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腐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控对策

2017-03-16 19:46杨晓张敏荣余继华卢璐陶健
农业与技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防控对策

杨晓++张敏荣++余继华+卢璐++陶健

摘 要:针对甘薯茎腐病在黄岩发生危害严重的情况,介绍了甘薯茎腐病危害症状,分析了发病原因和影响因子,对病害的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以加强检疫监管为重点、采取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培育无病健苗、以及化学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甘薯茎腐病;发生危害;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38

甘薯茎腐病是我国新发现的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病原菌为菊欧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是欧文氏属中最重要的致病性细菌之一,能引起多种作物和园艺植物腐烂病,寄主包括甘薯、马铃薯、包心菜、西红柿、茄子、牵牛花、矮牵牛花等50多种植物[1]。目前,该病在福建、广东、江西、广西、重庆、河北、河南等地都有发生危害[3];2015年在浙江首次报道,并确诊在萧山、临安、临海和温岭等16个县(市、区)发生危害,被列入浙江省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黄岩于2015年9月对甘薯种植园普查时首次发现,发病田块缺株断垅,病株率普遍在10%~20%左右,严重的田块高达90%以上而导致绝收,如不加以防范与控制会给当地的旱粮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作者就甘薯茎腐病症状及防控措施简述如下。

1 发病症状

通过对黄岩区有甘薯种植的沙埠、上洋、北洋、上郑、宁溪等乡镇调查发现,在初发病期,被侵染植株生长迟缓,在与土壤接触的藤蔓基部先出现水渍状的灰褐色斑点,后逐渐向上延伸,病斑变成深褐至黑色,病部无菌脓,挖开土壤可看见地下部分的茎开始腐烂,最后软化导致枝条末端部分枯死。另外,纵向切开根茎维管束可见黑色条纹,并伴有恶臭。在太阳暴晒下植株慢慢出现严重的萎蔫,但在阴雨天萎蔫症状并不明显[2]。如果在30℃以上的高温和70%以上的高湿条件下,植株茎部腐烂部分迅速向上扩展,呈现黑色,茎和叶组织开始渐渐变软、腐烂,接下来整个植株发病会倒伏,几天后全株就会死亡[1];若在低湿与低温条件下,即使基部出现病斑,但过10d观察,也没有发现腐烂的现象。薯块在田间受到感染时,病薯块表面可见黑色凹陷病斑,有的外部表面无症状,但内部却已经腐烂,组织呈水浸状,并有恶臭味。在调查时发现部分植株叶片发黄,但因在病斑部位上端的藤蔓有不定根伸入土中吸取营养而使植株“假健康”,可到收获时的病株及部分地上部没有表现症状的病株,薯块腐烂变黑,藤蔓基部腐烂变成纤维状。

2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子

国内对甘薯茎腐病的发病机理、影响发病的因子、抗病基因和防控措施等鲜有报道。综合文献资料,病原细菌主要经由伤口侵入至寄主体内,病原菌不能长期在土壤中存活,但可附着在植物残体、杂草或其它寄主植物的根际存活,故初侵染源是甘薯病蔓、病薯、受污染物和灌溉水;甘薯茎腐病发生较轻的植株一般能结薯,但如果用发病的种薯育苗和植株藤蔓扦插会使该病蔓延扩散[5]。带病种薯与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带病薯蔓、病薯周围的土壤和在其他寄主中存活的病菌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从而使发病面积进一步扩大。甘薯茎腐病在田间的发病轻重与温暖潮湿的气候、病原细菌的入侵浓度、甘薯藤蔓和葉片遭侵染的位置有关。当田间气温低于27℃时为潜伏感染,当气温30℃以上时却加速发病;发病的最适宜条件是温度30℃、相对湿度90%以上、病原细菌浓度108CFU/mL[5]。

3 防治措施

3.1 严格检疫监管

无病区用无病薯留种育苗,严控病薯病苗调入;有病区加强种薯、薯苗的产地检疫,严格按照《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要求,严禁病田种薯留作种用。加强调运检疫,防止通过带菌种薯、薯苗进行传播扩散。对于新发生的零星病区,必须挖除病株然后将所挖的病株深埋或就地烧毁,并对发病点周围土壤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

3.2 农业防治

3.2.1 选择合适田块与轮作

在选择种植田块时,应选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便于排灌、土壤通透性好的田块种植。根据病原菌不能长期在土壤中单独存活的特点,实行轮作是目前预防甘薯茎腐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改变耕作方式,与甘薯茎腐病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源;水旱轮作,同样可以减少病源的发生。

3.2.2 培育壮苗与选育抗病品种

在病害发生区须选择无病的地块作为育苗床,育苗材料须选择无病健康的种薯,这样从源头上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根据黄立飞等(2011年)报道,在目前栽培的甘薯品种中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甘薯品种[2],但是品种间抗耐病性有差异。因此,今后防治甘薯茎腐病的研究方向,应该是要在筛选抗病基因上有所突破,培育抗耐病的甘薯品种,这也许是从根本上防治该病的终极目标。

3.2.3 科学的田间管理

在施肥种类上,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补施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为预防田间积水,采取高畦筑垄的栽培方式,避免抗旱时漫灌导致交叉感染;农事操作时尽量减少伤口。

3.3 农药防治

3.3.1 药剂浸种

根据当地农民的经验适当延迟扦插,并对要播种的薯块和扦插用的藤苗,用噻菌铜或农用链霉素浸泡种薯块和藤苗杀菌[1],可减轻病害发生。

3.3.2 农药预防

在薯苗扦插成活的发病初期,用噻菌铜或农用链霉素等农药淋根、泼浇或喷雾[1];如发病较重时,要每隔7d用药1次,需连续喷药2~3次;台风暴雨后应及时补治,且要对病株周围的甘薯地喷药1~2次,严防病情扩散。

参考文献

[1]黄立飞,罗忠霞,邓铭光,等.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识别与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11(7):95-96.

[2]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等.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1):18-23.

[3]高波,王荣燕,马娟,等.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15,41(3):119-122.

[4]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5]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等.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1):118-122.

作者简介:杨晓(1975-),女,浙江台州人,农业经济师,硕士,从事植物检疫工作;余继华(1960-),浙江台州人,推广研究员,硕士,长期从事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控技术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防控对策
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