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对策

2017-03-15 17:11陈哲夫陈端吕彭保发
天津农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对策

陈哲夫+陈端吕+彭保发

摘 要: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与协调问题,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及在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更新生态优先观念以实现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不断完善合作协同机制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功能优化相结合、正确导入关键耦合因素以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逐渐健全调控管理体系以实现管理创新与政策协调相结合、积极构建多元配套系统以实现功能整合与利益共享相结合等耦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系统耦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09

Abstract: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Dongting lake region w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i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coupling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on coupling in eco-economic system of Dongting lake area,that wa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ior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improve constantly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function optimization, to import key coupling facto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to improve gradually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to build actively multivariate supporting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integration and benefit sharing.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area; eco-economy zone; eco-economic system; system coupling; countermeasure

區域生态经济建设,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目前学界和政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区划范围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省的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总面积约5.23万km2。2014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区域利益平衡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探讨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与协调问题,将有利于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1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以环境为依托的人类活动,使区域发展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任务,理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就是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生态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区域内经济总体竞争力[1],是实施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必由之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顺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需要,提升洞庭湖在全国区域格局的地位,适应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强协调配合与协同创新,是探索环洞庭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需要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3]。当前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拉开了生态经济建设试验,实施洞庭湖区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具有可行性。

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洞庭湖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湖区特点与区域影响要素的差异性,生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面临一些问题。

2.1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问题

2.1.1 保障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有限,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洞庭湖区资源相对丰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人口发展及其对土地资源开发的依赖性,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承载力下降。同时,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提高了能源消耗总量,高能耗企业造成空气污染比较明显,局部地区酸雨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导致区域经济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发展形势严峻。

2.1.2 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功能衰退 由于洞庭湖区地势低平,洞庭湖泥沙淤积严重[4],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产潜力降低,生态系统面临着危机与威胁[5]。传统工农业对环境影响较大,造成水和大气污染,化肥农药及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了水的污染,水质降低明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

2.2 生态经济协调程度问题

2.2.1 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洞庭湖区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占GDP比例偏大,产业集聚度与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较为薄弱。近年来,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现代服务业占地区总产值比例较小。区域产业结构存在趋同化,水平分工的合理化和深度化不够,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整体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2.2.2 生态经济协调水平低 洞庭湖区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区域环境,也主导着生态环境演变。整体上,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生态环境出现了下降趋势,生态经济协调程度基本处于中低水平,生态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8年以来,通过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规划与治理,在生态建设上采取了一些举措,生态经济关系基本为拮抗向磨合时期过渡,交互耦合作用没有形成系统的良性发展,整体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3 体制机制健全问题

2.3.1 区域協同体制不顺畅 环洞庭湖区由于区域行政管理的空间分割性与功能分割性并存,区域协调的组织机制不健全,形成区域内跨部门的分割管理格局,多头管理,区域性沟通与配合不顺畅,管理内容与范围模糊、重叠或脱节。同时还存在利益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管理不衔接、运行不顺畅、效率不够高,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刚性制约。

2.3.2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公众对生态环境关注度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不足,参与的广度及深度不够,更多侧重于末端参与;同时缺乏程序保障与独立的话语权,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形成对政府行为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参与机制还有待健全。

2.3.3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准确计量,也因缺乏明确的受益对象而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生态建设的贡献或利益受损的补偿,可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与市场化。由于目前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环境产权及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的相对模糊,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大多为鼓励性的规定,缺乏强制性。

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努力更新生态优先观念,科学规划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3.1.1 运用生态经济观点及法则,确立区域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观点的核心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形成区域生态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生态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必须适应生态系统[6]。为了促进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加强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基于生态系统演变的自发性,根据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的适应性,完善规划和制度体系,科学编制实施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树立生态优先,以保护促发展的理念,在制定洞庭湖区经济发展规划时按照生态经济运行规律,考虑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承载力,把生态经济学法则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调整与协调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平衡洞庭湖区内部各个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构建和谐互利与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模式[7],促进洞庭湖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3.1.2 树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人类活动在遵循生态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促使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人是连结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的纽带,在生态系统及经济系统的关系中构成联结机制[8]。因此,在洞庭湖区生态经济耦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伟大理性,从思想深处对生态经济进行科学定位,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参与区域生态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资源环境问题决策研究以及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为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努力践行公众参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在处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上,正确处理协调过程中人的主动地位。同时,在洞庭湖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行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

