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构建

2017-03-20 16:56介凤詹华清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大学图书馆学习环境

介凤+詹华清

摘 要 论文在总结当前用户学习环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个人学习环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的思路,即整合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服务等,与师生、教学管理部门、学习服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合作,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推送至用户的学习环境中。

关键词 学习环境 大学图书馆 学习空间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2.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t is suggestted to build the learning spaces based on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to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of library. The librarians, teachers, student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tudent services departm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s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to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Learning environment. College library. Learning space.

0 引言

新技術手段的出现、教育范式的转变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化,进一步促使学习空间设计的转变。图书馆作为学习支持的重要部门,一直在研究用户需求。Scott Bennet提出,图书馆的空间建设较馆藏占用更应该重视读者的学习需要[1]。在此理念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信息共享空间新模式[2],继而陆续又提出了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一系列概念,近两年在北美地区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兴起了“数字学术中心”(Centre for Digital Scholarship,CDS)的空间建设潮[3]。

关于学习空间的概念,2006年JISC(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做了这样的界定:学习空间应该能够激励和促进教学活动,支持传统学习的同时也支持协作学习,提供个性化环境,并且能够灵活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4]。学习空间的相关研究文献也有很多,Edwards和Worpole等人的研究都提到为适应现代环境,图书馆在支持学习和社区活动方面,需要探索作为空间场所的一些新功能[5-6];Les Watson通过分析当前和未来的图书馆与学习空间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些变革和再造的建议[7]。国内图书馆界在空间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图书馆建筑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为主;学习空间的探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延伸至远程教育;随着国外信息共享空间概念的引入,从资源、服务和设施配置等方面构建学习空间,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新兴的众多学习空间相关研究方向中,既有创客空间和数字学术中心等实体空间的研究,也有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开放教育相关网络资源等虚拟空间的探索。

当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对于学习支持方面以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实践为主,创客空间也有少部分图书馆在试行,而针对学习支持,从资源、技术和服务角度全面研究空间建设尚待深入探讨。因此,本文提出,大学图书馆对于学习的支持贯穿图书馆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总结当前用户学习环境的变化特点,并基于此特点,探讨围绕资源、技术和服务三个要素,构建实体和虚拟空间融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

1 用户学习环境的变化特点

学习环境变化影响着用户需求,用户需求进而决定着学习空间的构建。因此,探究用户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对学习空间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学习环境是一种特定场所,学习者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利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包括物理、资源、技术和情感环境[8]。本文的研究不局限于物理环境,同时涵盖虚拟环境,因此,不讨论物理环境因素,而以资源、技术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为要素,讨论学习环境的变化。当前的用户学习环境在资源、技术和服务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资源的开放性。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s,OER)作为开放获取内容的一部分,得到教育工作者响应的同时,出版机构、科研机构等各方面资源的相关者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着更多用户加强在学习资源方面的开放获取意识。

(2)技术支持的先进性。技术在需求的推动下进步,又以应用为目标。写作、演示、分析、制图等学习工具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协作社区、学习游戏和沉浸式教学设施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学习者置身于历史或是真实场景,在“实践”中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还可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将个人资源与智慧城市的设施和数据连接,接收、分享、融合、创造信息[9]。因此,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手段正在帮助人们探索更深远的未知领域。

(3)学习服务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可以帮助用户设计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语言、学习进度、活动等,支持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可供选择的学习社区、支持学习的资源平台等,为不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大学图书馆学习环境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引导研究性学习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关于大学图书馆情报信息职能的解读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