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对朝鲜使者李在学诗歌意象选用的影响

2017-03-15 16:15王钰媛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王钰媛

摘要:对于朝鲜使者李在学诗歌的研究历来较少,然而从影响研究角度来讲,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接受却不容忽视。本篇将通过李在学的《癸丑燕行诗》探究中国古代诗歌对其诗歌意象选用方面的影响,分为斜阳、客马、书剑三个意象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李在学;意象选用

一、李在学受到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原因

18世纪中后期的清政府继续了对朝鲜王朝的优厚政策,朝鲜人民对于清朝的心态也由抵制与否定变为开始接受清朝继承中原文化正统的事实,并逐渐认识到了清朝发达的经济与先进的文化。

而且清政府厚待燕行使者更是有甚从前:“今此使行,所持方物,不过纸席,而中国赐赉供给留馆员役,常费十余万云。比诸清初,可谓反为贻弊中国。”大批文人学士加入到了朝鲜使团的队伍中来清朝访问,而李在学作为谢恩副使也曾多次出使中国,其在《癸丑燕行诗》中记录下访华所见所感。本篇选取李在学《癸丑燕行诗》中典型作品加以分析,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从意象選用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对于李在学诗歌创作的表达技巧方面的影响。

二、李在学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接受的具体表现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意象”这一表达技巧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后更是愈发成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李在学诗歌在意象的选用上很明显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具体分析如下:

(一)“斜阳”意象

中国古诗词中通过“斜阳”意象多为忧叹古今。如唐代包佶《再过金陵》:“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诗人借西落残阳象征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涌起江山故国之思,感慨历史变迁。北宋王安国《题滕王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借夕阳以寄托家国之悲、人生之忧。而李在学诗歌中的“斜阳”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苍凉,渲染凄清之境的意象,而是具有李在学本人怀古叹今的情感的寄托。李在学诗歌中的“斜阳”意象具体表现如下:

①楼上旧题生百感,斜阳和泪碧沙尘。(《望辰楼壁上有庚子冬》)

②提督停师地,斜阳感古情。(《凤城》)

③古石无言山欲老,一群栖鸟下斜阳。(《烟台》)

诗①前有小序:“先君子赴燕时诗板及余之奉和诗板今更过此不胜感怀续题一律志之”,古人称自己或他人已故的祖父为先君子。此诗的“斜阳”意象则是用作怀念祖父与感叹时间流逝。诗②作于凤城,公元404年高句丽设乌城州,乌城建在凤城的凤凰山上,后辽朝占据此地。正如王国维所云:“以我眼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实是借“斜阳”意象感叹历史兴亡。诗③为诗人路过烟台时所作,主要感怀戚继光的功绩,借“石”“山”“栖鸟”“斜阳”四个看似无情之物渲染了一片苍凉氛围,实则隐含着古今对比、时过境迁的感慨之情。

(二)“客马”意象

“马”是中国古代象征出行的物象,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即离群之马,两匹马也萧萧长鸣,不愿分离,诗人的惜别之情借“班马”得以展现。唐代翁承赞的《对雨述怀示弟承检》:“晓势遮回朝客马, 夜声滴破旅人心”即借“马”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亲人的“旅人心”,展现思乡而不得归的悲苦情感。而李在学的诗歌中多次出现“客马”意象,借之将自身客居于异乡、思念故园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无疑是收到了古代中国诗歌的影响。李在学诗歌“客马”意象的具体体现如下:

①十月松京路,斜阳客马迟。(《过松京》)

②行人欲渡水初合,群马长嘶日向斜。(《渡鸭绿江》)

③关门开不早,客马驻多时。(《栅门》)

诗①作于诗人过松京途中,诗人眼见落日余晖,一片凄凉晚景,而自己却只能与马为伴,借“客马”意象虽不诉思乡却让人仿佛切身感受诗人羁旅的孤苦。诗②为诗人渡鸭绿江时所作,鸭绿江作为中朝界河尝使诗人模糊了自己所在的地点,当诗人还以为自己在本国时却被岸边奏响的离歌唤醒,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踏出国门,此时的“群马长嘶”不再是雄壮之景,而是与离歌相应,变成了送行的悲歌。诗③为诗人在中朝边境借宿时所作,因地处边境所以民风多谨慎,闭户早而开门晚,诗人欲借宿也需要等待多时,虽言“客马”实则却是指自身,在此困顿时光却并无能够给予温暖的亲人,更增添了思乡愁绪。

(三)“书剑”意象

“书剑”一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用意象,如:唐代孟浩然的《田园作》:“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和《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都是借“书剑”意象来表达年华已逝而自己却功未成名未就,无论是文学、仕途上还是战场上都未能建功立业的失落感,而且,这种借“书剑”以表达对自身建功立业的状况的情感的意象运用也被李在学灵活准确地效仿。具体体现如下:

①桑蓬年易暮,书剑气难消。(《海西路中》)

②书生来倚剑,岁暮气难平。(《宿宣川倚剑亭》)

③书剑远游身已老,山川重踏眼犹新。(《望辰楼壁上有庚子冬》)

诗①中桑蓬是“桑弧蓬矢”的略语,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诗人感慨年华易逝的同时也借“书剑”意象表达自身壮志犹存。诗②作于“倚剑亭”,诗人应景而作,由感而发,表达自身虽已年迈,但是建功之心未泯。诗③中“书剑”意象并不仅仅是指自身成就,就前两首作品而言有些不同,这里的“书剑”应该代指自身的壮志,表达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态。

三、结论

梵第根说:“作家、著作、思想,这便是人们所谓‘放送者。其次是到达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这便是人们所谓‘接受者。可是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沟通的: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这便是人们所谓‘传递者”。本篇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古代诗歌与历史文化作为‘放送者,将李在学的《癸丑燕行诗》作为‘传递者,将李在学的诗歌作为‘接受者来进行比较研究。针对李在学诗歌创作表达技巧中意象选用方面与中国古代诗词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李在学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影响极为深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清朝乾隆时期中朝往来的频率很高与朝鲜文人所受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影响很深。

注释: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8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72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78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0-461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9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71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2-463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7页

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468页

参考文献:

[1]李在学著,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十七[M].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2]胡云翼编.古诗选[M].上海:中华书局,1940.

[3]徐志锐编译.易传今译[M].沈阳:辽沈书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