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三行儒商钟启韶及其诗歌简论

2017-03-22 10:15胡玉兰
关键词:诗歌

胡玉兰

清代十三行儒商钟启韶及其诗歌简论

胡玉兰

钟启韶是清代乾嘉时期广州十三行儒商中的一名普通商人,他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失败,因生活的需要转而经商。钟启韶与广州十三行商首怡和行伍家关系密切,在伍家的帮助下,钟启韶过着半商半儒的富足生活,在经商之余常常吟诗作画,与朋友诗酒唱和。钟启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自己的诗歌整理和保存,有很强的立言意识。

乾嘉;广州十三行儒商;钟启韶诗歌;诗酒唱和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谕旨“一口通商”,关闭江苏、福建、浙江3个通商口岸,“外船来华限于广州口岸,粤海关成为中国唯一管理洋商进出口贸易的海关,一直维持到道光二十年(1842年)五口通商为止”[1]106。 因此,乾隆、嘉庆时期成为广州对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广州西关 (今广州荔湾区)一带涌现了以“十三行”为代表的众多商号、洋行。这些商号和洋行的经营者走上经商之路的原因大概有3种:其一,因仕途艰难,不得不放弃追求功名,转而从商;其二,因家庭原因,经济困难,无法业儒,转而从商;其三,父辈业贾,子辈继承家业,弃儒从贾。钟启韶是乾隆、嘉庆时期一位因仕途艰难,不得不放弃科举事业,转而从商的儒商[2]。钟启韶(1769—1824年),字琴德,一字凤石,原籍广东新会。因喜欢吹笛,故自号笛航生。钟启韶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曾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会试,不中,后返回广州,放弃科举,转而从商。钟启韶有《读书楼诗钞》《笛航游草》《听钟楼诗钞》(四卷)。《听钟楼诗钞》(四卷)现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笔者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道光庚寅年(1830年)刻本为例,探析乾隆、嘉庆时期钟启韶从致力于科举事业转为广州十三行儒商的经历及其诗歌特征。

一、科举:从商前的理想

钟启韶在从商之前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并希望以此博得功名。钟启韶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时年约24岁。他曾经度岭北游,参加会试。在北游途中他写下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既记录了他对即将参加会试的憧憬,又记录了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科举考试失败后怅然的心情。钟启韶科考之行的起点为度岭,经过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渡黄河进入京都。会试结束后,返回岭南时,沿路游玩而归。返回时的路线除了涉及上述几个省外,还有浙江。这些诗歌既是他参加科举考试乘坐公车的路线记录,也是他的理想从生发到破灭的记录。

他在《度岭》一诗中写道:“岭头花信雁边回,马首春光入酒杯。一线海天千里目,壮游今始出关来。”[3]“马首春光入酒杯”指明度岭出关的时间在春天,“壮游今始出关来”表明了这是一次怀抱壮志的远游。清代的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各省的举子集中于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度岭》一诗所记录的时间与此吻合,而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在途经江西、安徽、山东,渡黄河至京师之前的诗歌分别有《望湖亭》《左蠡》《合肥道中二首》(录一首)《临淮》《次高邮》《过金山》。其中,望湖亭、左蠡、柴棚在江西,合肥、临淮在安徽,高邮、金山在江苏。写于江西的诗歌有《南昌访漆驾轩留别二首》《由左蠡抵东流》。诗中的东流在安徽,如《清史稿·食货志九十九》(卷一百二十四)云:“安徽贵池、广德、繁昌、东流、泾县。”[4]3668《由左蠡抵东流》一诗表明钟启韶离开江西进入安徽。写于安徽的诗歌有《上元日自东流放舟夜次吉阳湖阻风》《大观亭》《怀宁宿萧家店喜晤黄虚舟李白山兼呈张鼎伯林觐庭潘浣浦冯任夫二首》《合肥道中二首》《临淮二首》《固镇口号二首》,诗中的大观亭在安庆。钟启韶在安徽游玩的几站分别为东流、安庆、怀宁、合肥、临淮、固镇(即蚌埠),后经徐州进入山东。写于山东的诗歌有《渡黄河》《山左道中》《高唐》。诗中“山左”为山东别称,高唐在山东西北,今属聊城。钟启韶在山东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到达了京都。

