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际油气市场低价位的战略思考

2017-03-14 19:31戚凯
江淮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机遇挑战

戚凯

摘要: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的油气价格出现严重下跌,其主要原因包括:全球油气生产重心西移、供需对比发生巨变、主要能源出口国恶性竞争加剧等。截止到目前来看,国际市场的油气价格很有可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继续保持低位态势,这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能有利于中国从多方面提升自身能源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可能对中国的减排任务、海外能源投资与宏观能源管理产生新挑战。此次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再度证明中国要重视能源安全风险,合理布局与利用能源,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战略。

关键词:国际油气市场;低价位;中国;能源战略;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80-006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陡然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令整个国际市场深感震惊,之后的市场走势证明此次价格暴跌并非偶然现象,它表现出了强烈的持续性与长期性。在已经过去的两年中,国际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不断出现骤然下跌的情况,直至今日,市场观察者与产业界依然没有看到太多油气价格得以回涨的积极因素,国际油气市场很有可能继续维持低价位的现状。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多重要素共同发力导致油气低价位

国际油气市场此轮低价态势的出现,并非偶然出现的意外事件,在其背后是国际能源格局的重大转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生产重心的西移,供需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出口国恶性竞争加剧。

(一)美国页岩繁荣导致全球生产重心西移

全球市场中碳氢类能源生产重心原本位于东半球,尤其是集中于中东、非洲与俄罗斯,目前生产重心的西移主要指美国境内页岩油气开发出现了高度的繁荣。经过美国联邦政府长达数十年的研究资助,美国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在新世纪之后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并被迅速应用于产业当中,这使得美国本土的页岩油气产量在近年里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急剧增长。[1]2010年美国正式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这一记录不仅保持至今,而且没有丝毫减弱的势头。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能源统计年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的数据显示,全球其他地区的天然气出产增长率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降,欧洲、俄罗斯等国甚至出现了产量下跌的情况,然而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却实现了破纪录的6.1%的增长率,占据全球天然气增产总量的77%。[2]

伴随着页岩气产量的迅速增加,用于开发页岩油与致密油的水平钻井与水力压裂法的技术也不断进步,导致美国国内非常规原油的产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增长。得益于页岩油的开采成就,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的原油日均生产量超过1100万桶,超越了俄罗斯与沙特两大能源出口大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的天然气与原油产量均超越了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类能源生产国。[2]

(二)全球油气市场供严重大于求

美国页岩油气生产的繁荣使得全球碳氢能源供应总量出现剧增,整个国际能源市场的供需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更多转向消费本国生产的能源,国际市场出现供大于求。西方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国会于1975年立法禁止境内绝大多数种类的原油出口,这一法律至今仍然有效。[3]天然气出口所面临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法律规定美国只能向若干与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自由进、出口天然气,其余国家则需要能源部按例审批。[4,5]这些限制意味着美国本土页岩繁荣所带来的巨额油气产量基本上只能由美国自己消耗。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来看,2014年美国境内原油产量为11644百万桶,消耗量为19035百萬桶,天然气产量为7283亿立方米,消耗量为7594亿立方米;美国消耗了本国出产的全部天然气及超过出产量一半的原油。多年来美国一直是国际原油市场的最大买家,如今它已经转向主要依赖本国出产的原油与天然气,这直接导致美国急剧减少了从海外进口的油气能源的数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耗国之一,多年来其日均石油与石油制品进口量一直保持在平均1000万桶以上,然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美国的每日进口石油与石油制品量已经缩减到了500万桶左右[6],这使得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产量冗余。

国际油气市场的供应端出现了冗余,消费需求端也出现了问题。在过去近十年中,中国、印度、南非等国作为全球城市化与工业化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对进口油气能源保持了不断高涨的需求,是全球排名靠前的能源消耗国与进口国。然而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国内对于进口油气能源的需求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印度、南非等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传统的能源消耗大国对国际市场油气产品的需求欲望已经大大减少了。

(三)油气出口大国恶性竞争加剧

国际市场油气价格的巨跌迫使沙特、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出口大国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出于对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有关国家最终都选择不减产的策略,希望以此来与其他产油国竞争对手进行一场“价格战”。[7]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国际市场上油气产品进一步增加,供大于求的态势进一步恶化,油气价格也因此进一步下跌。油气出口国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冗余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下跌的连锁反应。国际能源署指出2016年的全球原油增量需求将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OPEC的产油量却在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油价的走低势头可能并未停止。[8]受到原油低价位的影响,同时由于中、日、韩等传统天然气进口大国的经济疲软、需求降低,天然气价格也呈现出一路走低的态势。

总的来看,国际原油与液化天然气市场的价格下跌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并且各种数据表明,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在未来数年间将会进一步强化,国际市场的油气低价位局面有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二、油气低价位为中国能源战略布局带来新机遇

