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2017-03-17 00:46曾宝苇姚书琳刘科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大学生群体微信

曾宝苇 姚书琳 刘科科

摘 要: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代号:201510427038,课题名称:大学生群体微信舆情传播影响力调查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亿多人,微信的使用率高达89%,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78.7%。而根据腾讯企鹅智库最新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6.5亿。

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大學生群体更是“机不离手”的“手机控”。微信集社交、文化、经济于一身的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浸入程度最深的软件,也不可避免地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这既与微信本身和微信舆情传播的特点有关,也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有关。

一、微信舆情传播特征

(一)游离与隐匿的传播方式

微信舆论场具有个人中心度高、议题多元、间接推动舆情等特点。随着微信舆论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舆情的“双向”效应更为明显,舆情发展偏离正常范围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微信舆情传播方式具有游离性。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在其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极具好奇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焦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但由于高中时期 “单向性”的教育体系,缺少社会经验,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缺乏判断力。“李光耀被死亡事件”和“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都显示,微信舆情曾一度游离于事实和真相之外。

根据群体极化原理,在接受舆情信息的时候,容易受到相应观点的影响,比以往更轻易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一旦事件偏离了正常的范围,将造成舆情游离于事件本质之外。

由于朋友圈具有半封闭性的特点,即A与B是好友,B与C是好友,A与C不是好友,D与AB是好友,则A点赞、评论或转发B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C是无法得知的,而D可以知道。朋友圈半封闭式结构特点决定了对互动可见仅限于双方之间都是共同好友的前提之下,这一特性含蓄地推进了舆情,也显出微信传播方式的的隐匿性。

(二)冗杂与难辨的信息内容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数亿的微信用户构建起了巨大、复杂、无尺度的社会网络,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每个节点相互交错,交叉混合。微信用户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传统媒体、官方新闻机构、微博、百度贴吧、天涯豆瓣等网络论坛都是其信息来源地,从信息内容的层面上说,微信又是和整个网络信息库相连通的,信息互为交换补充。

从微观上看,微信系统会基于“QQ好友”与“手机通讯录”自动推荐好友,而部分好友也可能由“摇一摇”“微信群”“漂流瓶”等方式产生,从而出现了微信好友身份多样性的情况。而这些身份的好友所分享的内容,由于爱好不同,见解与观点也不同,产生了信息源不同、信息内容也不尽相同,使得信息内容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马克·格拉诺维特于1972年提出的“弱连接”理论,通过“摇一摇”等方式成为微信好友的“弱连接”虽然不如通过“手机通讯录”的方式成为微信好友“强连接”那样具有强互动性,却因其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反而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微信信息内容真伪难辨,也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微信自身的特点,微信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又使微信在传播上是基于圈子内部的、封闭的,这导致了微信“圈子”内部的信息难以实行自我更新,造成微信信息内容真伪难辨;二是各种媒体和自媒体由于不同目的的驱使不惜蛊惑造谣,混淆舆论,使信息内容难辨真伪。单位用户由于个人兴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在朋友圈,群聊中信息转化变异度极大,断章取义、扭曲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信息内容真伪难辨。微信在添加好友时,只有通过验证才能看到彼此的朋友圈动态。这就使得好友身份有了准确性保证,同时微信功能特性又保障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私密性,使得用户在微信聊天和发布朋友圈消息时更加无法求证和辨识。

(三)瞬时与倍增的传播速度

微信具有即时拍照、即时上传的功能。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终端,可以随时转发、关注舆情信息,从而使微信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产生信息传播的裂变发展促进了微信舆情信息的传播。在信息产生的即时性前提下,从而形成微信舆情。

格兰诺维特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且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简而言之,弱关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难以获取的信息。

微信这种强关系和弱关系兼有的社交平台,使得每个微信用户都成为信息爆炸的引爆点。

二、微信带来审美趣味的嬗变

(一)追求个性表达,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在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微信较之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更显得个人化和私密性。而“朋友圈”这一概念,更是为高度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屏障”——这暗示了表达者:这并非一个公开场合,而更像是一场私下的朋友间的“谈话”,政治限制、道德审判甚至是法律制裁将更难实行。

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表达审美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经济物质得以满足的今天,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核心诉求,这与审美中的自由(无论是创作还是体验)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微信中的表达也可以视为大学生群体关于生活和社会的“创作”,因为这与艺术作品一样,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特征。

但正是微信公开度低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不会将之视为政治、时事深度讨论的重要据点,反而会选择分享对日常生活、体验感悟、重要事件的记录与表达。当然并不是说微信和朋友圈中就没有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的交流,只要我们留心,可以很容易发现,那些会在我们朋友圈流传的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都直戳我们的痛点,与我们的利益相关。