科举考试之后,钟启韶从京都沿山东、江苏、浙江、度岭返乡。《都门留别》是他与同僚告别的诗歌。山东是他离开京师后的第一站。相关的诗歌分别有《禹城道中》《长清道中》《泰安道中》《望岱》,均是写返乡时再次经过山东。钟启韶离开山东,没有沿着安徽、江西的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风景秀丽的江苏、浙江作为归途。他写于江苏的诗歌有《桃源道中》《邵伯埭》《扬州二首》《过金山浒墅》《山塘杂诗十首(录八首)》。离开江苏进入浙江,写于浙江的诗歌有 《武林赠伍东坪四首》《富春》《常玉山作》,诗中的常山、玉山是浙江与江西的交界之处,然后离开浙江进入江西。于中元七月十五日夜泊赣关,写有《中元夜泊赣关》《南康》二诗,诗中的赣关与南康在江西境内。最后,他再次度岭入乡,到达始兴,写了《凉口》一诗。

他的这些记游诗歌不仅清晰地记录了其行踪,同时也记录了他由满怀信心出关到疲惫惆怅归来的心路历程。例如,《武林赠伍东坪四首》之一有“风烟南北雁书迟,落月亭亭费梦思。今日班荆逢伍举,天涯行路不应歧。”[3]后有注:“时东坪入都赴铨,予南归”[3]之句。友人伍东坪会试上榜,奔赴京师接受吏部的铨选,而钟启韶却落第南归,诗歌以“天涯行路不应歧”表达了落第的惆怅与失落。

回到岭南后他回了一趟家乡新会,写下《登冈州城楼》一诗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从度岭的“壮游”到回乡“洗我十载未雪之烦纡,青衫失意有时有”[5],可以看出钟启韶落第后失落的心境。

二、从商:谋生的方式

钟启韶科举考试失败后,投身于商业活动。他的诗歌《再答季材》表达了经商的复杂情绪,如“七载学为贾,所习为一诈”[6],既表明他经商已经7年,同时也表明了他“所喜在乡党,相见多交亲。时作文字饮,笔砚仍随身”[6]的偏好。也就是说,经商并非他所好,他所喜欢的仍然是诗酒唱和的文人士大夫生活。钟启韶经商后没有经济困扰,故而他花大量的时间与朋友诗酒唱和,参与地方的各种活动,满足了文人要经国务实的心愿。

钟启韶置业于广州城西丛桂里,传为梁佩兰六莹堂旧址。“淮南丛桂里,故宅六莹居,文藻惭前哲,宗风或起予……”[7]并自注云:“余与细庭接邻,隔壁是梁药亭先生故宅,又与苏耘村夫子故宅相对。”[7]丛桂里不仅是文人的聚居地,也临近十三行,是理想的居所。他居住在这里既方便与十三行的商贾交流,又可以跟聚居于此的文人相唱和。

