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尊严的意蕴、沦落与重塑

2017-03-20 01:22孙自强彭正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意蕴重塑

孙自强 彭正文

摘要:近些年,由于教师行为工具化、教师对“教育爱”的片面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导致教师尊严逐步沦落。而教师尊严的唤醒、维护与提升需要内外兼修,即教师自身的强大和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工作的宽容、理解与支持。

关键词:教师尊严 意蕴 沦落 重塑

一、教师尊严的意蕴

尊严指的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教师尊严则是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期望、认可和肯定。

1.教师尊严蕴含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教师尊严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着高低起伏的變化。当社会整个意识形态树立“尊师重教”之风时,教师职业和教师个人就会拥有较高的尊严,相反,教师尊严就会失落。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地君亲师”排行第五位沦落为“臭老九”,而后又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都反映教师尊严与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2.教师尊严是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期望

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具体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规范与评价中,是教师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当教师努力工作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时,家长会为孩子的成功感激教师、同事会为自己工作的出色而鼓掌等,此时教师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幸福,更是尊严。由此可见,教师尊严是教师在学生、家长、同事以及领导对教师履行职责的认可与肯定中获得的一种社会尊重。

3.教师尊严是教师职业自身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

教师尊严是教师自身所练就的优良素质及其自身所感受到的内在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首先,教师自身练就的优良素质是教师尊严的基础。教师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识素养、能力素养、人格风范等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素质主要包括“掌握自身所讲授的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科学的知识、理论和能力方面的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品质等”[1]。其次,教师内在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是教师尊严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它使教师能够独立的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自由自在的生成创造,不受来自外界的压迫与束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自尊、自立、自强的。叶澜教授在论述当代教师角色理想重建的新维度时,特别强调了教师的内在个人生命价值这一重要维度。可见,内在的生命价值感与尊严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换言之,教师只有感受到内在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才能够获得自信、自尊,从而自立、自强达到教师尊严。

二、教师尊严的沦落

毋庸讳言,近些年教师尊严的逐步沦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因素和外在社会因素,同时,教师自身失范是导致教师与社会之间相互失去信任与认可的唯一可控因素。

1.教师行为工具化是导致教师尊严沦落的主要因素

教师尊严首先建立在自身的职业认知和综合素养基础之上。而近年来,教师收礼、有偿补课、学术造假甚至性侵学生,同事之间被名利左右而勾心斗角等现象频频被曝光。虽然这些现象是少数教师所为,但其损害的是教师整体形象,致使教师尊严沦落。具体而言,教师行为工具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或工具。一旦教师把学校作为自己发财致富的场所,以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教师的失范行为就会随之产生,诸如学术造假、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这些教师不仅践踏自己的职业尊严,而且使整个教师队伍蒙羞。二是教师成为他人或社会的使用工具。只要教师成为他人或社会的使用工具,教师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就荡然无存,教师的自我尊严也就失去了业已存在的根基,如有些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责任意识,不钻研本学科专业知识,不学习和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方向,讲起课来生拉硬套、机械呆板、固步自封,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这样不仅损坏教师的“名誉准则”[2],最终将导致教师尊严的沦落。

2.教师对“教育爱”的片面理解是导致教师尊严沦落的核心因素

教育是充满爱、信任和希望的活动。“教育爱”是从教师尊重关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中引伸出来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概念,是师德的核心。“教育爱”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理解与帮助,而且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宽恕,以及用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之方式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根据“教育爱”这一含义审视教师的教育行为,不难发现大多教师对“教育爱”的理解是片面。诸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由于缺乏尊重信任而变得简单粗暴,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折磨甚至是摧残;有些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常以自己的主观好恶、喜怒哀乐来做事情,致使教育失去公正公平,让部分学生受到伤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事件等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教师对“教育爱”理解不全面,势必使教师尊严少了内在养分的滋养,势必受到学生乃至家长的蔑视。

3.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是教师尊严沦落的重要因素

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明显过高,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教师的两个隐喻——“蜡烛”和“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两个隐喻所期待的教师是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人生导师形象,教师是全能甚至是完美型的人。当教师不能体现全能和完美时,批评之声将不绝于耳,教师尊严受到严重挑战。因而,教师被学生和家长批评、殴打、谩骂、攻讦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所面临的这种困境,正如一位网友描述的:师德,一项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间细数着无奈;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当老师真难![3]

