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整乡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017-03-16 09:57吕凤姣李皎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精准脱贫

吕凤姣+李皎

摘 要:整乡推进顺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顺应贫困农民意愿、适合贫困地区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重大措施,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探索。通过对云南省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措施,以期为其他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做出榜样示范。

关键词:整乡推进;扶贫开发;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41-02

引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工作要求。中共扶贫工作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按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云南省正在大力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63686”行动措施。云南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较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大的决心、更清晰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力度,啃下硬骨头,兑现军令状,确保到2020年57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云南省的貧困情况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4%。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与8个自治州,2015年,全省总人口为4 74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 534.92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33.4%,2015年末,全省还有574万贫困人口,位于全国第二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仍然还有120万,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市场情况、政策因素以及区域环境等致贫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各民族,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均衡性,依然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脱贫任务较为艰巨,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全省共有88个贫困县、476个贫困乡以及4 277个贫困村,昭通、曲靖和红河的贫困人口已经超过50万,会泽和镇雄的贫困人口也已经超过20万,迪庆、怒江、文山以及临沧4个州(市)所辖县全部都为贫困县,少数民族尤其是“直过”民族的自身发展能力较为薄弱。

二、云南省整乡推进的具体做法

第一,优化组织设置。在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工作中,云南省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结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党员的特点,不断在党组织的模式设置上探索创新,突破传统的“一村一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支持和帮助农村党组织在专业协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探索,把农村各类经济能人汇集到党组织,为整乡推进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第二,注重素质提升。一是选优配强骨干队伍。实行县处级领导挂村、县级部门包村以及下派挂钩人员包村的项目等三项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以重点培养农村致富能人和乡土人才为目标,在制订发展计划、开展学习培训以及严格程序等方面着力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为整乡推进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突出发挥作用。一是加快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一事一议奖补、村容村貌整治等各类资源,建成县乡村组四级综合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党员分类管理。采取“群众评群众、群众评党员”的方法,在农村党员中积极开展评优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同时,联合农村无职党员到村组活动场所开展义务值班活动,面对面讲解党史知识、强农惠农政策,开展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加深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第四,强化统筹协调。一是抓督查考核。为确保整乡推进各个项目按时、按质、按量进行,县委政府督查组采取各种督查方式,对项目进展、资金运行以及人员到位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且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奖惩,最大程度激发部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二是抓观念转变。在项目建设中,改变以往扶贫开发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采用“能人治村”方略,让群众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推动经济发展上来。

三、云南省整乡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问题突出。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以及高寒山区等地,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严重,以安化彝族乡为例,大部分乡村道路仍是未经硬化的沙石路,群众出行难,产品物资运输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受干旱性天气影响,沟渠损坏和坝塘蓄水不够导致旱情加剧,群众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现象,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危机;乡村规划建设落后,多年来基础设施投入少,集镇拥挤狭窄,村庄面貌整体不佳,群众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

第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减产减收,不少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产业规模小、分布散、门类杂、市场竞争能力弱,短期增收效应不够明显,支撑农民脱贫增收的产业仍然发展不足。

第三,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全省群众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普遍较差,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更少。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贫困户普遍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不宽、办法不多;依靠科技致富的观念淡薄,求发展闯市场的愿望不强。部分贫困户更是发展家庭经济计划性差,掌握科技水平低、缺乏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仅仅只能卖苦力,往往收入较低。

第四,生态环境比较敏感。云南省地处我国大江大河上游区域,是一道特别重要的生态屏障,大约50%以上的国土面积被认定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区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大部分位于贫困地区的中心区与核心区,限制性、禁止性开发占比较大。群众本来靠森林等自然资源维系生活,被无偿划拨之后没有可替代和可脱贫致富的方向,致使一些平时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贫困地区处于左右为难境况,扶贫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

四、解决云南省整乡推进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促短,多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依托生态文化特色农业园区、民族村寨、特色农庄、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等,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小巨人”,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带头人,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做到产业规划覆盖全部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第二,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路网和水网的建设,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路、农村客货站(场)以及公路安全防护等农村交通扶贫工程建设,到2017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道路硬化,有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保障等重点工程,保障人畜饮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推进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第三,完善社会服务事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贫困地区民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完善新农合政策,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水平。加强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快建设贫困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加强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福利、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加强生态建设工作。加大“三江并流”地区、大江大河上游生态屏保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生态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强化宣传认识,认真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划分卫生责任区,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日常化、常态化的目标,让贫困地区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五,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按照“扶贫重扶智”的思路,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实现农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到村入户,围绕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两个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和就业培训,以劳动市场需求和特色农业发展技能要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机制和方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扶持科技扶贫示范户。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支持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 江仕敏.云南省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肯定20个乡镇推进试点整乡推进引领扶贫新路[J].创造,2009,(11):8-9.

[2] 李纪恒.立下军令状拿出硬措施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J].社会主义论坛,2015,(7):4-8.

[3] 蒋亚东.新疆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4.

[4] 王伊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农家科技,2015,(2):21-22.

[5] 王建军,程波华.新疆妇女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研究[J].新疆財经,2014,(1):72-80.

[6] 何柳.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4,(5):35-36.

[7] 王大伟.大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4):92-98.

[8] 王伊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农家科技,2015,(2):2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精准脱贫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
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的研究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