多年来,国际油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油气出口大国针对需求旺盛的东亚市场甚至恶意加价,制造所谓的“亚洲升水”(Asia Premium)。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所创造出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被这些油气出口大国轻而易举地夺走。[9]时过境迁,国际油气市场长期保持高价位,求大于供的基本格局被完全反转,这对于中国而言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有利于加速实现外部能源供应多元化

以往,中国的海外油气进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在地理方位上主要依赖中东与非洲,能源供应地过于集中,受中东政局不稳影响很大;在市场博弈过程中缺乏发言权,对于卖方的报价几乎没有回绝的能力;在长期供应规划中往往受制于人,达成稳定的战略性供需合同比较困难,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油气市场的求大于供的格局。当前,这种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对于诸多油气出口大国而言,油气出口收入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财源支柱,一旦油气滞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乃至政局稳定程度都会受到严重冲击。国际能源市场中出口国与进口国的依赖是相互的,当前油气出口国急于保持市场份额、弥补财政亏空的念头,是中国可以大加利用的良机。

近期以来,俄罗斯、沙特等传统对华能源输出大国都因为油价巨跌而遭受了严重的财政损失,为了挽回经济损失,确保国际市场份额,这些国家在过去一年里都对中国作出了更多的商业让步。中国应该抓住这个难得机遇,进一步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巩固成果:其一,不能简单满足于一些短期的降价合同项目,而是要尽力要求沙特与俄罗斯等油气出口大国与中国基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友好协商,签订长期的战略性合同;其二,特别是针对俄罗斯,要进一步巩固东北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合作成果,以往俄罗斯在对华天然气管道项目上多方推诿,目前俄罗斯经济与国力受创极为严重,急需中国的金融与政治支持,其博弈能力已经大大受损,中国应该趁势而上,彻底落实这条战略性能源输入管道的建设工作;其三,进一步拓展与澳大利亚、非洲、中东等中小型能源出口国的关系,在它们的困难时期施以援手有助于增强两国未来的战略与能源合作互信;其四,把握原油、天然气低价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扩充中国的战略石油与天然气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二)启发中国加快发展自己的页岩油气产业

国际油气市场这一波低价走势,与美国独立自主开发国内页岩油气资源、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一方面要学习美国,独立自主掌握能源开发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利用油气低价的机遇,加大对页岩油气产业研发的投入。能源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具有特殊的战略生存与发展意义。能源安全,特别是能源供给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间,美国在页岩油气领域所做出的巨大成就,给中国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动荡、能源市场波动的大背景下,要想保障能源供给的安全,最根本的举措仍然在于在技术上和能力上实现自主开发,在生产与消费上实现自给自足。提升科技水平与本土能源开发能力,既能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加强能源安全,又能减小国际能源高价格对本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作用。

中国在拥有巨大的页岩气储藏资源的前提之下,尽快对页岩气进行必要的勘探与开发工作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是应对未来国际能源供应格局发生大变动的应有策略。国际油气市场低价位的现实是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自主发展页岩油气产业的。页岩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既是科技难题,也是资金投入的难题,它需要巨额的前期成本投入,还需要承担探索失败的风险。当前,国际油气市场趋于持续的低价稳定状态,中国海外进口能源的后顾之忧已经大大减少,中国国有大型能源企业有条件在页岩油气领域展开更多的科技攻关,力争有重大突破;同时低油价大大减少了进口能源的成本,节省出了相当一部分财政资源,中央政府有能力在国家层面对页岩油气领域的研发活动予以关键性的资助,帮助企业分担风险。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国际能源格局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全球范围内有关主要能源储藏、开采与消费问题而形成的基本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国际能源格局进行细分:从消费层面来看,能源格局可以表现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在人类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与数量;从生产层面来看,能源格局可以表现为各国或各地区储藏或生产某一类能源或几类能源的不同情况。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主要生产国之一,中国的能源供需态势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很大。然而,由于国际能源定价、期现货销售等机制均被掌握在主要几个欧美金融大国手中,因此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没有发挥出与本身当量相匹配的影响力。

当前国际油气市场由盛转衰,与中国供需变化有极大关联,国际能源格局中主要参与各方也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的市场能量与影响力,从而不得不改变以往只关注欧美市场风向的做法,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与新兴市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大背景与机遇,中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庞大市场当量进一步与各方博弈,提升自己在整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力争尽早建立属于自己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三、提防油气低价位带来的新挑战

油气低价固然有其积极作用,能为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节约支出,使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受益,但是其背后也并非全无害处,结合过往历史及当前新出现的情况来看,国际市场油气低价也带来一些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到中國的国家利益。

