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薇:她让《我不是潘金莲》有“声”有“色”

2017-03-15 18:30唐若甫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冯导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

唐若甫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火了。原著作者刘震云火了,导演冯小刚和女主角范冰冰早火了,剧情里各种冷笑话诸如“潘金莲、小白菜和窦娥的三位一体”也火了。那杜薇呢?

杜薇是谁?电影放映完,出现片尾字幕,排在导演后面第四个独占银幕的那位,就是杜薇,她是这部电影的作曲。照道理她应该是个作曲家才对啊,但她并不以此为职业。资料显示,杜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但现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的双重生活,白天编辑,晚上作曲”。

遇见

王熙凤式的女汉子

说起来,杜薇和我还真颇有渊源。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2015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音乐会上,中场休息时,我搭讪了当晚演出的一位美女作曲家。音乐会结束后,美女邀我和一大群美女们共赴夜宵,我当然乐意。虽然娱乐界流行给模特儿和体育明星攒局,但古典音乐界那时还不流行跨界攒局,我可能是一桌女作曲、女演奏家里和她们跨得最远的一位。

这时,包厢门外传来了一阵只有在1978版《红楼梦》里王熙凤出场时才有的快节奏高音量连珠炮似的笑声。只见一个戴着眼镜,头发蓬乱,嘴大得和朱利亚·罗伯茨有得一拼的女子走了进来,包厢里顿时骚动了起来。

这位嘴大,眼睛大,眼镜也大,大大咧咧地自拍,夹菜比我快,胃口也比我大的女汉子,就坐在我斜对面。酒过三巡,她才想起介绍自己:“我叫杜薇,作曲的。”我顿时咬住可乐的吸管,脑子里浮现出四个字“防微杜渐”。

对于作曲家,大部分是先听到作品再认识人。但对于现代作曲家,很多场合是先认识人再知道作品。出于职业习惯,我悄悄掏出手机,开始百度她写的作品。一连串这样的作品名字蹦入眼帘:《心经》《葬花吟》《情色》《莲》《娜拉》《异域的芳香》《袅晴丝·惊梦》《七夜》……天哪,我还以为自己一不小心打开了硬盘,一边翻阅一边嘀咕,这哪儿是女作曲家,这明明是女魔头嘛。

虽然标题香艳吸睛,但杜薇写的音乐可没有半点含糊。她根据易卜生剧作创作的歌剧《娜拉》曾在天津和挪威演出,作为何鸿毅家族基金驻团作曲委约的《七夜》,则由余隆指挥香港管弦乐团首演。2011年对于杜薇来说是人生转折点。

2011年12月16日晚,由国家大剧院发起并主办、旨在支持与鼓励中国青年音乐创作,同时繁荣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事业的首届“青年作曲家計划”迎来“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暨颁奖音乐会”。杜薇凭借吸收中国传统昆曲元素表现中国传统文学形象杜丽娘的《袅晴丝·惊梦》获得了七位中外评委的一致青睐,毫无悬念地夺得冠军。

杜薇总说中国国家大剧院是她的“福地”。《袅晴丝·惊梦》不仅为她在国内业界迎来不菲声誉,同时更为她的国际音乐生涯添上不容忽视的一笔。2013年,指挥大师迪图瓦率领美国费城管弦乐团访华演出。50年前,费城交响乐团作为1949年后来到中国演出的第一支美国交响乐团,当时他们演奏的中国曲目是钢琴协奏曲《黄河》。50年后,他们演奏的竟是杜薇的这部《袅晴丝·惊梦》!

杜薇说自己的最大幸运就是在作曲之路上遇到贵人们。她自幼随作曲家父亲杜滨学习钢琴与作曲,199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施万春是她作曲人生中第一位重量级的恩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以后,她先后跟随作曲教授范乃信,以及中国鼎鼎大名的当代作曲家郭文景学习作曲,其中跟随郭文景学习的时间达七年之久。旅法作曲大师陈其钢、中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也曾在其专业道路上慷慨地给予提携与教诲……她每每谈及这些大师都无不谦卑感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现在。除了好好作曲,无以回报这些恩人。”

杜薇

“双重生活”

除了严肃创作,杜薇也写戏剧配乐。在学术音乐界,有一种传统的观点,写严肃音乐的人会不屑写戏剧和影视配乐。而对于杜薇而言,她所谓的“双重生活”本身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白天为中国音乐的出版事业添砖加瓦,晚上回到自己的世界创作音乐;其二是纯音乐和影视配乐两手都要硬。谈到如何走上影视音乐创作之路,杜薇说:“我的老师郭文景早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预言我将来会很擅长舞剧以及影视的音乐创作,因为我的音乐与生具备画面感。”

其实在声名鹊起于国家大剧院之前,杜薇就以影视和戏剧配乐小有名气。她最为知名的配乐来自2010新版《红楼梦》。她与同为郭文景门下的“同门师弟”郭思达一起为李少红导演的这部经典谱曲兼演唱。当时观众对这部剧的音乐褒贬不一,杜薇说:“每天微博里骂我的一百多条。而喜欢这部戏的都是90后,看到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对音乐、文学的审美趣味与我们惺惺相惜,被骂就被骂吧。不远的未来,他们会为这部戏翻牌!”