在钟启韶的社交圈中有十三行之一怡和行掌门人伍秉鉴、伍秉鉴的哥哥伍秉镛、伍秉鉴的儿子伍元薇。伍秉镛是十三行怡和行创始人伍国莹的长子,字东坪。“贡生,官湖南岳常澧道,归田后,日以诗画自娱。”[8]853钟启韶与伍秉镛早有交游,如《听钟楼诗钞》中有诗《武林赠伍东坪四首》《伍东坪示山行诗次韵》《海幢雅集晤伍东坪赋赠》。其中,《武林赠伍东坪四首》记录了钟启韶与伍秉镛共赴京城赶考,伍秉镛因家族对朝廷捐纳而获得注官的机会,自己则落第归乡的经历。《伍东坪示山行诗次韵》记录了钟启韶与伍秉镛的日常交往。《海幢雅集晤伍东坪赋赠》则记录了当时以伍秉镛为中心的文人雅集。十三行当中的潘家同孚(文)行、伍家怡和行“实力雄厚,他们以漱珠涌为界。嘉庆八年(1803年)富商伍秉镛也在漱珠涌东与海幢寺相邻的位置,兴建伍家祠堂、‘西关’大宅与‘万松园’。 ”[9]68“万松园厅堂后主要是花园部分,花园部分由多个次庭园组成,其主要建筑包括宝纶楼、听钟楼、辑山楼、听涛楼、延晖楼、枕流室等。”[10]24此后,伍家花园万松园与海幢寺成为了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聚居场所。伍秉镛的诗歌集《渊云墨妙山房诗钞》中他与钟启韶的交往诗就反映了这个事实,如《偕颜雨亭钟凤石珠江泛月》《笛航生荔湾销夏归述风景予为神游诗以志之》《家园听钟楼即目》《春晚与凤石小宴万松园漫兴》《凤石以病中寄题蔡芸圃倚树楼长句见示用元韵酬凤石并简芸圃》《辛巳立秋得长律四首》中有注云:“赵筠如、黎芥舟、钟凤石三孝廉,家青田进士同寓南溪别墅”[11]336,还有《癸未秋杪凤石子以饮篇见示即意答之》等,这些诗歌表明钟启韶与伍秉镛及其伍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钟启韶与伍秉镛既是诗友关系,又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钟启韶向伍秉镛及其伍家学习经商之道。钟启韶的朋友蔡季材曾寄送诗歌说:“君久学为贾,面目非本真。”[6]担忧其经商的时间久了,失去读书人应有的品格。蔡季材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伍家的怡和行在嘉庆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813年,怡和行终于被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10]8“十三行的共同组织称‘公行’,是清政府的一种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其主要职能是:(1)代外商购销货物;(2)代外商交纳关税;(3)代外商办理一切交涉;(4)代清政府监督外商活动。 ”[1]20除此之外,“行商每年要代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采办各类进贡洋货,垫付货价。从乾隆五十一年起,行商每年要向朝廷缴纳‘常贡’5.5万两,嘉庆六年增加9.5万两,共15万两。此外,还有各种临时摊派,如嘉庆皇帝五十大寿,行商进献了12万两银。六十大寿,进献了30万两银。凡遇军需、河工、赈灾等,行商都要巨额捐输。”[1]222嘉庆丙子年(1816年),钟启韶与俞素园、黎楷屏、伍平湖、谢退谷同游澳门,他写下了组诗《澳门杂诗十二首(并序)》。伍平湖即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父伍国莹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年)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称为广州巨商之一。 ”[1]334他是广州十三行伍家怡和行的负责人,伍秉镛的二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远游,1816年伍秉鉴已经是怡和行的掌门人,广州十三行的总商、巨富。伍秉鉴这次带着钟启韶等人到澳门,一则是为了让钟启韶学习经商经验,二则是为了物色进贡朝廷的洋货。澳门在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外贸商船的必经之路,也是货物的集散地。光绪《香山县志》清楚地记载了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又或谓夷舶往来,岁收其利。今倘操之已蹙,彼则相率飘然而去,不特岁额立绌,而粤民之游食者亦无以为生。不知澳夷并非输其本国之货,而贩鬻与中土,不过以澳门为居货之地,以暹罗、苏禄、交趾、吕宋为行货之地耳。 ”[1]75钟启韶在澳门大开眼界,不仅看到了澳门独特的地理风貌,还看到了华夷杂居各种奇景,如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三巴寺,奉耶苏天王,夷人礼拜最盛”[6],以及西方人尊重女性的风俗“夷人重女,辄以家赀过半给之,丁男贱若奴隶,娶则家政一禀于妻”[6]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西洋的乐器“风琴”,他描述道:“乐柜触其机,则八音齐鸣亦曰风琴。”[6]这些都是钟启韶经商后所获得的珍贵经历。

