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2017-03-21 07:58高涵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贴标签自我管理

高涵

【摘 要】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贴标签”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成就感还有自我价值观等一些方面。不同的标签会对学生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我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这就是“标签效应”。如何优化这种教育模式呢?还需要学校和家长意识到“贴标签”对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贴标签;自我管理;标签效应

一、“贴标签”在不同方面的现状

(一)给“好学生”与“差学生”贴标签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期,在学校里的学生们总会被贴上“三好学生”、“好学生”、“差生”等标签。这些标签大多来自于某些有意义的个体——如教师、家长等权威人士。这些标签对那些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是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验者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给老师一份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未来都很有前途”,其实这些孩子都是随机抽取的。半年之后当对名上的学生进行测试之后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而且老师也都认为他们是“好学生”。这说明,老师在接收到那个名单的时候产生了心理暗示,然后在潜意识对待名单中的学生就会更加偏爱,而那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因此,心理和行为都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真“有前途”的孩子。通过这个实验体现了“标签效应”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眼神、态度、语气等方面表现是不同的,对“好学生”老师大多都是表扬,在老师的眼里“好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就算做错了事情也是需要鼓励的。

在“贴标签”的过程中人为的将学生进行分类,并且以外在标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标签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他们优越感或自卑感的重要来源,所以“贴标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

(二)给“文化生”与“艺术生”贴标签

在大多数人眼中“艺术生”就是“学渣”的代名词,一旦被贴上“艺术生”的标签,就说明是差生,别人就会说“学习不好才去学艺术的。”在我国的好多高中,学校总会按照“智商等级”划分,例如划分为特尖班、尖子班、平行班、艺术班,理所当然,在我们眼里做末尾的一层就是艺术班。大岁数“文化生”认为“艺术生”就是他们的反面教材。某些思想一旦形成,乃至根深蒂固,就是很可怕的。尤其在一个学霸堆积的综合类大学里,“艺术生”同样可能受到鄙视。这些都是大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

真正了解“藝术生”的人才知道,都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标签,才使得“艺术生”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在“文化生”眼里,“艺术生”不用那么努力的学习,整天都可以不上课,很轻松。可是只有“艺术生”才明白那背后的泪,是没有经历过艺考的人无法体会的。例如:考美术的学生需要背着画袋、提着画箱到各个学校或者是考点考试,有时候一天就要走好多路。尤其在北京,艺考都是在冬春之际,画画的学生经常用冰凉的水手洗调色盘。这些都是那些坐在教室里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的“文化生”所不能体会的。也不是可以通过“贴标签”体现出来的。

二、“贴标签”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一)“贴标签”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

自我认同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需要被建立的。当青少年被某个词语贴上标签时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往标签所指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青少年在这种错误观念产生的不良后果,老师和家长应该改变策略,在学校和家里不应该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孩子的缺点上,而是应该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可以从贴标签的方式从这些方面激励他们,例如,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可以评比出“数学标兵”、“文艺标兵”、“安全小能手”、“体育标兵”、“快乐能手”等标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个个都找到自己的亮点和优势,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一个积极的暗示作用,激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好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可以使之前那些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努力向更好地方向进步和发展,使跟多的学生变得爱学习,多读书,多动脑,更加积极向上的发展。

(二)“贴标签”对青少年行为的消极影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被老师、家长贴上“差学生”、“笨蛋”、“捣蛋鬼”等的标签。当青少年被贴上这些标签之后,就会在心里形成烙印,从内心接纳这些评价,然后按照标签的特征继续发展下去,一旦这样的方式没有及时进行管理,就会对其将来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

“贴标签”行为会减少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从别人的话语中听到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在青少年的意识里,正处在一个形成的过程,对自我的认同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在青少年的生活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和家长,所有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他们,只是一味地依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框定一个框架或者给予某一偏颇的标签,这样就会导致儿童的自我认同感较差。

三、结语

总之,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贴标签”的教育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长其善,而救其失”。教育者应该像沙里淘金一样寻找青少年心灵的闪光点,并不断地为其创造机会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当然,除了自身、学校、家庭等因素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肯定与否定不是通过“贴标签”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感受,充分了解青少年个体之间的差异,用有效的方式合理进行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华丽.“贴标签”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其社区矫正[D].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2014.

[2]崔松凯.巧用心理效应 加强班级管理[D]. 山东省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山东 胶南2012.

[3]张丽娟.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贴标签效应”[J].教育管理.2001年第3期22页.

猜你喜欢
贴标签自我管理
小熊贴标签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
新形式下研究生会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导向作用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