(一)国际减排合作可能陷入停滞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氢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业已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对于减排问题似乎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特别是美国与法国,前者奥巴马政府一改往日推卸责任、抗拒减排合作的态度,连续公布了多项计划,带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参与减排国际合作的积极性;后者则利用巴黎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的机会,积极推动各方参与,最终实现了国际社会在会议中达成历史性的合作意向。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无论美国、法国,还是整个西方世界,它们之所以能够在近期实现减排国际合作的突破性成就,离不开中国的大力支持与合作。2014年底,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首次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到峰值。2015年11月,巴黎气候峰会召开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又与到访的法国总统奥朗德联合签署了《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首次同意支持每五年全面盘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目标的总体进展。[1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油气能源消耗大国与碳排放大国,但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减排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妥协。

然而,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低价位的现实却给国际社会刚刚达成的减排合作协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讲求资本回报、收益至上、成本最小化的西方国家经济体系中,油气低价使得消费者与投资者都更加注重短期收益,更加依赖碳氢能源,并拒绝投资低碳新能源或为其埋单,从而使得西方国家有关减少碳排放、加强应对全球变暖国际合作的承诺成为空头支票,根本没有付诸实施的动力与可能。观察当前西方大国的一些政坛现象,我们已经发现了初步的迹象,低廉的油气产品价格已经开始阻碍企业与社会对于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事务的兴趣,在政坛引发了新一轮有关全球变暖问题的政治争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大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一贯有“居安则不思危”的弊病,因此它们在未来毁约当前国际减排合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却一直强调全球协调,特别要求中国这样的排放大国要率先采取行动。中国在参与减排国际合作时就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妥协,如果遭遇西方世界毁约,那么中国必然不能够独自承担过度的责任,从而影响本国整体的能源安全。全球变暖问题本身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过度排放所造成的,出于国际合作的需要,中国的确有责任承担应尽的减排义务,但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中国肯定不能一方面容忍西方国家坐享油气低价的福利,一方面要求中国承担过度的减排责任,从而影响中国正常的能源消耗需求与发展经济社会的权利。

(二)国有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以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为代表的国有能源企业是中国确保本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与工具,多年来这些国有能源企业也一直积极拓展业务,尽可能多地寻找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不过,作为资本投资密集型的跨国企业,几大国有能源企业也背负着沉重的运营压力,它们必须寻求盈利、确保可持续发展。当前油气价格低迷也给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的收益水平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始终在低价位徘徊,包括中国“三桶油”在内的全球各大跨国石油公司都出现了严重的利润下滑。[11]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的不少投资都位于不稳定地区,当地政府的合作条件比较苛刻,投资本身就处于利润率极低的水平,目前市场不景气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影响中国国有能源企业的投资回报水平。相比于政治、安全等其他风险,投资亏损的压力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显露最迅速的。整体业绩已经出现严重下滑的“三桶油”很难忍受投资长期处于利润微薄甚至入不敷出的状态,如何从投资收益层面度过这段困难期,将是中国国有能源企业面临的最直接挑战。

(三)国内能源安全管理面临更大压力

由于国际油气价格持续走低,中国沿海地区的私营炼油厂发现了更大的商机,在油气行业内部,这些私营、中小型规模的炼油厂被称之为“茶壶”炼油厂。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茶壶”炼油企业大批进口原油,或者直接存储以待应对市场波动,或者加工为成品油后再度出口。中国私有能源加工行业的繁荣,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内国际市场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也给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秩序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其一,原油走私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扰乱了正常的能源进出口市场秩序。其二,无序的竞争造成原油进口量猛增,大量的原油停放于沿海各地陆地仓库与海洋油轮中,浪费了真正有效的运力与贮藏能力。行业监视数据显示,由于山东省沿海地区的“茶壶”炼油企业过度进口原油,导致主要卸货港口出现过载的情况,原油卸货时长甚至会被拖延数周以上的时间,加剧了中国原油进口与售油的难度。[12]其三,中国私有能源加工行业并非力量弱小,相反它们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茶壶”炼油厂行业约占中国全部炼油产能的五分之一,已经达到了可以影响东亚乃至全球市场波动的水平。[13]能源安全属于重大的国家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作出统一的远景规划。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低价,在短期收益层面极大刺激了许多市场参与主体,使得它们一拥而上、无序竞争,国内能源安全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整体能源安全规划更显困难。

