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017-03-15 15:36魏鹳举
绿色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

魏鹳举

摘要:指出了由于長期不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以及与日俱增的生产建设项目所造成地表植被毁坏、大量开挖与随意弃渣,加剧了水土流失,严重危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了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同时,从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与结构调整、避免水利设施降低综合功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自然灾害、维稳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水土保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工程等方面探讨了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影响;水土保持作用;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04-04

1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然而,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正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困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笔者在参考众多相关论述的同时,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以期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加深对于水土保持作用的认识。

2水土流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水土流失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是一个多高原与山脉的国家,山地面积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因此,对于裸露土地,尤其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地域差异显著,且年内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雨季降水量可以占到年降水量的60%~80%,甚至更高;并多数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极易随暴雨、洪水而产生较强的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的贫困根源,同时还是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加剧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危害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

(1)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和地面完整,使其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使得耕地及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尤其在山区、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沟、谷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常常会随着暴雨径流冲刷,沟道切割和地形破碎日益加剧,沟壑纵横及其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266.7万hm2,其结果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尤其作物产量大幅度下降,加剧了贫困,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导致生态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1,2]。

(2)加剧土地“土化”、“沙化”。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自然降水随洪水而大量流失,不能被充分利用,进而导致土地水源涵养能力和肥力降低,土壤结构变坏,土地逐步退化,尤其北方地区土地则不断“沙化”,南方土地不断“土化”并随着沙丘扩大、推移,逐年掩埋、蚕食良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50多亿t的肥沃土地白白流失,进而使耕地面积的损失达到了近6.7万hm2[3]。

2.2降低土地生产力,恶化生产条件

(1)减退土壤肥力。水土流失使得山丘区土地变得支离破碎,导致土壤蓄水量减少,渗透率下降,造成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减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研究表明,水土流失不仅会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主要养分,同时还减少土壤中的硼、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据统计,我国每年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t[3]。

(2)降低土地生产力。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不仅使得大量表土流失,土层越来越薄,而且很多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有效养分迅速减少,质地变粗,通气性变差,结构破坏,理化性能恶化,致使水源减少,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衰减,土地日益瘠薄,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甚者绝产。据相关资料统计,每损失1mm的表土,降低谷物产量10kg/hm2,土地生产力随着侵蚀程度的加快而降低,侵蚀土壤通常较未侵蚀土壤生产力下降80%左右[4]。

(3)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不仅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光、热、水分、土地和生物等自然条件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水土流失还对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实际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必然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地、水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进而越来越贫穷的地区,必然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无力修桥建路改善交通条件,开展工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更无经济实力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开展技术培训、教育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等。

2.3破坏水资源平衡,加剧洪涝、干旱发生

(1)破坏水资源平衡。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环境失调,阻碍植被恢复等将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随着地形再造、植被破坏,截留降水、涵蓄水源、滞缓径流的功能逐步减弱,甚至丧失,使地表径流尤其洪水大幅增多,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同时造成土壤储水库容降低,使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改变,进而破坏原有水资源的平衡。

(2)加剧洪涝、干旱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透水性、持水能力降低,并使径流改变方向,一旦遇到暴雨,就会洪水肆虐,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并且水土流失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必然会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同时,水土流失还使得大量雨水资源耗于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促发干旱(尤其是农业干旱)的发生,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据统计,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2000万hm2,成灾面积约700万hm2,成灾率达35%,其中大部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必然加剧洪涝、干旱发生,甚至有人用“有雨即涝,无雨即旱”来描述水土流失危害,由此导致经济、粮食作物产量低下,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5]。

2.4淤积河、湖、塘、库,降低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淤积于河、湖、塘、库,进而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调蓄功能和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江、河(湖、塘)、渠、沟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据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水库、山塘库容累积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计算费用每立方米库容1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元。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恶化,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5加快贫困恶性循环,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加快贫困恶性循环。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统计,我国各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以西北部和黄土高原地区的省份居首,其中57%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4%的少数民族地区县、32%的老区县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县。可见水土流失與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及经济水平存在有较为密切的相关。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及无序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因此,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地生产力降低,人地矛盾突出,加快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2)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水土流失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使得江、河(湖、塘)、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发生严重淤积,不仅降低其调蓄功能和河道行洪能力,还加剧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并极大地恶化了生态环境。二是使得土壤中含有的大量养分及残存农药、肥料等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造成江、河(湖、塘)、库富营养化,加快水污染的速度。三是使得植物生长条件恶化,群落退化,粮田植被、草场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蓄积量聚减,林草植被减少,林草覆盖率降低,减弱了植被及土壤含水对局地甚至区域性气候的调节作用。四是水土流失还会增加扬尘、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严重影响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环境等。

3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土保持就是最大限度减少原始地貌水土流失和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控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使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因此,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改善不仅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还是其必然的结果。

