、慕园、怡园、过云楼、听枫园、曲园、城隍庙;在接驾桥节点,有残粒园(吴湖帆和吴待秋)、双林巷(吴大澂)、吴梅故居和东吴丝织厂;最后,在北寺塔节点,有桃花坞木刻年画、丝绸、昆曲等。

陈其弟认为,人民路也堪称“文武”之道、“忠孝”之道和“清廉”之路

“忠孝”之道,“清廉”之路

人民路蕴含丰富的历史古迹、人文精神,这条路也堪称“忠孝”之道和“清廉”之路。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苏州古城北端有座标志性建筑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塔院前有个牌坊题额“知恩报恩”。此寺原名通玄寺,为孙权主母吴夫人舍宅所建。相传孙权为报母恩,于赤乌十年,在盘门今瑞光寺内建舍利塔。两处塔、寺迭经毁修,通玄寺在唐代改称开元寺,五代重建时迁至盘门,于是移支硎山报恩寺额至北寺。1979年,又将马医科申时行祠堂前的牌坊移到北寺塔南,赋予了知恩图报、母慈子孝的主题。

文庙前的“廉石”见证了陆绩奉公忘私、两袖清风的故事,而陆绩“怀橘遗亲”是“二十四孝”之一,彰显了姑苏陆氏子孙从小懂得“孝道”的“忠孝传家”的良好家风。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朝廷和官府总会不失时机地提倡和鼓励。与憩桥巷隔人民路相望的孝义坊,俗名周孝子巷,因巷内原有周孝子庙而得名。周孝子为常熟人周容,事母至孝,死后为神,能保护乡闾终岁无患。宋淳祐进士赵必鉘上其事,赐庙额显惠,朝廷命常熟官吏致祭以时。

人民路上的接驾桥和人民路的曾用名“护龙街”,都体现了古代官吏的忠君思想,延伸到今天,可以理解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位于人民路穿心街的报国寺,原址在文庙西南的杨家巷,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初名报国禅院。明成化年间(1465~1488)大规模扩建,有殿宇、客寮、斋堂、库房等数百间。万历末年为最盛期。清咸丰后渐衰败,民国10年(1921),易址重建报国禅寺,即今址。告诉人们哪怕是“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也不能忘记忠君报国啊。

可见,说人民路是“忠孝”之道,名副其实!

要说“清廉”之路,当然与人民路沿线的官衙有关,察院场原有都察院衙门、书院巷有巡抚衙门、道前街有知府衙门,还有旧学前、长洲路、元和路等街道上的吴县、长洲、元和三县的县衙,相当于中央、省、市、县四级衙门在人民路沿线皆备。都察院又是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纪检监察机构,是为官清廉的体制保障。现在苏州图书馆的地方又曾经是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是市人大的办公之地。

说清廉,当然不能不说陆绩的“廉石”品牌。陆绩为郁林太守任满,归家的时候,因行李太少,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压得住船,又怕船轻不避风浪,就在岸边随意搬了块石头,聊作压舱之物。到了家乡,石头就弃之屋边,留作纪念。此事,一时传为美谈。《吴郡志》也将此事载入“史册”,称“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在封建社会里,陆绩身兼“孝”“廉”二字,这样的人品,当然值得称道。他既是社会细胞中家庭这一基本组织中为人子的榜样,又是封建伦理“天地君亲师”为人臣的楷模。他的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自古以来最值得称道的“官品”。说他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一点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苏州历代地方官中,还涌现了况钟、汤斌、林则徐这样的清官,他们虽然都不是苏州人,可他们是在苏州这块土地上施展的抱负,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称赏和褒扬。

人民路也是苏州历代清官集中展示“民本”“务实”“清廉”为官之道的路

以汤斌为例,他是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在苏州两年,他凭着勤政爱民的为官之道,获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离任后,苏州百姓为了纪念他,特意在胥门接官厅建了“民不能忘”石牌坊。康熙二十六年,汤斌过世后,苏州百姓又在郡学之西为他建祠,肖像祀之。凭什么获此“殊荣”?答曰:为民、清廉。

作为一名封疆大吏,汤斌非常关注民间疾苦。长期以来,江南殷富的名声在外,沉重的赋税使百姓不堪重负,纷纷外逃,一些州县的官吏也常因不能按时完税而遭革职查办。康熙十九年,江苏又遇大面积水灾,更加重了欠赋额度。汤斌到任后,查知实情,当即据实奏报,恳请皇上免除灾欠积赋减轻赋额,放宽官员的考成标准,豁免因避赋外逃的人丁,整肃了辖区各驿站的弊端。先后奏免赋额数十万两。淮、扬、徐及江西、湖广水灾,他都毫不犹豫地发粮赈灾,而且都先发后奏,解救了亿万灾民的生活困难。百姓为感谢汤巡抚的再生之德,意欲为他建立生祠膜拜,而他却极力阻止。

汤斌天性淡泊,为官以不扰民为准则。他生活节俭是出了名的,终年以韭菜、豆腐羹下饭,荤腥鱼鸡从不进入衙署,以至民间谚语称之为“豆腐汤”,既指汤斌节俭的饮食,又道出了百姓对他清正廉洁的褒扬和肯定。

苏州的清官,包括来苏公务或任职的官员如监察御史樊祉、苏州知府况钟、陈鹏年等,他们来到富庶的江南,也被苏州的人文环境影响,身体力行推崇和倡导清廉的为官之道;更有从苏州走出去到外地任职的官员,他们从“廉石”边的府学启程,踏上仕途,谨记教诲,不辱使命。

这条路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条人民的路,是提倡“忠孝”之道的路,是苏州历代清官集中展示“民本”“务实”“清廉”为官之道的路。

猜你喜欢
汤斌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勤政清廉的“三汤巡抚”
园林之城——苏州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不提旧日恩
不提旧日恩
潼关城计送赖兵
潼关城计“送”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