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与《文心雕龙》序体源起辨析

2017-03-14 19:37孙亚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选

孙亚萍

摘 要 序体源起一直备受争议,《文选》与《文心雕龙》两部著作的观点也并不一致:《文选》倾向于《毛诗序》;《文心雕龙》则认为起源于《易传》。但判定萧、刘两人观点须靠考辩古人之思想,进而探讨分析其缘由。

关键词 序体 《文选》 《文心雕龙》

序体作为一种文体,真正产于何时,最早的序文代表是什么,由何人写作,写作目的为何,这是一个很重要但仍然模糊不清的问题。而任何中国古代文体,与中国古代的本土实情不可割裂。序体也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入手,通过考察文章、文集、著作的产生过程,得出新的看法。而《文选》与《文心雕龙》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总集和文学理论著作,辨析二者关于序体的起源的观点,可以考察深层的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其中的文体论是其“纲领”,前四十九篇以文体名称而命名,以突出文体的重要性。而第五十篇虽是以《序志》命名,但它的性质属于一篇书序,刘勰也并没有在此篇论述序体的渊源流变,因此多数学者否认《文心雕龙》涵盖序体。而依现今可见的李善注本《文选》所选序文共计89篇(不计《文选序》入内),其中卷四十五和卷四十六收录了九篇独立的序体文,其他73篇分别依附于赋、诗、骚等共14种文体代表的单篇文章之前。赋序26篇,诗序20篇,骚序8篇,七体已降序文共26篇。相较于前者,《文选》的序体观较为明显,但绝不能完全否定刘勰对序体的认识。以下,我们从二者关于序体的起源进行论述。

1序体源于《易经》说

历来序体源于《易经》说,都是备受关注的观点。最早始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张守节《正义》释“序”为“《易·序卦》也”。此处“序”意中, 姚鼐把“序文”的出现也定位在孔子时代,“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以推论本源。”其中“序”应为动词词性,有“编排次序”之意,若直接解释为《序卦》,有些突兀,显然不妥。《周易正义》中郑玄解释《序卦》之名为“各序其相次之义,故谓之《序卦》焉”,即孔子在整理《易经》时,指明各卦依次相承,有序排列。

1.1论说辞序 《易》统其首

刘勰在《宗经》篇中提到“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他把文体的起源都归于《诗》、《书》、《礼》、《易》、《春秋》,即“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环内”也就是五经范围之内。刘勰的主导思想是宗经,把“序”与《易》放在一起。只是,关于“论说辞序”,刘勰是否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四种文体?刘勰认为“序”与《易经》的关系是什么?除了宗经以外,他又受何影响?

黄侃《札记》:“‘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谓《系辞》《说卦》《序卦》诸篇为此数体之原也。寻其实质,则此类论理之文。”黄侃先生把它们作为四种文体,并找到《易传》中相对应的文章名称。此误解是《易传》中《序卦》篇是以“序”名称篇的,但不足以成为古人将序体上溯至《易传》的全部原因。但是不可否认,《易传》中的《序卦传》是第一篇以序为名的文章,对序体的文体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夏志厚先生认为这里的“论”与“说”,把它们作为文体的论、说,恐怕不妥。他的观点是如果将“论”、“说”作文体指认,那么以下“辞”、“序”似也应顺理成章地认为文体,但在文体论中,辞、序却都未曾作为一体出现,“论说辞序”之“序”,大体上是说写作时的安排布局,其实就是“位理定名”的意思。此观点虽否认刘勰序体论,但解释已是序体特征的一部分,否认序为文体,观点欠妥。

现代学者于雪棠《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认可序体源于《易传》:

从序所在的位置上看……这些附在《易》经后面的传文,对其后著作中作者自序的位置起到了启示作用。

《易》传中的《序卦》解说了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汉代序文中也不乏对该书排列顺序的解说。 从行文风格上看,后代的序也与《易》传有着比较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于雪棠看来,《易》传可以看作是从各个方面对《易》本经所作的一篇总序。刘勰和姚鼐才提出《易》(确切地说是《易传》)是序这种文体的本原。其中,姚鼐有两处错误的认识,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和《易传》为《易经》的序。《易传》并非为《易经》的序,但是對《易经》的阐述解释,从客观上看具有序体的作用,即“叙述次第”,进而姚鼐肯定了传与序体的关系和序体自身的价值。

1.2序者次事 引者胤辞

在第十八《诠赋》篇中,刘勰提到“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显然刘勰把“述经叙理”的内容称为“论”。他认为论有四体:一是论政治,而是论经文,三是论史,四是论文。其中论文中提到“铨文则与叙引共纪”(范文澜注:“铨当作诠。”),刘勰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序者次事,引者胤辞”。这是一篇骈文,那么,依照前面的句子,与“铨文则与叙引共纪”中的“叙引”位置相对应的分别是“议说”、“传注”、“赞评”,均为动词词性,所以这里用“叙”字合情合理,意思为叙述。而“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将“次事”翻译为“使事物有次序”,“胤辞”译为“继承演绎的话”。其实,按照上下文相对应的原则,这两处应为同样的字。故议者宜言,说者说语,传者转师,注者主解,赞者明意,评者平理,序者次事,引者胤辞:八名区分,一揆宗论”,“议”、“说”、“传”、“注”“赞”、“评”、“引”前后比较均是同一字,唯独出现两个“叙”和“序”,意思也不一样。前者叙述的意思,而论体是“研精一理者也”,所以诠文叙述性的内容不是论。而“序者次事”,说明论的行文方式,要有次序,他清楚地认识到序的作用,这只能使用“序”字。刘勰在进一步解释的时候,用“序”代替“叙”,一方面他意识到序有叙述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充分地运用到序的次第性,这是对序一种成熟的认识。