事实上,强烈的中国戏曲影响,文学的结构和根基,唯美和细腻,痛彻心扉的深邃与冷静犀利的嘲讽,都是杜薇的音乐风格。她就像音乐界里的玛丽·雪莱,代表着一股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奇思异想。

触电

冯小刚

2010年前后是杜薇创作大年。那年,她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写了舞剧《莲》的音乐,该舞剧原名《金瓶梅》。同年,舞剧出访第39届香港国际艺术节并引起巨大轰动,三场演出场场爆满。这部舞剧在多年后也是促成她与冯小刚合作的缘起:“因为这部剧的编舞,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王媛媛,是冯小刚导演的好友。她当时邀请冯导去看《莲》,冯导观后就觉得这里面的音乐就是他电影里想用的,所以就找了我。”

谈起与冯小刚的渊源,早在2010年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剪辑后期,在片中一切音乐业已录制完成后,冯导偶然听到王菲演唱的《心经》,便毅然改用这首歌作片尾曲。而《心经》其实是杜薇于2009年的创作,因王菲的演唱而为众人熟知喜爱。——这是她第一次触冯小刚的“电”,还未谋面,触得很意外。

“冯杜之合”在去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16年,杜薇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作曲。她用短小精悍的笔墨勾勒出由范冰冰饰演的女主角李雪莲的喜怒哀乐,两段“鼓乐”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虽然杜薇说这里有“击鼓鸣冤”的意思,但笔者更加觉得,这里的鼓不是“晨鐘暮鼓”的鼓,也不全然是“击鼓鸣冤”的鼓。两段和杜薇笑声一样的快速击鼓,更是“击鼓鸣金”的鼓,韬光养晦,一触即发。

电影在内地开启首演之前,已斩获金马奖五项提名,杜薇则获“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虽然止步于提名,但对于这位很少涉足电影音乐的作曲家来说,有此成就足以证明其不凡实力。

对话杜薇:

Q1:《我不是潘金莲》是你第几次为电影写配乐?

A:写李雪莲的时候,算了一下,已经有六年没碰过影视配乐了。2001年第一次“触电”,为唐晓白导演的电影《动词变位》配乐。后来写过田壮壮导演的《狼灾记》、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冯小刚导演《唐山大地震》的片尾歌《心经》等。之后一直在纯音乐领域写作。今年,李雪莲同志找到了我。

Q2:影片里有两段鼓的运用,其中一段是李雪莲被塞进面包车的,后面还加了人声,是不是受到周星驰《功夫》里火云邪神出场的启发?

A:鼓是导演的点子。两段鼓是他最“严格”把控的音乐段落。受没受周星星影响不知道,但“击鼓鸣冤”这个题眼导演选得真好,不仅适合李雪莲的性格,还有种天然而认真的搞笑,给片子提劲儿不少。

Q3:你是怎么用音乐来展现黑色幽默的呢?

A:音乐展现黑色幽默?这怎么用语言来描述?我自己觉得写得很严肃,很客观,很好听。没耍什么幺蛾子,跟我写歌剧一样,打一手“传统牌”——好好地让音乐为画面以及画面背后的情绪渲染。可能音乐的“保守”无辜与官场那些虚头巴脑的对白、李雪莲与赵大头这对男女虚伪无奈的爱情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黑色”自己就出来了。

Q4:这是你第一次跟冯导的正式合作,给我们你眼中的冯小刚吧。

A:第一次接导演的电话,我正跟同事在一家我们学院附近的小饭馆里吃饭,当时根本不认识那个来电号码,一接电话:“杜薇啊,我是冯小刚。”——感觉自己突然回到《甲方乙方》!

第一次见导演,跟咱俩第一次见面一样,也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司机把我从安徽机场接到黄山半山腰的一个酒店,然后我们的制片人胡主任领着我到了剪片的小黑屋。黑洞洞,全是烟。导演看我进来了,很客气地起身相迎,主宾友好握手。一只温暖绵绵的大手!

后来跟导演就熟了。他高兴起来跟你称兄道弟,不高兴了就沉默寡言。不过对我一直都很好,可能是因为我压根不是“他们圈”的!能跟我聊半天交响乐,还边聊边唱。他管刘震云老师叫“刘老”,然后“刘老”管我叫“杜老”。他们这对老搭档真的是天作之合!

托《我不是潘金莲》的福,我跟我家“歪果仁”先生一起与导演以及诸位主创势不可挡地去了台湾。冯导是因为女儿的缘故才主动学的英文,在台北休息聊天的时候,时不时就摸着我先生的大脑袋,整个英语对话什么的。特别逗!我们片子在金马首映那天,导演特别开心。搂着我和我先生,语重心长地用英语一字一顿地说:“Du Wei is a very good composer and very intelligent. It took me a while to figure out how not to disturb her creative. She did very excellent job for my film.”能把这几句用英语说出来,是不是挺厉害的?!哈哈哈!

我没为片子拿到金马最佳配乐,很遗憾(尤其是坐在第二排,那距离舞台真叫“一步之遥”!)。同时,也特别真心地为导演高兴。我记得那天台北庆功宴上,导演第一杯酒先敬了我跟我家先生。他说自己虽然得了奖,但心里特别不安。因为我们有最值得肯定的编剧、女主角以及作曲!感动吧?

凡是提名者,一定都在心里会准备自己的领奖词。这次我没说成,希望下次有机会能把那些我对导演(我叫他Captain)心存感激的话,响亮地站在台上说了!

猜你喜欢
冯导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PAN JIN LIAN'S DIARY 潘金莲日记
冯导中年不淡定综合症诊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