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养育:德育目标实现之根本

2017-03-17 08:08谢丽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6期

谢丽玲

摘 要:当前我国德育存在严重口号化、形式化、功利化的现象,使得德育难见实效,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下滑之势。如何让德育落到实处,必须把“德行养育”作为德育的根本,把形式主义的品德教育转变为真正养育心灵的“德行”教育。具体而言,政府要制定具体可施的德育目标和检查措施,学校要在学生的“德行”养成上下功夫,家长要成为孩子德行的表率。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德行”之人,德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德行养育;德育目标;德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044-07

近年来,有一些恶性的校园事件让人震惊,比如,复旦博士生投毒案、湖南小学生弑师案、小学生同伴溺水隐匿不报、考场学生无视老师死亡等等,这一切,都使教育遭到前所未有的诟病,几乎人人都在指责学校德育的缺失。公正地说,这一切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当前社会整体诚信不彰、道德下滑有密切关系,但教育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是教育职能部门对德育不重视,还是学校在德育方面不努力?显然不是。从政府来说,对各级学校都制定了系统的德育目标和实施标准,从学校来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思想品德课,就有专门的思品课老师,学校也有众多的活动围绕德育来展开。为什么德育效果还如此低下呢?其主要的原因是丢失了德育目标实现的根本——“德行”的养育。“德”是一种融于心而施于行的品质,检验“德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具有德的“行”。夸美纽斯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德谟克利特也说:“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检视当今的德育现状,从政府、社会到学校无不是口号高挂,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在学校德育还被演变成了一门课程,像其他学科一样只重视如何把一些有关德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用考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德行”并不关注,这样的德育注定只能培养一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所以,重新审视当今品德教育失效的原因,走出误区,把“德行”作为德育的根本,重整“德行”养育之路,才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保证。

一、德育何故不彰

德育为什么没有实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政府指导口号化、学校实施形式化、家庭教育功利化、社会影响堕落化等等,都是德育不彰的根本原因。

1. 政府指导口号化

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德育不可谓不重视,颁发的各种法规措施细则文件不计其数,梳理这些可以发现,大多具有口号化的特点,不容易落到实处。比如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 [1 ]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像这样一些大多口号式的纲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大多时候也就是依葫芦画瓢,把这些口号一级一级喊下去,最终比的就是谁喊得最响,谁最会喊。过于高大上的德育口号只是培养了一大批虚伪的人,反而教会了一些人披着道德的外衣去寻求和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许多腐败官员上午还在做道德报告下午就因贪腐被抓可以看出,道德口号竟然变成了一些人作恶的护身符。

同时,纲要制定出来,也没有配套的可行可为的细则和真实有效的检查措施。在学校体制严重行政化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学校行为都是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转,上面要求的有多空,下面执行的就有多假。所谓检查,很多时候也是运动式的,先发检查通知,学校精心准备和组织,各级领导部门到校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一面,德育的真实情况无从知道。

2. 学校实施形式化

正是因为政府的指引是口号式的、空洞的,所以學校实施过程也就是形式化、表面化的。学校更愿意开学之初就制订好本学期要开展的各种活动计划,然后作为一项项任务让师生去完成,活动开展的过程是否正当合理、是否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否对所有学生都有品德的熏陶很少有人关注,组织者更重视的是活动的形式好看;学校每个年级都开设思想品德课,但教课老师把它当成一门课程,跟其他学科一样,重视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一些形式化教条化的德育方式,怎么可能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一言一行地向善向美呢?笔者经常路过的一所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学校,所戴的桂冠很多,如市首批示范性完全小学、省首批红领巾示范学校等等。据了解,这所学校对德育也非常重视,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甚至有一些家校合作项目。但是,笔者每每路过,只要时逢上学放学,就一路惨不忍睹,遍地垃圾,笔者眼见一些学生毫不犹豫地将食品塑料袋、包装纸随手乱丢。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没有教给学生不乱丢垃圾这样的行为规则吗?肯定不是,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学生,他一定知道垃圾要丢到垃圾桶里,但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我们德育出的问题,只管让学生知道,不管学生做不做。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上了品德教育这门课,却没有教给学生德行,这样,我们的德育就永远是一句空话,走不出校门。笔者认为,如果一所学校学生连垃圾都没学会丢到垃圾桶里,这所学校的德育就是不及格的。上述这所声名在外的好学校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学校。

这种形式化、表面化的教育随处可见,比如应付上级检查、学校要评级评优等等,无不是全体师生总动员,做足了表面文章,运动一过,犹如风吹无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学到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呢?