2序体源于《诗经》说

《文心雕龙》主张“易经说”,而《文选》以可观的作品为要,则倾向于“诗经说”。

2.1篇辞引序

萧统在《文选序》曰:“篇辞引序。”萧统已经意识到“序”这种文体,并在分体选录诗文中也有录入单篇序体作品,也是目前可见的文学总集中的首创。《文选》重在选本,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表明编者对序体的系统观点。六臣注在其后注为“序,舒也,舒其物理。”3吕延济只是对序字做了动词词性解释,但并不是从字面意思出发,而是从其担任的功能和任务辨析,他并没有言明是否为序体,也并没有列举其他序体以佐证,更没有像刘勰给出序体的源头。但“序”解释为“舒也”并不局限与此处,在《文选·两都赋序》“或以杼下情而通讽谕”中,张铣注曰:“杼,舒也”。《文选·圣主得贤臣颂》“敢不略陈愚心而杼情素”,吕延济注曰:“杼,申也”。六臣注解释“序”、“舒”、 “杼”、“申”等四字意思均相通,刘熙在《释名·释言语》叙述:“序,抒也,抴抒其实也……苏与曰:‘序与叙同。3结合起来看,“序”其实又回归到“叙”字意思中,但解释更具有针对性。总结六臣注《文选》和刘熙的观点,对“序”的理解为:其一,序具有疏通事物的常理,理清来龙去脉,即说明性和条理性;其二,“杼”借作“抒”,序便也具有抒发自己的情感,即孔安国《尚书序》所作“序所以为作者之意”;其三,表达真实情况,即叙事性。

2.2 《毛诗序》

萧统在卷四十五上列举序体首篇为子夏的《毛诗序》,在《文选序》中又说“诗序云……”,直接引用《毛诗序》的内容,所以从选篇的角度考虑,萧统认为序体来源于《毛诗序》。

《毛诗序》是毛氏写在《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包括诗大序和诗小序。诗小序是对单篇作品做的序,涉及到《关雎》、《麟之趾》、《雀巢》、《驺虞》等单个作品。从形式上看,依附于单篇作品下;从内容上看,是对诗创作背景或主旨的介绍,均符合序的特征和性质。萧统既然选用此序为首序,说明他肯定《毛诗序》的价值,也肯定诗小序代表的意义。小序虽然是对作品的解说,但多是议论性和评论性的话语,表明了古老的“序”的特征,正如上文分析《易传》之“序”也是偏向议论性,这也是序体在早期时的表现,开创了系统逐篇作序的先声。

2.3序诗者事征于篇外

清魏源在《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论》提到:“作诗者意尽於篇中 ,序诗者事征于篇外 。”他强调了为诗作序与原来的诗作的差别。在《文选序》中,萧统提到“文之时义远矣哉”;“随时变改,难可详悉”;“今之作者,异乎古昔”等,表明萧统也意识到文学随着时代的更变而变化,表现在文体、主旨和思想等各方面。《毛诗序》是在《诗经》的基础上烙印着作者所处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借经典之说阐发自己的思想价值,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毛诗》小序对《关雎》的解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指向帝王后妃,实际以美、刺的口吻,对情诗以曲解,难免牵强附会。虽与诗本义相差深远,但却达到了政治教化的目的。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时说:“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这不仅是对“风”之名义的解释,更准确地说,这句话揭明了一种特殊的序诗方式——根据诗歌被采集、编订的时代及当时的政治状况人为地规定其美刺之意。《毛诗序》终极指向是将《诗经》作为树立君王权威、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 ,并巧妙地利用说解《诗经》以求达到委婉地讽喻警示当代帝王的目的。《文心雕龙·诠赋》篇开端言“昔召公称公卿献诗,师箴颂”,“箴”的意思是以击天子过失,可谓自古以来公卿的献诗都有政治目的。《文选》选取此篇也反映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梁代昭明太子也具有强烈的“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的伦理教化意识和希望天子得此以“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而改变政治风尚的思想观念。

从对序体起源于古代典籍作品中看,其实刘勰和萧统的观点是一致的,并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只是萧统偏重文学的实用价值意义,刘勰以溯源的角度重在“释名以章義”,二者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同时也都影响了后人对序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撰.张守节正义.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7.

[2]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全三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79.

[3]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7.

[4] 夏志厚.周易与文心雕龙理论构架[J].文艺理论研究,1990(06).

[5] 于雪棠.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3-145.

[6] [梁]刘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3.

[7]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326.

[8] [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

[9] [梁]萧统编,吕延济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24.

[10]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82.

[11] 王运熙,顾易生.清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文选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