广州的珠江水系发达,各种涌沟交错,濠涌堵塞是常有之事。西关的西濠时常堵塞,影响了濠涌两岸的居民生活。钟启韶作了《西濠曲(并序)》云:“志里中水患也,究源流之故迹,明开塞之殊时,道俗以文,辞繁不杀,长言永叹,以备采风。”[6]表达了生活在这里的苦恼,同时也希望能够解决水患问题。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修浚西关各濠渠,西关绅士钟启韶、“何太清等人与洋行巨商伍怡和等四大富商发起集资,并报准广东布政使曾燠,于下九甫绣衣坊,成立了‘清濠公所’,后发展为文澜书院,是官绅们聚会议事的非官方场所。”[1]309钟启韶在他的诗歌《重浚西濠纪事三首并序》记录了这件事:“嘉庆十五年,南城曾方伯宾谷先生莅粤,问民疾苦,知郭西濠渠久淤,请诸大府,饬属鸠工,克期疏浚。濠面限丈六尺,自德兴至汇源,凡八桥悉令高之以通舟楫。始十一月,递明年五月工竣。大雨时行。潮汐宣泄,居民乐之,赋此纪事。”并有注云:“时有建文澜书院之议。 ”[6]

可见,钟启韶与伍家、伍秉镛的交往并不仅仅是诗酒往来,更有商业的合作,还共同投身到地方的公益事业建设中,发挥了他作为商人的作用。

三、作诗:业余的精神寄托

钟启韶在广州城的生活以城西居所为中心,同时遍游广州的名寺、野寺、白云山、粤秀山等,写有《白云山探梅用东坡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梅花盛开一首元韵》《七月廿四日游白云山题白云寺壁》《九日粤秀山登高用杜司勋齐山登高韵》《早春游粤秀山登五层楼写怀二首》《潭村道中二首》《城南》《河南踏青招小山游春北郊舟中口占二绝句寄小山兼约六松园看花》《海珠得站台春眺同小山梦秋》《海幢雅集晤伍东坪赋赠》《西濠曲》《避暑海幢寺得雨》《独游野寺漫成》等诗。另外,他的居所、伍家的万松园是他与寓居广州文人雅士的雅集之地。

交游唱和之作在钟启韶的诗中占有较大比重。交游唱和的对象多为其好友、邻居或同乡。钟启韶“家住羊城西畔,与张墨池、颜谷田、高酉山、蔡季材枌榆近接,裙屐相邀,每多唱和。 ”[12]236例如,《赠高酉山同年》《寿李丈丛谷八十二首》《武林赠伍东坪四首》《张贤仲示闰花朝与蔡季材倡和之作次日季材访予不遇赋此并简二君》《赠黄佩玉二首》《寄怀季材时季材将之禅山》《寄怀徐小山》《季材归自禅山示花朝寒食之作赋答》《五月六日同贤仲泛舟柳波作二首》《题荷香馆绝句四首赠墨池孝廉》等,这些诗歌记录了他与朋友诗酒唱和的士大夫生活。

钟启韶常以诗歌为信,相约友人出游。例如,《四月四日走笔戏简小山椒园》中有注曰:“酒将尽矣,适过邱氏别墅索酒数瓶,订次日之游。”[7]钟启韶喜欢吹笛子,朋友每每邀其聚会或郊游的时候,总嘱咐其携带笛子以助兴。例如,《早春游粤秀山登五层楼写怀二首》其二写道:“九阊香篆肃云楣,远眺思携玉笛吹。 ”[6]后有注释:“诸君每有游兴,辄属予擫笛,今病未能也。”[6]除了交游唱和之外,钟启韶还相邀朋友参加岭南本地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花朝、放风筝、赛山歌等,其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文人情趣。