3. 家庭教育功利化

众所周知,中国人正行走在功利化的道路上,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被功利化的社会思潮所裹挟,充满了浮躁和功利的色彩,比如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名次,不关心孩子的德行养成,只关心拿了什么奖、当了班干部没有,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只关心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不关心孩子有没有团结合作精神,总之,一切都以功利为目的。曾有个一面之交的人说他花了10万让孩子上一所名校,他是这样表达他的“深谋远虑”的:“我知道我孩子上了名校学习也上不去,我不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但是我孩子却可以通过在名校的几年结识一批优秀的同学,这些同学的未来不可限量,都是我儿子未来的社会资源,我是做生意的,我儿子以后接我的班,有了这样一批社会资源,不愁没有发展。”功利化至此,后果不堪设想,严重点说,他的举措正是在为未来腐蚀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做准备。然而,这样的行为还得到不少人的称赞,这样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边抱怨社会不公,一边拉关系走后门让孩子上好学校;一边指责应试教育,一边让孩子上各种速成班。一心一意让孩子跑在别人前面,鼓动孩子成为竞争的强者,把孩子培养成自私自利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即使在学识和能力上有超人之处,走向社会也不会为社会造福,可能对社会有更大的杀伤力。如当前的各种网络诈骗、食品的各种有害添加剂无不是高智商和高技术的人创造出来的。

4. 社会影响堕落化

德行的养成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政府也深知社会环境恶化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因此为营造诚实守信、公正和谐的社会下足了功夫,放眼看去,到处是高大上的标语口号,经常在进行各种检查,相关部门为完成各种指标劳民伤财。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宣传造势和耳熟能详的口号,一片祥和之气;一边却是这样一些报道:扶摔倒的老人被讹诈、有人跳楼看热闹的人高喊“快点跳”、给同室同学下毒、假乞丐、红十字会的各种负面新闻、陌生人种种骗孩子的招数……我们的孩子似乎生活在处处危险的境地。报道教给孩子的就是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轻易去帮助人,让孩子不是用一颗敞亮的心去面对社会,而是处处怀疑、小心谨慎,对美好的事物持怀疑态度,把真诚和友爱拒之门外,使社会真正成了“一人不进庙,两人不窥井”的高度防范时代。更有甚者,连维护社会法制和公平的法官对“彭宇案”的审判依据公然是“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会去扶”,这样的案例毁掉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多么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高尚的德行如何养成?

同时,权力的堕落,金钱的腐蚀,连幼儿园的孩子也能耳濡目染,更何况逐渐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种种不公和种种丑恶,让青少年如何在这污浊的大河中独善其身?

上述种种,归结起来,就是我们总是空喊不做,看不到“德行”在哪里,每个人“知德”“懂德”就是不“行德”,所以,重整德育的根本就是“德行养育”。

二、何谓德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看重“德行”,老百姓日常对人的评价往往是用“德行”一词来衡量,如“这人德行真好”、“这人德行真差”,所有关于人的品格、性情、善恶、是非等评价标准,在老百姓口中“德行”一词足矣。

何谓“德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道德和品行。” [2 ]《辞海》解释为:“德行,谓道德品行。《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 ]很显然,《辞海》的解释更精确。

在这里,《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把“德行”看成并列词组,如“道德和品行”,或如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认为“德行”是“德”和“行”两个方面,一个在心,一个在行。既然并列,就可以分开;既然可以分开,就可以各行其是。当今社会,这种“德”“行”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人心里明白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不一样。这就不难窥见当今学校德育问题的症结了,试看我们小学生的德育课程名称“思想品德”就只见“德”不见“行”,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德”不重 “行”,甚至把“行”完全丢失。长此以往,教育者也逐渐把施之于心的“德”变成为一门学科,不是种植在学生心灵里,而是灌注进学生的记忆中。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行一套。

