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2017-03-20 08:49朱秋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养成良好习惯策略

朱秋霞

【摘 要】本文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主线,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阐述养成良好习惯是时代给予老师们的核心教育任务的观念。这是一种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将会支配人的一生。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美德,能促进人格优化,对社会群体、民族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结合起来,根据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的优势,制定可行的养成规范的行为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长期反复的训练,最终达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良好习惯;养成;策略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属于积极的作用。”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就是良好的习惯。

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与人生,则大抵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一个人是否杰出,主要表现在他的行为上,而行为表现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关键。

一、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正如列宁指出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为。”少年儿童如果养成了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就会终身受用,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行为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一个人要称之为“人才”,首先就要有优秀的行为习惯。

二、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儿童人格特质的形成和人格结构的优化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人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存在密切关系。健康人格是少年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长期培育。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印度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指明了行为、习惯、性格的聯系。

社会群体乃至整个民族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从长远的历史来看,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社会风尚,汇入到民情风俗之中,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策略

1. 塑造积极的校园道德文化

学校首先应该根据“纲要”的要求,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条例。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开始时,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螺旋上升。小至轻声慢步,大至为人处世,都要有所规范。规范的条例制定的目的应该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确定弘扬哪些价值观。而条例的实施落实,要有监督机构和监测制度,确保学校的校规和价值观在所有的校园环境下得到维持,如创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该组织,并使班级和学生之间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让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处理对校园生活质量有切实影响的问题,定期对学生言行进行评价,让正能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

其次,对教职员工也要制定一个言行规范的条文,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高尚的,是学生的偶像。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了解社会影响和细微事件的道德意义,必须想象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他日踏入参与创造的的社会的长远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凭借条文的约束力,确保学生在老师的言行的引导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三,加强学校的规范建设,纯洁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阅览室、宣传栏、警示牌的功能,反复弘扬良好的价值观。经常组织观看有益的影视作品,严肃升旗仪式的制度,确保班队活动课的落实和效果,要使学生感觉到在校园的天地里,处处都有一股隐形的力量,驱使他们言行规范,自然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行为习惯。

2. 重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在父母的职责之中,培养优秀的子女恐怕是重中之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会走路、会说话、会穿衣等无一不是父母引领而成的。俗话说的“孩子有样学样”有一定道理,学生行为模式单一,可塑性强,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多,关系亲密,父母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成为孩子的楷模,印上了烙印。由此,家庭的教育就成为了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石。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并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位母亲说:“我害怕承认一点,但是说实话,有关养育孩子的争议太多,我没有精力去应付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不厌其烦地去约束自己的孩子,有甚者还家教严重偏差,唆使子女与人比帅气、比阔气、比义气,捧长护短,家教成为了孩子的习惯形成的负能量。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家庭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健康基石。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重要的是要把主阵地(学校)与基石(家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要制定一个家长言行规范的条约,并设立监测评价机构,建立监测评价制度,使家长的言行成为孩子的模范。其次,充分利用家委会的功能作用,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从而提高家长从事家庭教育的能力,设立交流汇报的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动向,有效引领子女强化行为的规范,让其“行”转化成“习”,“自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3. 社会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加工厂

学生言行的规范,自身的努力是内因,而外因则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培养。因此,社会教育是学生言行规范的一个不可少的内容。它填补了学校与家庭所涉及不到的教育空间,如果能很好地启动这部教育机器,发扬社会的教育能量,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一,就能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可是,如今社会中打架斗殴、盗窃诈抢、欺赌霸道、暴力色情小说、影视、广告等严重侵袭着学生的行为道德,对学生言行起着巨大的负面作用。社会问题正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要杜绝这种现象,教育必须启动社会这个加工厂的作用,切实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精神,制定具体细则,规范公民的言行。使之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依靠社会的力量随时随地监测学生的行为,矫正学生行为上的过错。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正如列宁指出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为。”另外,还要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影视、娱乐,凡是小学生不能玩的、不能看的都不可以让其玩、让其看。要先让学生养成公正、诚实、善良、明辨是非、关怀他人并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再成就他们的卓越不凡。

参考文献

[1]周士渊.习惯的力量[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家庭[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3](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养成良好习惯策略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