四、中国应对油气低价位的战略思考

(一)多元布局应对能源供应风险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高度一体化的时代,特别是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相互依赖程度极高。相互依赖就意味着敏感性与脆弱性的上升,单就国际油气市场而言,美国页岩油气产量的剧增、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的斗争、中东地区极端组织军事冲突的加剧、中印等新兴经济体进口能源需求的放缓,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进口能源供应中断的严重风险,多年来俄罗斯与东欧国家围绕天然气问题所产生的恶劣冲突就是最好的教训。能源是中国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运转的命脉所在,是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之一,绝不能够出现供应剧烈波动乃至中断的危机。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能源供应战略多元布局、加强战略储备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要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东北、西北、西南陆地与东南海运四个方向都要有稳定的进口能源输入通道,在国际市场上要广泛多维经营,中东、拉美、非洲、中亚等地都应该成为中国的油气来源地,避免单一依赖,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油气战略储备工作,扩充储备量并合理布局,以应对极端突发危机。

(二)适宜结合利用能源與减排工作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道路,能源消费结构趋于更加合理,煤炭消耗数量显著下降,因此碳排放压力也已经明显减少。相比之下,中国有自己特殊而困难的国情,中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本国能源禀赋中煤炭占比极高,加之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力负担过高比例的油气能源,因此不仅整体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安全态势严峻,而且碳排放量也高,在国际协议中的减排压力也最大。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利用能源、限制碳排放问题上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差距是很大的,不可简单同一而论。从中国的自身实际来看,中国肯定无法像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那样,毫无节制地消耗油气能源。提倡节能环保,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低碳能源产业,不仅仅是为了响应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号召,更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积极促成能源利用与减排任务的适宜结合,一方面提高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对降低这类能源的消耗增长速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低碳、无碳能源,既增加能源供应,又不增加碳排放负担。对于已经初步达成一致的国际减排协议,还是要审慎对待,盯紧西方发达国家的态度变化,不能过度承诺,过度担责。

(三)提升中国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国际能源市场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市场,能源领域的各种现行国际机制是通过大国博弈逐步形成的,体现了大国的权势与影响力。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但是以往多年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时候,中国只能一味做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定价权、规则建设等领域的权力是很小的,甚至是严重缺乏的,这就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受市场动荡、政治争端影响很大,不利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近年来,中国国力不断上升,在能源消费领域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同时又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军者,新时期的政治现实、经济发展需要与外交实践都要求中国不仅要尊重国际能源领域的现有机制,更要参与新机制的创建,提升大国应有的话语权。中国应当一方面思考建立自己的定价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融入既有的能源领域国际机制,同时还可以考虑联合其他能源消费大国,建立一套高效、沟通顺畅的能源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动荡。

(四)全面有序发展能源安全战略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油气市场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波动,油气价格时而高企,时而低迷,甚至出现了石油禁运这样的严重危机,给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些国家逐步认识到了规划能源安全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对能源战略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轻视到重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国当前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更为复杂,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宏观的能源安全战略。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能源事业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譬如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产业界与政策界的沟通不畅、无序的竞争导致资源浪费等。因此,全面、有序地发展国家层面的能源安全大战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产业界与政策界、国家安全与民生福利等多个层面的协调工作,各种相关群体都应该积极介入,在一个大框架之下发挥影响力,共同打造既贴合中国实际发展需要、又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1]Breakthrough Institute,Energy & Climate Program.Where the Shale Gas Revolution Came From.[EB/OL].(2012-05). http://http://thebreakthrough.org/blog/Where_the_Shale_Gas_Revolution_Came_

From.pdf.

[2]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5.[EB/OL].(2015-06).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pdf/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2015/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5-full-report.pdf.

[3]The 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Public Law 94-163.94th Cong.,2nd sess.(December 22,1975).sec 103.[Z]

[4]Natural Gas Act of 1938.US Code 15B (2000).§717b.[Z]

[5]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Public Law 102-486.102nd Cong.,2nd sess.(October 24,1992).sec 201.[Z]

[6]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U.S.Net Imports of Crude Oil and Petroleum Products.[EB/OL].(2015-08-02).http://www.eia.gov/dnav/pet/hist/LeafHandler.ashx?n=PET&s=MTTNTUS2&f=M.

[7]世界能源业的帝国之战[J/OL].金融时报.(2014-12-31).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9910.

[8]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releases Oil Market Report for July.[EB/OL].(2015-07-10).http://www.iea.org/newsroomandevents/news/2015/july/iea-releases-oil-market-report-for-july.html.

[9]Yanrui Wu,et al.Energy Market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M].New York: Routledge,2014: 100.

[10]分析:巴黎峰會上的中国角色[J/OL].BBC中文网.(2015-11-27)..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27_ana_climate_change_china.

[11]吴莉.三桶油2015年业绩大幅下滑[N].中国能源报,2016-04-07.

[12]茶壶炼厂产能已占中国四分之一[J/OL].新浪财经.(2016-08-15).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6-08-15/doc-ifxuxhas1918262.shtml.

[13]中国独立炼油厂拟抱团采购原油[J/OL].金融时报.(2016-09-07).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9270.

(责任编辑 丹 若)

猜你喜欢
中国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