笔者更愿意把“德行”看作一个偏正词组,即“具有德的行”,重点在行上,从行中来看一个人的德。这就是中国老百姓评价人的基本准则——“德行”。一个人只说不做绝对没有人说他德行好,而一个人只做(当然是具有德的事)不说,别人一定会称道他德行好。《周易·系辞上》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4 ]意思是“默默专注而有成绩,不事标榜而受人信用,这完全是由于德行”,充分肯定了“德行”之于人的重要。孔子说:“一日三省吾身。”吾身包含吾的所思所言所行,省的也应该主要是行,如果只省所思就太虚幻了,如果只省所言就太虚伪了,只有对行的反省深刻而毫不松懈,德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当前要真正让德育落到实处,必须把已经演变为学科性质的品德教育转变为真正养育心灵的“德行”教育,重点在“行”上下功夫,一点一滴地把美好德行化育在学生的心灵,展现在学生的行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德行”之人,也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德行养育何以实现

德所包含的内涵深厚而广大,从小处说包括懂礼貌、爱卫生、讲规矩、守诚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自强自立、遵纪守法、尊师爱长、敬老爱幼等等;从大处说则是爱党爱国爱人民、有奉献精神、有远大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等等。这一切,从小到大的思想品德教材中都有充分体现,老师在课堂上也無不是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这些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通过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一些关乎德的至理。但是,我们的德育却还是收效甚微、每况愈下,深究其因就是我们缺失了至关重要的“行”,德育实际上要育的是“具有德的行”。德如果不体现在行上,就谈不上有德。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育有“德行”之人,如何把人人都知道的“德”化为人人都具有的“行”。要把德行教育落到实处,需要以下方面的共同努力。

1. 政府要制定具体可施的德育目标和检查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的德育目标要具体可行,能落实到行动上,真正能引领学生辨识真善美、假丑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有荣誉感也有羞耻感,这样才能把德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化为灵魂的一部分,这样陶冶下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高尚的德行和良好的教养,这样的学生将来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为人民谋福利。

曾看到一份《民国小学生模范公民守则》 [6 ]很有意思,内容如下:

(1)我看见新事物,要常常留心研究。(2)我发生了疑问,就想法去解决。(3)我要仔细地观察事物。(4)我不盲从,不随声附和。(5)我不信鬼神。(6)我使用公共器具,一定依照先后的次序。(7)我不私用公共或别人的物件。(8)我没有得到允许,不动别人的东西。(9)我不轻易向人家借东西。(10)我不向人家借钱。(11)我不浪费金钱。(12)我能定期储蓄。(13)我爱用本国货。(14)我遇见车马及一切危险,要敏捷地避免。(15)我看见同学有危险的举动,立刻劝止他。(16)别人有危险的时候,我立刻去救护他。(17)我要随时随地,帮助他人。(18)人家有事问我,我要恳切地回答他。(19)我说话要轻而和气。(20)我对人要和颜悦色。(21)我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叫别人去做。(22)我竭力做有益于公众的事情。(23)我要爱护有益于人类的动物。

这样的守则看起来简单质朴,但包含着深厚的做人哲理,涉及积极进取、修身爱国、科学公正、诚实守信、勤俭无私的一切美好品质,且使用第一人称的口气,亲切自然,使学生有主人翁之感,就像自己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尽力做到。如果学生从小接受这样细致实在的德行教育,并一生施行,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公民。

其次,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检查和指导措施。检查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要走过场,看表演,要实实在在地透过日常的情景看到德行教育的真实面貌。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门的巡视机构,巡视人员可在不事先通知校方的情况下不定期到学校访问,参与听课和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师生打成一片,全方位地观察学生的德育面貌,还可以每次随机挑选教师座谈,随机挑选学生问答等等,这样行政主管部门就能全面了解学校的德育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每年可根据德育实效评选出优秀德育学校给予表彰,而对于德行教育实效很差的学校要提出批评,并安排其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到优秀学校见习一段时间,差校的教师也可安排到优秀学校见习,让他们心服口服地学习别人的优秀之处。这样,重两头带中间,不愁不形成良好的德行教育风尚。