3.1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与结构调整

除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外还应包括确保主体工程施工和运行安全,通常水土保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为针对目前的水土流失危害,只有开展水土保持才能达到保持水土与土壤养分,避免良田、耕地的减少。例如科学试验站的观测数据[6]显示:坡耕地年均流失量300~450m3/hm2,荒坡年均流失量达450~600m3/hm2。而研究成果所显示的平均保土效益[7]是:水平梯田为95.0%;林草植被(覆盖率70%-80%时)达96.7%。可见,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其不仅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对于扭转乡村尤其贫困山丘区的恶性循环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将发挥显著作用。

同时,只有依据流域地形地貌和自然经济特点,以及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与基础,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和当地人力、财力条件,发挥资源的巨大潜力,才能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发展乡村经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种、养、加、产、供、销多元经济,使资源、经济和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3.2避免水利设施降低综合功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2,且时空分布不均。据统计,我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总面积约达到500万km2,这些地区农业正常用水每年缺300多亿m3[8],而且这些地区又多处在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

在我国实行水土保持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水土资源流失,避免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塘)库、沟、渠之中而造成水利设施综合功能的降低,且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尤其在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不仅能明显减少雨水资源随着洪水的流失,或者称其为充分利用洪水资源,而且还能够大幅增加降雨蓄渗量,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3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实践表明,大面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必然会使得流域原有趋于恶化的水资源平衡系统获得极大改善,从而使得区域绿色水库,土壤水库和诸如骨干坝、拦泥库、淤地坝等措施拦截、储存地表径流和泥沙的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减小来自于上游的洪水,对于消减洪峰、降低洪水位、迟缓沿途江、河、湖(塘)、水库及沟、渠的淤积将发挥显著作用。

同时,随着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程度提高和流域减洪减沙作用明显增强,不仅使得治理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增多、土壤肥力增加或不再降低,水资源无效损耗减少以至于供需矛盾缓解,而且还会使得沿线江、河、湖、塘受到洪水威胁的程度会越来越小、甚至局部根除,使得旱、涝、暴、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频率明显降低,自然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3.4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践表明,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与全面推广,不仅可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可加快调整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财力、人力投入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都在探索新的途径与方式,努力将水土保持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山、水(供排水)、电(供电与发电)、路(山区结合蓄水坝、拦泥坝建设)、田、林(水保林与经济林)、草(水保草、观光草与牧草)、房厕或公厕、池塘(蓄水调洪库与观光水景池)、管线(供气、供水管线)、通信、村镇与商业网点、住宅、防洪、排涝、排污(含垃圾转运)等的统筹规划,以水土保持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开展新农村建设,无疑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使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支撑。

4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两者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目标,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保护环境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最终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水土保持被列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要求到2030年,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控制。这就说明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4.1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各地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除生产建设项目由于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外,绝大部分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地形地貌与气候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客观因素。

事实上,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为主,境内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多样,其中高山丘陵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极低,且分布不均。因此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分布不均的森林覆盖,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我国的水土流失造成客观风险[9]。由此可见,水土流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首先必须减少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自然水土保持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土地是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0]。包含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保护农田,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土保持工作中植树造林与种草,可以增加森林面积,扩大草原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同时降低风速,提高地表保水量,增强局地水汽循环,提高內源水汽利用率与空气湿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类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手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只有搞好水土保持,并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和切入点,才能加快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使土地这个生态系统的各因素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因此,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前者便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

4.3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水土保持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水土流失是我国的近期首要环境问题。鉴于水土保持采用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资源,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实践与研究表明,水土保持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实上,生态环境建设涵盖工程、生物、农业、林业和其它相关措施,各单项措施既具有独立性,同时还存在有相互的关联性。而水土保持则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融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为一体,形成包括水、土、气圈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防护效益,除害兴利,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山清水秀、地平人富的目的[11]。因此可以说,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在采取的治理措施与达到的目标等方面基本一致。并且,前者肯定还是后者的主体工程。

5结语

(1)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首要环境问题,自然也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制约性因素。因此,搞好水土保持,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及其灾害,维护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诸因素之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和促进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良好发展。

(2)要想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就必须通过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的有效结合,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地资源,涵养水源,改善江河水流状况,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发生,提高河道行洪减灾能力,防止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发生。

(3)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治理水土流失对策,研究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乃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9(10):163-169.

[2]李永红,高照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J].生态经济,2011(8):148-153.

[3]王勇.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技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1(4):124.

[4]王培源.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浅谈[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11(1):218.

[5]高清贵,邓汉明.建瓯市农业水土保持与旱情关系的调查[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1):34-36.

[6]罗茂盛,刘止斌.论水土保持在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水利,2000,21(2):6-9.

[7]陈江南,王云璋,徐建华,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价方法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57-66.

[8]曲雪峰,于雷,王景琴.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5):114-115.

[9]汪廷梅.试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1):135-136.

[10]张德明.浅谈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61-62.

[11]火高明.浅论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9):34-35.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发展
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 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