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智能社会5.0

2017-03-21 14:49崔成蒋钦云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领域机器人人工智能

崔成+蒋钦云

继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韩国制造业创新3.0战略、英国高科技创新战略,以及新工业法国之后,日本也于2016年1月在《第5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超智能社会5.0战略,并在5月底颁布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2016》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该计划认为,超智能社会是继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又一新的社会形态,也是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高度融合的社会形态。

一、超智能社会的主要内涵

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全球迎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时代。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学、脑科学等领域的技术的进步,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大时代潮流,也使得超智能社会5.0变得不再遥远,人工智能也成为实现超智能社会的核心。谷歌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战胜前世界冠军李世石;IBM人工智能医生“华生”达到全球医生的平均水平;美国风险投资企业收购NBA勇士队,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使勇士在6年之内由全联盟倒数第2变成总冠军等,均显示了人工智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超智能社会5.0是在当前物质和信息饱和且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下,以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高度技术融合为基础,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共存,可超越地域、年龄、性别和语言等限制、针对诸多细节及时提供与多样化的潜在需求相对应的物品和服务,是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解决相协调的社会形态,更是能够满足人们愉悦及高质量生活品质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

超智能社会5.0,也是在德国工业4.0强化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变革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智能化技术解决相关经济和社会课题的全新的概念模式。具体而言,不论都市与地方,都可以确保方便使用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分布式能源的自产自用,以及使用基于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智能医疗体系等。

超智能社会不仅涵盖能源、交通、制造、服务等多个系统组合,未来还将包括人员、商务、法律等管理机能,以及劳动力提供与理念创新等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建设超智能社会不仅需要高速公路等交通智能化、能源价值链最优化、制造体系全新化等核心智能系统的开发,也需要跨区域的医疗健康系统、食品产业链、生产体系等新的智能价值链的创造与创新,以及导航卫星系统、数据综合解析系统、公共基础设施认证等方面的支持。

二、超智能社会的主要支撑技术

在2016年5月底颁布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2016》中,对支撑超智能社会建设的主要技术领域进行了详细描述,主要涵盖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技术领域。

(一)虚拟空间技术领域

○网络安全技术:对物联网技术而言,从系统的设计到最终生命周期结束的时间很长,需要以漏洞处理、加密及高存储容量等技术为重点,构建相应的研发及信任体系,并确保相关系统成本的降低;

○物聯网系统构建技术:在大规模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系统进行结构改造以及新旧设备的相互衔接,结构边缘及服务器侧的虚拟技术就成为关键;

○大数据解析技术:从含有非结构化数据的各种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实时的高速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在对当前人工智能的深层学习技术继续加强研发的基础上,还要推进搜索型、知识型、计算型,以及统合型人工智能的研发;

○设备技术:不仅要强化对大数据高速和实施处理的小型超低电力消耗设备的研制,也要努力实现强功能和高性能系统的开发,以及最新的材料和设计技术开发之间的相互融合;

○网络技术:在推进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同时,为实现庞大物联网设备间无线通信,开发高容量的无线技术势在必行;同时还要构建对大数据实时把握及进行高度分析判断的网络技术;

○边缘计算技术:面对信息的实时高速处理,需要同步推进分散处理技术,确保网关等终端设备安全,并建立无法确保情况下的防范架构。

(二)现实空间技术领域

○机器人技术:为实现机器人在通信、社会工作支援、制造、老人及残障人士帮扶等多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应用,日本应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并引领安全评估的国际标准制订;

○传感器技术:在获取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开发可远程实施的远程监控及性能更新技术;

○处理器技术:推进与机理、驱动、控制等信赖评价及处理器的人工智能研发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强化微电机系统及生物处理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生物技术:加强生物传感器、人体运动数据采集装置、生物驱动器等的开发,强化生物基础技术研究,特别是高度小型化及超低电量消费的传感器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在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感知工程、认知科学与脑科学等领域技术研发的同时,考虑到技术设备的进步,为实现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存,与人类平等或仅为工具等社会伦理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

(三)综合领域相关技术

○纳米等原材料技术:支撑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健康等领域创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发,以及相关应用组件的升级,重点突破领域为:高效电力控制的半导体技术、工艺创新的触媒技术,以及声光控制技术、高端测量诊断和成像技术、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型原材料技术;

○光学和量子技术:为推进对信息通信、医疗、环境、能源等领域给予综合支撑的、具有高精度、高敏感度、大容量、节能又安全等特征的、高端社会及产业基础设施的形成,必须加强计算技术、成像与传感技术、信息和能源传输技术、高加工技术等相关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大容量和高速光子传输等尖端光学和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

(四)2020年主要成果目标

○在作为支撑平台的网络空间技术领域,实现创新性技术突破;

○超小型、低电量消耗传感设备的实用化;

○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传输基础技术的开发;

○新一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全面商业化;

○开始进行综合性新材料开发系统的中试;

○进行生物性能技术材料的生产;

○2030年前后实现基干化工产品新触媒技术的实用化;

○2030年前后实现结构性材料的飞跃,在汽车与飞机制造等领域普遍采用轻量化与超耐用的新材料。

被外界誉为日本的“巴菲特+盖茨”的软银总裁孙正义在2014年底提出了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拯救日本,使日本在2050年产业竞争力重回世界第一的豪言。他指出,日本若能采用3000万台可24小时工作的人工智能产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制造业劳动人口),而支付给每台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7万日元,这无疑将让日本一举两得地扭转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过高方面的劣势。

而日本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研究报告《面向2035年的机器人产业未来市场预测》指出,日本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2020年2.9万亿日元、2025年5.3万亿日元、2035年9.7万亿日元。

三、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劳动力成本增长明显,2012年已过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老龄化问题也日益见突出。为缓解相关压力,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共享经济等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势在必行。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一)提出“智慧中国2050”

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相关要求,应充分借鉴日本超智能社会5.0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出诸如“智慧中国2050”的概念,并针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2020、2030、2050年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目标,今后在具体细则制定及实施上,融入“智慧中国2050”等内涵,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引领未来社会经济發展及模式转变。

(二)注重“人工智能+物联网”

将“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发展理念之中,建立“人工智能+物联网”国家实验室,注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要支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在创建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从网络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经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打造“智慧中国2050”。

(三)做好产业政策转型,提高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聚焦度

在我国产业政策由选择性为主向功能性为主转变的情况下,将《中国制造2025》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使选择性产业政策先中上游产业聚焦,在强化虚拟空间技术研发的同时,注重传感器技术、生物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现实空间技术,以及纳米等原材料技术、光学和量子技术等综合技术的研发,还应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使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够真正服务于民。

(四)拓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内涵,推进智能社会建设

进一步拓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内涵,将支持范围扩大至社会经济领域,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应用,关注自动驾驶、共享经济等对经济社会型态变革的影响,切实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在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领域的发展。

(五)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全球产业与经济格局的影响

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2%的台阶,除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劳动力成本高导致的中低端产业无竞争力外,以人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与一产类似,远低于二产也是主要原因,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真正回归,也能大大提高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2030年左右重回5%及以上的台阶,不但印度或将永远失去追赶的机会,且留给我国的时间和空间也非常有限,因此,必须从长远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做好应对。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领域机器人人工智能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