此外,政府还要组织精良的专家学者编写青少年德行养育的读物,重点要展现当代具有高尚品质和正能量的人和事,特别是一些普通人的德行修为的故事,比如:89岁的贫穷老人刘盛兰17年里几乎未尝肉味、未添新衣,却慷慨地将拾荒的钱和微薄的工资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老一辈著名电影演员田华为家人治病四处接活,却拒绝200万的广告……这样一些故事不胜枚举,贴近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明白善行不分能力大小人人可为,义举不分地位高低贵在坚持。但我们却缺乏宣传,青少年更是无从知晓。古人尚有《缁门崇行录》这样的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的品德和风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将这些现成的德行典范让青少年学习呢。通过这样一些读物让学生知道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丑恶,哪些行为高尚,哪些行为可耻,让学生在心里树立自己的德行榜样。

2. 学校要成为德行养成的主要阵地

一个孩子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六岁开始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在园和在校的时间将近二十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德行的养育基本在这个期间,因而学校是德行教育的主要阵地。要舍得花大力气在学校德行教育上下功夫。

(1)要下功夫建设具有良好德行的教师队伍 中国自古以来,对教师就有严格的师德要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就摆在首位,如果一个教师道且不存,何以传之?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德行,才能把它传之于学生,这里的传不仅仅的言传,更应是身传,只有具有身传能力的教师才真正有资格做学生的传道人。现代学校中,教师依然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德行的高低决定学校品质的高低,一个有德行的老师就会影响一批学生,当我们的老师都是有德行之人,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会培养出大批的有德行之人。当年北大的蔡元培校长和梅贻琦校长深明此理,才使得北大汇聚了那么多名垂青史的人杰大师、德行楷模。

近些年对于教师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些人认为,教师只是一个职业,不能用过高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这显然是在为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开脱。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许多人为“范跑跑”开脱,甚至一些媒体也掺和进来,“范跑跑”当时的上镜机会高过了在抗震第一线的官兵们,也高过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援的志愿者们,这样的事件使得人们对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失去了敬意。笔者认为,保护学生是老师的职责,不能担负这种责任的人是不配当老师的。我们可以允许教师在生命关头保护自身,但决不能是课堂之中弃学生而逃。这样的人是一定不能进入教师行列的,特别是基础教育,因为我们交给老师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试想,你如果认同地震来临时弃学生而逃的老师还可以继续把孩子给他教育,那是否也认同战场上弃枪而逃的士兵把我们的国家继续让他保卫?

不要说“给我一个污浊社会,叫我如何独善其身”(网络语),这个社会必须要有独善其身的人,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师德缺失的人即使去从事别的行业,也只会给社会增加一个或者有毒食品生产者、或者环境污染者、或者不诚实守信者、或者贪污腐败份子,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别的行业有环境污染者、毒食品生产者、不誠实守信者、贪污腐败者,就允许德行缺失者可以做教师。这是极为荒谬无耻的逻辑。

不管哪个国家对于教师都有一些严格的职业操守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对不能违反的。但当前我国的现状是,许多人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因为这个职业稳定,各级学校在选拔聘用教师的时候也多侧重专业素养,很少考察德行,这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队伍很难在德行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当务之急。

当前,要从两方面来加强教师的德行修养,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再教育,既要提升教师自我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内有德修身,外有行示范,把德行教育真正体现在自我的教育行为中,又要提升教师的德育智慧,让教师学会细微处见德行,把德的养育融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学生一言一行起作用。师德修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对有些老师来说,要长期的培养培训才能有效果。为了促进教师的师德养成,要把自身的德行修养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对一些严重师德不良的老师一定要严肃处理。二是选拔聘用教师要把德行放在与专业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聘用试用期长一点,以便认真考察其师德素养和德育智慧,对于德行缺失的教师要有制度约束坚决不再聘用。教师关把好了,德行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2)要下功夫营造学校的德行养育环境 学生从上学开始,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营造学校德育环境并不是指物质环境,如现在流行的动不动就花巨资建个雕塑、盖个亭子之类,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在细节上去优化它,让校园样样有美感,处处有生机。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不能由学校包办代替、一成不变,要让广大师生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美好校园。比如开学的时候,学校都会购进一些盆栽花卉装扮校园,不要让工人一摆了事,而是按区域分给各年级各班,由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布置完毕各自插上自己的牌子,而且每天维护;每个班级教室的墙壁如何布置,班级的老师和学生都来设计,然后集体讨论,把好的设计综合起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布置,并且要每期更换,留有学生随时展现班级风采的园地;学校洗手盆、厕所、走廊之类的公共区域由各班级轮流执勤,各班级自己策划温馨提示语标牌,提醒大家节约用水、讲究卫生……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要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细节处,调动广大师生追求美好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打造充满人文气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美好环境。学生在自己亲手打造的美的环境中生活,会更加自觉自信、团结一心,充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德行在这种创造美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看到一则感人的报道《长沙姑娘在村子里建造一所彩色学校》 [6 ]。报道说:80后长沙姑娘杨伊,10年前来到坐落在望城区光明村山林里的只有一栋楼的光明小学任教,担任全校六个班的美术老师,兼任几个班的音乐和科技老师。十年来,杨伊凭着一股单纯的热爱,将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与孩子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将光明小学打造成了一座彩色学校。“在光明小学校园里操场上,台阶刷成了五彩的琴键,护坡也是彩色的;校园斑马线上,真的有调皮的彩色斑马扭着屁股甩着尾巴,兵乓球台后面还为孩子们留出一块艺术涂鸦墙,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尽情地玩颜料,花坛旁的长凳上也画满了灿烂的艺术之花,阶梯上踩满了一串串稚嫩的五彩的小脚印,连教学楼前洗手台前到处都印着孩子们彩色的小手印……”杨伊用她的热爱和执着,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外表的五彩缤纷,更重要的是她为学生构建了一座通向美好的桥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浑身洋溢着热情、充满了正能量的老师的引领下,有什么理由不成为追求美好事物、养成美好德行的好公民呢?