4.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是教师尊严沦落的催化剂

随着互联网在学校、家庭中的日益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宽广和便捷。有些学生在某些知识层面上比教师了解的还要多,“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这一定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尊严。另外,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知晓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件。一旦有损教师尊严的事件发生,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迅速将教师推向风口浪尖,从而引起较大的负面社会效应。

三、教师尊严的重塑

重塑教师尊严是社会的要求、公众的意愿、教师的心声,可谓意义重大、迫在眉睫。而教师尊严的唤醒、维护与提升需要内外兼修,教师自身的强大是源头活水,社会及其成员对教师工作的宽容、理解与支持则是动力系统。

1.唤醒教师尊严意识

首先,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取向,获取内在的生命价值感和尊严感。教师积极向上的自我价值取向来自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正确认识。教师应该不断追问自己:何为教育?为何而教?如何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教育之价值,才能弄清自身的价值定位。有了清晰的自我价值定位,教师在工作中才能体悟到教书育人的快乐与幸福,才能感受到個人的生命价值,并在追求个人生命价值中完善自我认知,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尊严,赢得社会的尊重。另外,教师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及人格素养。教师要善于通过反思,不断升华自己教书育人的艺术。作为教师应反问自己:是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否在做一名教师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的自我提升,最终在教师岗位上赢得尊严,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学会理性思考。在理性意志中,理性思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因此,理性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品格,它体现着教师的能力与魅力,指引着教师前进的方向。如果教师有理性,虐待学生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如果教师有理性,损害教师名誉准则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如果教师有理性,就不会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理性使教师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一颗智慧的头脑,它是教师尊严的守护神和指路灯。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学会理性思考,培养理性之意志品格,让教师尊严经得起学生、家长、社会的拷问。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尊重学生。马卡连柯把尊重作为教育的原则:“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尊重是人的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因此,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其次,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品质和智慧,更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只有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真实信息,理智地作出判断。教师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打开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内心世界的奥秘,才能真正了解、读懂学生,才会伴随理性的情感引导。

最后,学会引领。引领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止于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使命在于对学生的引领。然而,引领什么?用什么来引领?这是教师应思考的关键问题。窦桂梅老师在《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4]因此,教师应以文化知识为背景,善于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启学生向善的心灵。

3.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首先,净化社会环境。对于教师尊严的维护来说,首先需要净化的是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这是对教师尊严发展直接造成影响的、教师经常接触到的近距离环境。通过净化学校及其周边的小环境,进而净化社会的大环境,让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及个人贪婪的私欲无所容身,进而让社会形成一个阳光的、透明的、净化的场域,使得人人有素质、人人有道德、人人有尊严。教师若置身于这样的社会之中,他们怎么能忍心做出损害自身尊严的事情?学生、家长置身于这样的社会之中,他们怎么能忍心做出污蔑教师尊严的事情?同事、领导置身于这样的社会之中,他们怎么能忍心勾心斗角,尊严扫地?教师应该成为环境的改造者与塑造者而不能成为被动接受者,应该成为社会环境的净化者而不是被动熏染者。

其次,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教师尊严的维护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自觉与自律,亦需要制度伦理的支持与保障;教师尊严的提升更需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因此,教育职能部门应不断完善、提高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尽快建立适合教师成长的教学研究制度、培训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等,从制度上为教师松绑,维护教师尊严,让教师真正成为有尊严、有自主性的职业。

最后,借助网络提升教师尊严正能量。网络能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事件。因此,学校、教育职能部门、社会传媒应借助网络大力宣传教师先进事迹,这不仅给每位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能让社会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卢梭在《爱弥儿》中开篇明义地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5]。教师尊严也是如此。可以说,教师尊严开始就存储于教育活动中,一旦到了为利益驱动的人或环境中,教师尊严可能就碎了一地。因此,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更需要每位教师坚守教师尊严、爱护教师尊严、提升教师尊严。只有这样,教师在学校中工作才能感受到个人生命价值的快乐与幸福,才能充满自信、自尊、自强和自由。

————————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 邓友超.呼唤一种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6-05-01(04).

[4] 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

[5]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孙自强(1980-),男,湖北通山人,海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彭正文(1973-),男,江西萍乡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意蕴重塑
以房抵债和让与担保的识别及重塑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作为西方思想重塑力的修辞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