钟启韶有许多即景抒情与纪事抒怀之作,如《江月》《即目》《晚秋写怀四首录二首》《偶成》《立秋夜独坐有感》《写意二绝句》《上春十一日写怀》《纪梦并序》《独夜》《五日席上作》《晚春写怀十四首录八首》等。这些诗歌大多直接抒发心中的情感,如“无物供诗料,山光忽对船”[7],表达了自然景物给予他诗歌创作的灵感,而“风雨苍茫助长啸,纵谈直欲追古欢。阅世且可供诗料,一杯相属君记取”[6],则指出了“阅世”经历对诗兴的启发作用。钟启韶的抒怀之作大多率真、质朴不加矫饰,故伍元薇称其“出以真性情。”[13]

钟启韶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吹笛子,而且精于品画。他的诗歌包含了大量的题画、评画诗歌,也有部分论诗与文的诗。题画、评画诗歌有《题浣花草堂图》《题麦紫峰画鹰》《次韵李东田赠诗并书东田诗稾后》《题墨池载花图》《题黄生画蝶》《题墨池山水》《题谢澧浦同年云山图为蔡芸圃作》《次韵颜雨亭题珠江旧雨图赠张云巢司马》《徐梦秋以弟石洲蛱蝶遗墨属题赋四绝句》《寄题卫晴湖梅雪双清图》《题画杂诗三首》《张穆八骏图册子二首》。其论诗、论文的诗有《书饮》《书太史公自序后》《读秦侍郎诗》《读峤雅》等。

《徐梦秋以弟石洲蛱蝶遗墨属题赋四绝句》之一,“蜕迹应归阆苑家,仙衣何处曳明霞。碧桃一路春风影,那得人间有此花。”[6]虽然充满溢美之词,但可看出钟启韶的品评是以画面为基础的客观评价。对艺术品的客观评价也影响到他对诗文的品评。例如,《书太史公自序后》是他阅读《史记》的读后感,诗歌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广泛收集材料,发愤著书,如实写史的精神。《读峤雅》一诗赞扬了明代诗人邝露的诗歌广泛吸收正声风雅与屈原离骚的传统。《读秦侍郎诗》云:“小岘先生官白头,稜稜风骨欲争秋。清时郊岛身仍达,洗得诗人万古愁。”[5]秦侍郎即秦瀛,字小岘,有《小岘山人文集》六卷,曾任广东按察使。“瀛工文章,与姚鼐相推重,体亦相近云。”[4]11294钟启韶把贾岛、孟郊比之秦瀛,表明秦瀛为官多舛与清雅诗风的关系与之相似。

钟启韶“性爽直与俗谐脱,胸次翛然,日怡情于诗酒”[13],他的诗歌质朴、充满生活情趣,性情乐观有独特个性。例如,《醉中示儿嘱其为余择葬处》云:“不劳云外远扶筇,江上贪看数点峰。岁岁重阳须载酒,遶坟多种木芙蓉。”[7]不仅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性情,更点明了他一生的又一大爱好——喜欢种花,尤其是木芙蓉。他自言“予癖木芙蓉,尝构亭水上环植此花,名曰醉秋。”[7]因此,嘱咐儿子今后在他的坟头多种木芙蓉,以满足其心愿。

钟启韶的诗歌喜拟用唐宋诗人的诗歌。例如,《截句二首》云:“自检诗篇未满怀,好诗原不事安排。君看六幅屏山景,只是天然位置佳。三唐家法几通元,五字长城亦偶然。我欲科头对丛菊,焚香终日悟无弦。”[5]表达了对唐风的仰慕,故其诗歌“陶镕于唐宋诸大家,而出以真性情”[13],既吸收借鉴了唐宋大家的技法,又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总而言之,钟启韶的诗歌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质朴,诗歌样式多样,有平淡雅正的个性特征。