(3)要下功夫组织和开展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活动 德行养育不是运动,不是课程,不是表演,更不是做秀,它是脚踏实地、深耕细作、润物无声、日久渐成的心灵教化,所以要把德行养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延伸到校外的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也可以临场发挥,有德育智慧的老师总是能扑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地把它转化为促进学生德行形成的养分。

在校内,学校要多组织广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活动,比如绘画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表演、体育比赛以及捐助活动、义卖活动、手工制作拍买活动等,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参与过程中,无形地会培养他们自信、自强、求知、好学、互助、协作等品质。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就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组织活动,比如,去看望突然生病的同学,去看望退休生病的老教师等,特别是班级有生理或智力弱势的同学,一定要把帮助这个同学变成班级的大事,人人担负起责任。这些随机的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关爱、同情、担责的品质。

在校外,可带领学生去孤儿院、老人院这些地方做义工,让学生学会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并把行善作为自己一辈子的追求;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让学生了解历史,热爱艺术,学会审美;带领学生去做社会调查,让学生既了解我国的飞速发展成果,也了解各种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小树立国家安危人人有责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对于学校老师来说,任何一堂课就是一次活动,老师要在课堂中抓住各种可以启迪学生心智、增强学生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机会,随机展开活动,可以是一个话题,可以是一个提问,只要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学会做人的一些道理,都不要放过。

3. 家长要成为孩子德行的表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在中国评价一个人的好坏除了“德行”还有一个词“家教”,特别是评价小孩总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家教”,就是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家教的影响是首位的。家庭教育好不好,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的表率作用。自孩子出生后,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施加影响,具有好的品行的家长无疑会给孩子好的榜样,比如家长懂礼貌,任何时候都会对别人说“谢谢”“请”,公共场所自觉排队、不高声喧哗,孩子也就能成为一个有礼貌、守规矩的人;如果家长自己行为不端,言行粗鲁,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就非常糟糕,因为小孩没有判断能力,一般坏的事情一学就会,一旦惡习沾染上身,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从小到老,很难改变。二是家长的教育智慧,许多家长也确实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德行之人,有教育智慧的家长会就一切微小的事件启发孩子,引导孩子,使孩子从小就种下“德”的种子,并伴随孩子的成长开花结果,但如果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再好的愿望也会适得其反。有两个笔者亲历的案例正好说明家长教育的影响:

(1)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因为去参观的人多每个展馆都要排长队,在我们排队的地方,一个十来岁的女孩不按规矩排队,从排队的人群旁边冲冲地往前挤,后面跟着她的妈妈,走到我旁边时,我用手拦了一下排队的绳子,对她说:小朋友,你知道我们大家都在这里干什么吗?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孩并未搭理我,而是转身对着她的妈妈大喊大叫:“都是你,我说了要排队,你偏要我不排,说别人不会管小孩,都是你,都是你……”一直把她的妈妈推到了队伍外。

(2)在机场候机室的卫生间门口,后面来了母女俩,我问需不需要排到前面,小女孩妈妈说不用,一会儿,来了一个中年妇女毫不理会排队的人群,大摇大摆地走进里面去了,这时,身后传来了这样一段对话:“妈妈,那个奶奶为什么不排队?”“那个奶奶可能内急了。”“我也内急了。”“你没有那个奶奶急。”“你说过,公共卫生间实在内急了,要请求前面的人同意才能插队,那个奶奶没有征得大家同意。”“可能那个奶奶太急了,所以没有来得及,但她那样做是不对的,你会向她学吗?”“不会。”“好孩子!”