3.2 不断完善合作协同机制,区域统筹与功能优化相结合

3.2.1 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搭建合作共赢平台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将提升区域内生态与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区域内优化配置与联动发展。区域宏观层面上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与机制,是促进区域内战略性调整的理论与实践需求[9]。洞庭湖区集聚了丰富的天然资源及发展的高端要素,是区域主要支撑点与重要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行政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首先,建立区域层面的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协同平台与机制框架,通过不同时空尺度下区域生态经济复杂系统的要素流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争取更大的发展效益;其次,整合区域生态经济资源,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与周边市州的基础设施对接和要素市场融合,统一开发行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第三,协调实施区域重大环境工程,以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科学部署区域重大工程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并进。

3.2.2 构筑有序发展格局,实施区域功能优化 生态经济区的产业体系合理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有序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格局的依据,成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关键。洞庭湖区内各市(县)域在确定核心产业与发展方向时必须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要站在整个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高度,适度降低开发的强度,构建区域内各城市间分工协作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经济联系、等级规模的区域一体化经济,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可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生态系统对各产业的敏感度,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设置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调整产业功能定位,科学优化区域空间格局,促进洞庭湖区域经济圈的良性耦合,构建紧密相连、功能互补、特色突出、集约高效的生态经济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经济耦合的协调发展[10]。

3.3 正确导入关键耦合因素,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

3.3.1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在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生态友好型主导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型产业体系,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优化的进程,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通过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培植拉动区域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区域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耦合发展模式[9]。

3.3.2 加强资源保护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经济系统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充分利用理性思维进行自然资源的选择过程。在处理与协调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约束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加强生态环境资源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的力度,以生态环境友好为基本理念,立足于洞庭湖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实施环洞庭湖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资源环境管理宏观政策执行力度,保护、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构建洞庭湖区资源保護体系,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点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3.4 逐渐健全调控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政策协调相结合

3.4.1 实施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生态经济管理就是从人类、资源与环境入手,准确处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的适应性,实施生态资产管理、生态服务功能管理、生态健康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达到生态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首先,做好洞庭湖区生态规划,保障人类活动与自然持续协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完善运行机构,作为生态经济管理运行主体的机构,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及行政手段相结合,同时集聚人类机制、生物环境实体,保证生态经济管理的政策与法规的运行,确保经济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做好生态安全评价,对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管理进行跟踪、评定与调整,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有序地演化,提高湖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3.4.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生态经济建设能力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方式,加强区域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注重信息引导,加强监管。在发展区域生态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通过出台调控政策、发展多元化融资机制、健全监督网络、提高服务能力等途径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同时,以身作则,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引导生态经济建设自信,提高推动生态经济建设能力。以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为核心,开展区域综合管理改革,规划和政策调控并重,强化政府在区域公共服务领域的宏观管理与综合协调职能,提高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经济建设能力。

3.5 积极构建多元配套系统,功能整合与利益共享相结合

3.5.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的市场机制 目前,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多为无偿提供,但是为了维护生态,湖区人民付出了高昂成本,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致使湖区财政状况普遍较差。建议国家负担湖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投资及其运行费用成本,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公正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市场起作用,完善区域发展中宏观微观调控手段,减轻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区域经济系统效率。

3.5.2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形成环境权益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加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给予财税支持,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资源环境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加大对区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增加洞庭湖区非工程措施的投入,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变被动减排为主动减排,严格控制资源消耗总量和生态环境阈限。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控保护网络,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形成环境权益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3.5.3 加快科技创新,形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科学布局、技术创新、安全环保、合理安排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大对洞庭湖区重要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入,实现项目倾斜,在财政、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价格、生态、人才、帮扶等方面,加大湖区重要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提高环洞庭湖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在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中,利用当前信息网络,构建网络预警机制,最终预测及预报生态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屈波,谢世友.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20-124.

[2]刘魏文.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150-152.

[3]陈端吕,彭保发,陈哲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3):52-55.

[4]王秀英,邓金运,孙昭华.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5):60-65.

[5]朱翔.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51.

[6]李周.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J].鄱阳湖学刊, 2014(3):5-11.

[7]延军平,徐小玲,刘晓琼,等.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96-101.

[8]邱俊齐,温亚力.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1):93-95.

[9]曹洪华.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29-34.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