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要吃年夜饭

2017-03-13 09:33
新传奇 2017年5期
关键词:团年饭年饭馄饨

中国人为何要吃年夜饭

每逢除夕夜,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年夜饭。“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赶的就是这顿团年饭,“吃”的则是团聚的幸福味。年夜饭是中国人借助饮食活动表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守候。

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也就成了年夜饭。早在汉代,我国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了。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吃到深夜,接上“交子”(即交子时。子时:旧时指夜里11时至凌晨1时的时间)的饺子。所以,年夜饭也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但“年”也很懒,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醒来的时候,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年复一年,人们不堪其扰,就想出了各种对付“年”的办法。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家家户户挂上红色灯笼,点着火堆,放鞭炮,赶走了“年”。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而为了庆祝赶走了“年”,全村人第二天聚在一起吃饭,也就形成了年夜饭的习俗。

除夕夜,赶回家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不仅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更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注重亲情的象征

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有说头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无鱼不成席”,鱼菜名馔不胜举数,尤其是除夕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鱼这道菜不能吃完,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另外,旧时,按民间习俗,吃年夜饭有一些忌讳,要多说吉利话讨口彩,忌讳说晦气话。说话时要说“多”、“余”、“有”、“好”、“发”之类的话,不要说“破”、“死”、“不够”之类的话。要是不小心打破碗碟,要说“碎碎(岁岁)平安”。

为何“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

从古至今,“团年饭”对中国人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年夜饭”?

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是丰收的标志,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祭品自然是收获的食物。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地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礼仪性地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年夜饭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聚餐。

现在,年夜饭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晚上是合家团圆的良辰吉日。家庭是中国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只有回到了乡里庐墓之地,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那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我们的精神才得以安顿。

所以,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见一见朝思暮想的亲人。春运是世界上最庞大也最为壮观的回家大“迁徙”,而那些归心似箭、不辞劳苦、长途跋涉的“迁徙大军”,都期望在年夜饭之前赶到。年夜饭成了召唤人们回家的信号、灯塔,远远超出了一顿饭的意义。

而在一些人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饭桌前有一个位子,一副碗筷,但不见人影。这是表示这家的亲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赶到,或者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家人忘不了他。摆上桌椅碗筷,权当亲人也在其中。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家庭的盛宴,年夜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人们在一言一行、一饭一菜中寄寓了美好的愿望,希望来年事事顺心、吉祥如意。

承载着“年文化”的文明积淀

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的是数千年中国人“年文化”的文明积淀与文化蕴涵。

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古时的贤明圣祖在年三十这天也会特赦犯人们回家去吃顿年夜饭,因为这顿饭代表着一个人真实活在世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无可替代的。年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

年夜饭象征着幸福憧憬,再惨,惨不过杨白劳,但在年三十这天,杨白劳也要给喜儿买条红头绳,想办法张罗着吃顿年夜饭,喜儿那段“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唱词让我的父辈在忆苦思甜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叫“悲剧的铺垫”。

年夜饭意味着根本的权力,海外的华人感触应是最深,印尼曾经禁止华人们庆祝新春,直到印尼前总统瓦希德就任后,取消了华人公开举行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动的禁令后,让印尼华人在隔了30多年后获准在不受限制下欢度春节,重新体现春节的喜洋洋气氛,让这顿年夜饭吃得轻松惬意。

年夜饭就是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年夜饭的温情正是这样一种铭刻在民族的骨头里,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血脉中的温情。

我们对年夜饭的重视,也就是对传统的重视,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千年传承都凝聚在年夜饭的餐桌上,“礼、义、仁、智、信”传统文化之精髓贯穿其中。而传统文化的复兴、价值的回归,也让每一个中国人对自我的身份有更好的认知。

(《中国新时代》2017年01期、《人民日报》2014.1.30等)

猜你喜欢
团年饭年饭馄饨
学包馄饨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圆满举行“喜迎2022”团年饭
红红的中国年
春节“爱”字歌
接年饭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吃年饭
辞旧迎新礼美意诚2015武汉万达嘉华喜福巨献
最后一碗馄饨
区社干部的“年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