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马舍夫斯基的具体主张看俄国形式主义

2017-03-15 17:00孙小竹
青春岁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兴盛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这里就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的代表作《诗学的定义》、《艺术语与实用语》等来具体分析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原则。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托马舍夫斯基;文学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其作为一股侧重于文学批评领域的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它也经常被看作是结构主义的发源性质的思潮。这股带有强烈反传统意识的理论主张,从其出现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现在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影视结构、戏剧编排等各艺术领域继续发挥着生命力。

一、学科基础

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托马舍夫斯基的代表作《诗学的定义》、《艺术语与实用语》等的叙述中,明确出现了该理论的学科指导,“在一系列科学学科中,文学理论更为接近于研究语言的学科,即语言学。”文中直接指出语言学与其文学理论观点的关联性。在论述中进而指出“语言”与“言语”这样在索绪尔语言学观点中最先提出并最为关键的理论名词。在之后托马舍夫斯基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与实用语所不同的,艺术语的特点与运用方式以及对于诗歌语言,在以音位学为基础的诗歌独特语言魅力的分析上,都是收到了语言学学科的显著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思潮同样在诗学研究上也抱有客观的科学态度,如托马舍夫斯基就在大量总结前人作品论述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并未提前做出理论承诺,而是通过大量作品作家,如就普希金的诗歌去印证“韵律程序的自觉裸露”、通过屠格涅夫的小说去证实主题创作的迫切性,去寻找新的诗学表达方式、探索全新的诗学理论。

二、文学角度

俄国形式主义与之前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切入文学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以托马舍夫斯基的观点来看,他首先论证实用语与艺术语的不同,但又强调二者在文学的组构上没有严格的范畴界限,然后从语言角度对于文学类别进行了新的解释,“在文学中我们能够指出两大类作品,第一类,属于这类的有科学论文和政论文,……文学的这一范畴就该词的广义而言应被称为散文。”由此可见,形式主义文论倡导者是从语言、词等形式特性首先对文体进行了划分。其次,在文学创作中的惯用手法上,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改变词的基本意义的程序就叫转喻。”通过词的变化解释了艺术手法的基本含义。最后,在具体的文章分析中,托马舍夫斯基列举了普希金的诗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去证明诗歌语言本身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语言的有价值、有意义才使得诗歌本身具有深刻内涵;是诗人通过赋予构成诗歌语言的多种含义,才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整体的审美价值。

三、研究方法

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文章《主题》中论述了小说、戏剧等文类的基本情节主题构成。首先他提出主题的重要性,主题的迫切性,并在确立主题的同时注入必要的情感因素(正面的反面的),他举出蒙来托夫笔下的皮却林作为其观点的代表;其次,在细节认证上,强调细节的合情合理,通过例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细节、历史事实描写去印证细节的“自觉暴露”,在文章中他多少提及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观点“陌生化”,强调运用与以往不同的词汇、语句去描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带给读者以“陌生”之感,以此形成读者的全新感受。同样通过《战争与和平》的场景举例,完成了一次文学观点的确立。

四、批评发展

从托马舍夫斯基的诗学理论观点的建构来看,其吸收的批评方式首先受到了语言学学科知识内容、研究精神的影响;其次,它吸收了形式研究结构理论的有益观点,强调不能用一种方法来研究文学,在这一点上,俄国形式主义为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摈弃了很多论述中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双面探讨,只单单吸收其形式部分去充实理论。最后,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不同,以托马舍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仅从文学文本本身对其进行批评,他反对将文学置于社会、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文学独立于政治。这种批评理论对于当时以内容为重的文坛确实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对于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方 珊. 什克洛夫斯基, 等, 著.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集[M]. 三联出版社, 1989.

[2] 鲍马斯·托马舍夫斯基. 诗学的定义[M]. 三联出版社, 1989.

[3] 胡 玄. 试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J]. 大舞台, 2011,11:273.

[4] 苏 冰. 意义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J]. 文艺研究, 1996,05:103-110.

【作者简介】

孙小竹(1993—),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对王朔作品中“我”的探究
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的实用品格
形式主义文论内在矛盾的语言学成因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追忆黄药眠
巴人及其文学论著对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当代价值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