前一个案例可以看出,小女孩还是知道一些公德规范,但在行为上由于没有一个好的家长的引导,就会违反公德,缺失德行。后一个案例就是智慧教育的典范,这个妈妈在任何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面前都注意引导孩子,而且并不讲大道理,只是教给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是符合德行的。由于两个家长两种不同的示范方式和教育方式,两个孩子的德行就分出了高下。

家长是一个分散的群体,不像教师可以有组织地培训,在当前家长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多设计和组织一些家校合作活动,让家长在共同的相处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提升家长素质,使家庭能与学校的德行教育保持一致。

四、结语:一个理想化的构想

在政府表率不够、学校师德不彰、家庭教养不力、社会德行缺失的当今,德行教育要显露效果千难万难,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灰心丧气、坐视不管。笔者有一个理想化的构想:既然上一代大多不能成为下一代的榜样,既然社会已不能成为德行滋养的沃土,我们只能抓住未来,先从孩子的德行抓起,让德行在学校发扬光大,然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反过来影响成年人。其实生活中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些父母不守规矩,自己的孩子出来制止非常有效,而且稍有良知的父母还会汗颜。只是孩子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单薄,因之把孩子们的力量变强大是一个有效之举。

在学校,除了上述的德行养育措施,还可以采取一些特别的方式(当然要由政府提倡和支持):首先,在有条件的学校举办德行养育实验班,选拔一批品行优良、家长配合的学生组成,学校选派师德优秀、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这个班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业任务外,主要是加强德行的养成,学校要全力支持这个班的老师施行的各种德行养成活动,慢慢的,这个班的学生优良的德行会渐渐显露出来,开始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影响,其他学生有了楷模,也就会逐渐养成好的德行。这样,第一步的目标就达到了。随着每年的新生实验班渐渐增多,学校的德行新风尚就会逐步形成。而且德行养育实验班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讓他们自然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德行养育实验班,除非学生要求退出,或者该生在上一学段德行不良,这样一级级升上去,这些学生的优良德行会自然展现,新学校的德育面貌也会自然改观。其二,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实验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待,要给他们颁发特别的徽章,徽章将成为他们终身的荣誉(像美国的童子军),让他们知道徽章代表的意义,明白己任和增加荣誉感,任何时候不做违背德行之事。其三,要给德行养育实验班的学生建立特别的档案,记录完整的成长过程,档案要每年度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升入高一级学校,详细档案要转入,既为高一级学校老师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为未来国家各行各业选拔精英人才提供人才储备。值得注意的是,德行养育实验班的学生这个“身份”,不能有任何特权,不能成为评优评奖的条件,不能在升学过程中享受加分……必须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如果身份变成特权,在当前环境下又会走上邪路,败坏“德行”的本质。如果说他们能得到的好处,那就是他们有了一颗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爱国爱民的心,优良的德行将相伴他们一生,并自觉成为周围人的楷模;那就是当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不管什么级别的大学),国家、企业和各行业将优先选用他们,并以能选到他们为荣,他们将成为国家真正的栋梁。这个过程有点漫长,但并不遥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不只喊口号,我们的有识之士真正行动起来,不只空担忧,我们的学校真正实施起来,不只走过场,我们的德行养育就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0.

[2]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911.

[3]刘大钧,林中军.周易传文白话解[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3:116.

[4]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小学德育纲要[S].1993-03-26.

[5]小 英.民国小学生模范公民守则[J].国学,2013(8):37.

[6]长沙姑娘在村子里建造一所彩色学校[EB/OL].新浪湖南,(2016-10-10)[2016-10-11]http://hunan.sina.com.cn/new s/m/2016-10-10/detail-ifxwrhpm27766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