四、自编诗集:借出版立言

钟启韶生前极其喜欢诗歌创作,许多诗歌是在伍家花园内与朋友唱和而成。“听钟楼”是伍家万松园里的一座楼。在《听钟楼诗钞》卷四中有《听钟楼写意》一诗:“楼外烟螺淡作层,万松南畔试探登。墙腰日罥归巢鹤,林隙风回过诵僧。花气枕函偏缭绕,酒痕衣上省瞢腾。夜来猛雨跳窗甚,一缕心丝一穗镫。”[7]此诗抒发了他夜晚在听钟楼远眺时的观感。伍秉镛也有诗歌《家园听钟楼即目》:“暮山横锁断云层,咫尺浮图快欲登。礼佛人来谁到岸,忘家我已到皈僧。危阑远接浓阴古,绀宇光连返照腾。百八泠泠声普度,万缘寂静悟传灯。 ”[11]333万松园毗邻海幢寺,故海幢寺的钟声、诵经声给予了钟启韶与伍秉镛很多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僧侣的诵经声作为抒情的对象。钟启韶晚年在病榻上仍然坚持写诗,如他写了《书饮》一诗,并让儿子送去给伍秉镛点评。伍秉镛有《癸未秋杪凤石子以饮篇见示即意答之》,癸未即道光三年(1823年)是钟启韶病逝的前一年。可见,钟启韶生前对于诗歌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并希望自己的诗歌得到肯定,能够结集出版。钟启韶的诗集最终以《听钟楼诗钞》命名,无疑是希望能够得到财力雄厚,并钟情于刻书的伍家的帮助,以实现他“立言”的愿望。

钟启韶的好友刘彬华,在其《岭南群雅》“二集”中收录了20首钟启韶的诗歌。从刘彬华的跋语与他所收录的20首诗歌可以了解到,钟启韶的诗歌经历了一个自创、自编到最后自由出版的过程。

《岭南群雅》“二集”的作者为“现存者,自芷湾以下四十三人”[12]97,即“二集”所选的诗人是与刘彬华同时代的43人,诗歌来源于刘彬华的“搜访”或当世诗人的“惠示”。《岭南群雅》收录钟启韶的诗歌有《江月》《即目》《药洲怀古》《木芙蓉》《题管夫人画竹》《望湖亭》《左蠡》《合肥道中二首》(录一首)《手车车夫》《临淮》《次高邮》《过金山》《读峤雅》《妾本良家子》《杂诗》《独夜》《西濠曲 (并序)》《八月十七日病起遣怀时还氛渐息》《重浚西濠纪事三首(并序)》。其中,《药洲怀古》《题管夫人画竹》《次高邮》3首在《听钟楼诗钞》中未被收录,而其余入选的诗歌在编排上大体跟《听钟楼诗钞》的顺序相仿,且大多数集中在《听钟楼诗钞》的卷一与卷二中。

《岭南群雅》编于“嘉庆癸酉八月”[12]98即1813年,由伍元薇刊刻的《听钟楼诗钞》出版于1830年,前后相距17年。由此可以推断,钟启韶在有生之年已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诗作,并做了初步的编选结集,但并未正式出版。在刘彬华搜访当代岭南诗人诗歌的时候,他抄录了一个副本赠给刘彬华,而刘彬华则据自己的评选标准选录了抄本中的部分诗歌。例如,钟启韶的《合肥道中二首》,刘彬华只选了其中的一首。

刘彬华编的《岭南群雅》中收录钟启韶的诗歌为其1813年以前所作。钟启韶著名的《澳门杂诗十二首》作于“嘉庆丙子年”即1816年,因而未被收入。《重浚西濠纪事三首(并序)》作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收入《岭南群雅》,合于事实。钟启韶于1813年后,直至1824年逝世笔耕不辍。在这段时间里,他既整理自己的诗歌,同时也委托儿子在自己死后进一步整理,并初步拟定以“听钟楼”为诗集的名称。因此,钟芙青在父亲逝世后花了一段时间全面整理了父亲的诗歌,并最终选用伍家花园里的“听钟楼”作为手抄整理本的书名。

