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17 00:58杨本胜王峻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32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课程教学职业教育

杨本胜++王峻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就必须借助“互联网+”实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型升级。课程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载体,必须要从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升级、课程教学资源跨界融合、多元协同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厘清“互联网+”战略下高职课程教学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160-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Teaching Under "Internet+" Background

YANG Ben-sheng, WANG Jun

(Guangzhou Sontan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370, China)

Abstract:"Internet+" as a new economic form,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ntering a new period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must use the "Internet+"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to upgrad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must from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upgrading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multipl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Teaching. "Internet +"strategy under the size, thus promoting the refor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 course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1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不断改造升级传统行业和产业价值网络,也在不断催化出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群。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就必须借助“互联网+”实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型升级,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功能和核心社会责任。

课程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不断催生的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群,这必将导致新旧岗位的更替、新旧知识和技能的更替。不仅如此,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正在引发教育革新,教育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轻松获取海量信息、知识。如何创新、改造、升级传统课程教学,准确把握企业、行业对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结构的要求,不断探索与创新,厘清“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发展路径,建立一个自由化、开放化、柔性化、灵活化、协同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学生参与新兴产业工作场景搭建与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适应未来教育。

2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由产业界提出的新概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马上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互聯网+”概念的诠释成了学者讨论的主要对象。

在产业界,阿里研究院 2015 年的《“互联网+”研究报告》将“互联网+”界定为,“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其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在内涵上根本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传统讲的信息化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而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动起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1]

腾讯研究院2015年的《“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将“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2]

由于产业界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地位的限制,对于“互联网+”的解释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和互联网技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变革的全局去认识“互联网+”,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

本文比较认同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柳洲在他的“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的跨界耦合系统,是一个借助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构建覆盖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信息物理系统,是优化生产服务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新战略,是一个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范式。[4]

3 “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它是根据学科体系发展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完成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从师生角色的角度,它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从课程教学的空间区域上讲,它一般在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固定的场所进行。

“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从教学方式方法、師生角色、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区域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别,由以前的以“教”为主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学”为本。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是以产业跨界融合、产业升级改造、新产业链构建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以学生“学”为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建立跨越时空区域、整合优化配置课程教学资源,并与真实生产场所实现远程同步的自由化、开放化、柔性化、协同化的知识、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递过程。

4 “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发展路径

互联网拥有很强跨界渗透能力,为高职课堂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升级教学模式、开展跨界合作、多元协同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厘清“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发展路径。

4.1 升级教学模式

根据“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内涵,必须要升级改造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下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坚持“面向岗位、服务于岗位”的基本思想和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对课程教学的引导作用,以课程教学互联网为平台,打通“产业”和“教育”之间的“中间地带”[5],整合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的开放化、协同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通过共同搭建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行业把相关职业标准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而且行业可以与学校、企业的互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创新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人才培养指导的社会责任。

企业通过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通过输入企业优质资源,指导和协助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人才“订制”。同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人才的岗前培训“前置”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缩短了人才价值的生产周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解决了企业无法引进合适人才的困境。企业可以通过课程的订制,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从而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提供了柔性化的教育服务,打通校企之间的“中间地带”。

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不断优化配置课程教学资源和丰富课程教学的参与主体。同时,教师通过该平台实时了解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企业相关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实现师资培养的“教中学、学中用”的内训化形式,解决高职 “双师”教师缺乏的局面。

学生通过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可以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实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标。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知识技能结构,实现职业理想。

如图1所示,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作为桥梁,打通了企业、行业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不断提高跨行业、跨区域的跨界融合水平,增强资源协同配置和优化能力。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实现在新产业族群的相关工作岗位场景中教师与学生的全程互动。根据上面的分析,基于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模式结构、内部机理、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基于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跨界渗透、资源配置、跨越时空限制的优势,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线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过程,建立一个课堂内外学习环节自由组合、相互补充的实时化、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4.2 课程教学资源跨界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其跨界渗透的能力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要避免资源的不对称性,更要不断打通、开拓资源融合渠道,发掘更多优质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课程教学资源同样如此,传统的课程教学资源处于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保护式的环境中,教学资源之间无法相互融合、配置,限制了优质资源的再生产与流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资源要打破传统的壁垒和边界,积极进行跨界融合,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应。

建立开放的、多元协同的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如图2所示),打通同一专业课程、不同专业的课程之间,不同区域的院校相关课程之间资源流通渠道,确保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自由的流通,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价值。

同时,在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要不断引导社会、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

在教学师资方面,不仅要打通学校内部同一专业和不同专业之间师资的自由组合,更要打破传统的师资引进和构建模式,吸纳企业、行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上拥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员以及不同区域院校的教师为兼职教师,建立一个跨越行业边界、区域边界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4.3 多元协同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资源的跨界融合,课程教学的多元协同,这就决定了课程教学评价必须要多元协同,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要从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到课程教学的结束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化过程化的评价,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如图2所示)的桥梁作用,使其不仅要充当资源流通与融合的平台,还要充当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窗口,具体的思路如图3所示。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每一个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评价点对课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企业

通过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参与到了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企业资源也不断转换为课程教学资源,企业自然成为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主体,企业从课程教学的技能、内容、教学资源的配置、实训教学场景的搭建、学习任务的设置等方面进行评价。

2)行业

行业根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核心功能,从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教学内容、职业能力结构、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进行评价。

3)学校

学校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要根据相关制度、规范,从课程教学材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课程教学方法和资源运用,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课程教学成果(课程技能竞赛、课程成果、作品、课程考核成绩、学生评教等)方面进行评价。

4)学生

学生参与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学生可以从课程教学资源的配置、课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场景的搭建、教师对知识学习的指导和辅助、课程教学的组织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课程教学互联网平台,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的评价,还要注重课程教学从准备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的过程评价。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内涵,厘清了“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展望未來,只有树立“互联网”思维,不断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跨界融合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互联网+”高职课程教学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DB/OL].[2015-03-29].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284.html.

[2]腾讯研究院.“互联网+”系列报告之一:愿景篇[DB/OL].[2015- 03- 29]. 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04.html.

[3] 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

[4] 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75.

[5] 解水青,秦惠民. 阻隔校企之“中间地带”刍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6] 周丹,陈丽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91.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课程教学职业教育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