这并不难理解,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与集体主义年代相去甚远了,西方思潮冲击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要强大,比起关注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是我们的关注点。但当我们所处的“集体”或者说群体的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捍卫“集体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众文化”力量,因为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与精英文化相互区别相对应,另一方面也和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原则上的差异。

这种区别和差异表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觀照回到了自身,回到了个人生活当中。

(二)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身份

在人类历史中,“表达”曾是部分人的“特权”。这里的“表达”是指将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思维成果,用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造型等方式反映出来。汉谟拉比法典是表达,中国文人山水画是表达,巴黎圣母院是表达,圣德列萨祭坛是表达,大众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也是表达。但法典是王权的精神象征,山水画是士大夫的境界追求,教堂是宗教的崇拜手段,贝尼尼的雕塑是巴洛克时代的王室贵族彰显财富的标志。就连“平民的电视”,也是“你播我看”的被动模式,但普通大众的表达愿望永远都会是美术史的发展趋势,宋朝民俗画的发展,荷兰小画派的出现,都是强有力的佐证。

互联网的诞生给了普通大众“表达”的权利和途径,“当下互联网已全面进入‘Web 2.0 时代……而 Web2.0 则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它实现了互联网发展的‘以技术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普通大众已经开始步入“创作者”的领域,但博客和微博还有意见领袖和“大V”作为信息中心,而微信则是真真正正去中心化,每个微信用户都作为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节点。接受信息的同时传播信息,并且成为创作者和观众。而表达欲强烈的大学生更是乐于兼任这两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将审美经验和 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审美的泛化,或者说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消解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隔,我们在将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进行着将艺术转换成生活的活动。”互联网给了大学生群体“创作者”的身份,使其挣脱了传统的静观审美,从旁观走向积极参与创作、积极参与体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17世纪的荷兰,新兴的小资产阶级群体——商业行会,在获得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表达诉求——请画家替他们画团体画,悬挂在商行里供人参观。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学生们,自己就是个人朋友圈的“画家”,也是他人朋友圈的“观众”。

(三)注重社交互动,完型与“预设观众”愈发突出

比起博客与微博的公众性,微信从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朋友圈社交”。虽然博客和微博也可以做到双向互动,但当遇到公众影响力大的舆论中心时,交流就可能后滞,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而微信就确实是做到了两个个体双向互动,以及两个信息源互通有无。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它有一个“准入门槛”——要通过好友认证,成为指定对象的好友,并且要确认对象没有使用微信的“朋友圈”限制功能。

“微审美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审美化,正逐渐改变着艺术与生活、美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微文化所营造的某种虚拟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世界的范本。”而微信的完全真实身份认证,与现实生活圈已经完全重叠。对大学生群体来说,社交又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在使用微信时,尤其是在朋友圈分享时,已经是一种个人展示和形象管理,朋友圈所有的潜在的信息阅读对象都是其预设的观众,而他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等待“观众”的“完形”——评论和点赞,当然这是表现出来的“完形”,而更隐蔽的完形在完成审美时就已经完成了。

三、微信带来的审美危机

“碎片化、感性化、大众化、便捷化等文化特点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特有表征,并不只是到了微时代,技术发展到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后才出现的独特现象。”的确,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和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便已诞生,但当时的任务是消除艺术和生活的边界,“以批判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为宗旨的,否定本质主义、告别宏大叙事”。

促使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信息获取碎片化的原因,当然有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革命带来信息大爆炸,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信息更新的频率更快了,时事热点就像是沙滩上的字迹,新闻的“浪潮”一冲刷,便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此外,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信息源点倍增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息多样繁杂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一方面当然带来了好处——信息的广度和类型的多样,但是在深度方面,确实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深度阅读能力,以致“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具备阅读文本的能力”的判断多有耳闻。从微信获取冰山一角的信息,却不会深入地去探寻海面下体积更大的“冰山”,“谣言”能够拥有庞大的市场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个让我们忧心忡忡的便是流行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现象——消费主义,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重视审美体验,重视消费体验,并以观众的体验作为本位。就像我们常说的:“顾客就是上帝。”尤其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将审美不断拉入视觉体验的范畴。文字的想象体验反而衰落了,我们仿佛能听到年青一代在宣布:我们要视觉享受,要视觉冲击,要视觉审美。然后,影像、图片时代来临,泛娱乐化时代来临,“字太多不看”,仿佛不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了。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大学生群体微信
微信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