伍元薇是广州十三行巨商伍秉鉴的第五子,伍秉镛的侄子。他除经商外,雅好诗书,喜欢收集整理乡邦文献,岭南许多文人的文集都赖于他的整理而得到刊印留存。钟启韶逝世后,儿子钟芙青把命名为《听钟楼全诗》抄本交给伍元薇,委托其刊刻出版。以伍家花园的“听钟楼”命名诗集是为了使伍元薇更加重视。伍元薇以《听钟楼全诗》抄本为基础,另以《听钟楼诗钞》为名刊刻出版了钟启韶的诗歌。在《听钟楼诗钞》卷首有署名“伍元薇谨识”的题评,介绍了《听钟楼诗钞》结集刊刻的简况。兹录如下:“薇髫龁时即问业于凤石先生。先生所为诗。陶镕于唐宋诸大家而出以真性情,顾性爽直与俗谐脱,胸次翛然,日怡情于诗酒,今先生归道山七年矣。令嗣南屏芙青出《听钟楼全集》,循诵再三,殆虞散失,爰不揣愚昧,检录若干首,厘为四卷,先付剞劂,以公同好云。庚寅九月受业伍元薇谨识。”[13]

在题评里,伍元薇自称钟启韶的学生,自小授业于钟启韶,与之有较深的交情。伍元薇的这段文字是符合事实的。钟启韶是伍家的常客,伍元薇的父亲伍秉鉴、伯父伍秉镛与钟启韶交情甚好。在他们雅集之时,伍元薇也常坐其间,接受长辈们诗文的教育。故而,伍元薇很快接受了钟启韶儿子钟芙青的委托,刊刻出版了此集。钟启韶儿子交给伍元薇的《听钟楼全集》并未提及卷数与诗歌数量,而伍元薇在刊刻出版的时候进行了编选删除,定为 4卷,每卷篇幅相当,约70首左右,并于“庚寅九月”即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正式出版。时距钟启韶逝世已有7年。

从《岭南群雅》与《听钟楼诗钞》收录诗歌的对比可看出,前者收录的一部分诗歌,后者并未收入,后者的篇幅则是前者收录的10多倍。未被《听钟楼诗钞》收录的诗歌或在钟芙青整理《听钟楼全诗》时已遗失,或是伍元薇在编选过程中做了删除。例如,《晚秋写怀四首》,伍元薇录了2首;《慰别吟次录别诗元韵十首》,伍元薇录了8首。总之,《听钟楼诗钞》是钟启韶一生主要的作品集。

由此可见,《听钟楼诗钞》的结集过程为:钟启韶生前自创自编自己的诗歌,并赠送副本给刘彬华,供其选编入《岭南群雅》。钟启韶逝世后,儿子钟芙青全面整理誊写父亲的诗歌,定诗集名为《听钟楼全诗》。伍元薇刊刻的《听钟楼诗钞》刻本以钟芙青全面整理的抄本《听钟楼全诗》为基础,并于1830年自由刊刻发行。

综上所述,钟启韶作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广州十三行的一个普通儒商,他是岭南部分科举落第转而经商的读书人的代表。他的诗歌远离政治,表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呈现出平和、雅正、恬淡的风格特征。科举考试给了文人参与政治的途径,但科举考试失败并没有给文人带来大的伤害,原因在于除了科举之外,文人尚有经商这种谋生方式。这样就保证了钟启韶可以闲适地生活,并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与当地的其他活动,从而满足了经世的心理需求。

[1]胡巧利.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陈伟明.明清广州儒商的社会构成与商业经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一[G].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4]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二[G].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6]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三[G].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7]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四[G].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8]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9]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西关大屋与骑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0]陈哲舜.伍家园林:清代广州行商园林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1]伍秉镛.渊云墨妙山房诗钞:第476册[G]//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刘彬华.岭南群雅:第1693册[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钟启韶.听钟楼诗钞:卷首[G].道光十年(1830年)刻本.

(编辑:文汝)

I207.22

A

1673-1999(2017)05-0059-05

胡玉兰(1976—),女,博士,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

2017-01-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诗僧文学批评研究”(15BZW08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