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子弟书对《聊斋志异》的改编

2017-03-23 20:06张智禹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改编胭脂聊斋志异

摘 要:子弟书《胭脂传》据《聊斋志异》之《胭脂》改编而成,文言小说转为说唱文学,主题思想与艺术风格大为改易。

关键词:《胭脂》;《胭脂传》;改编

作者简介:张智禹(199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所录《胭脂传》子弟书,三回,情节基本与《胭脂》一致,但主题截然不同,《胭脂》属公案小说,《胭脂传》为爱情故事。

《胭脂》中的断案和判词占据了大半篇幅,《胭脂传》则着重表现胭脂与鄂生的爱情。以“胭脂思婚”为例,《胭脂》只有“邑邑徘徊,渐废饮食,萦念颇苦,寝疾惙顿”这十六个字。《胭脂传》则用了“弄的个佳人得了思春病,昼夜的挂肚牵肠不快哉”等二十余句,极尽铺排之能事。相反的,《胭脂传》关于断案过程的描写惜字如金,表现聊城县府尊断案,只有一句“他便穷源探本的细根究”,表现山东巡抚施公重审,只有一句“大小案不弄个缕析条分不肯休”。如果说《胭脂》更像是一部公案小说,那么《胭脂传》便是一个“纯正的”爱情故事。《胭脂》的主题,据“异史氏曰”,是“甚哉!聽讼之不可以不慎也”,是批判滥兴诉讼的贪官酷吏,呼唤明察秋毫的清官能吏。而《胭脂传》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所说的“断送的才子佳人同受苦,可喜他依然苦尽又甘来”,是对胭脂鄂生横遭磨难的同情与终成眷侣的欣慰。一是结尾所说的“善恶到头终有报,请看这书生毛大把情偷。渔村也罢胭脂传,劝世人人家美色莫强求”,是对宿介、毛大之流的痛恨和对不良子弟的劝诫。

探讨《胭脂》向《胭脂传》的转化,当从创作与接受两个角度考量。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子弟书作者首先是《聊斋志异》的读者。他们阅读和改编《聊斋志异》,是在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蒲松龄与子弟书作者无论在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还是在文化观念、才华见识上都有着较大区别,导致他们有不同的创作倾向。这是“聊斋子弟书”与《聊斋志异》呈现出不同风貌主要原因。蒲松龄命运多舛、生活困苦,目睹现实,义愤填膺,其文集中诸如“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邑帖呼妻帑,累累相株连”的文字俯拾皆是。因此他在《胭脂》的结尾对贪官酷吏大加批判,又热情呼唤清官能吏,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明察秋毫、体察民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其心在于“刺世”,而罗松窗等人作子弟书,虽每每呼之为“劝世”,劝诫的意味实不浓厚。其格调往往相当世俗乃至庸俗,流于对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的奢求。子弟书作者多为旗人,有着比较优厚的条件,也接受了相对良好的教育,因而他们的文学修养很高,观其创作,意在消遣,所谓“闲笔墨夏日无聊消午倦,把留仙玲珑的妙笔补叙人龙”(《大力将军》)。

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作品为听众所接受是改编的终极目的。前文已经谈过,子弟书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一般素养较高,但听众的素质是无法保证的。为了迎合大众,子弟书作者必须“拈霜毫把文语翻成俚鄙言”(《菱角》),将文言小说翻译改编成韵文唱词。因之必须对原作内容进行取舍,最为典型的就是《胭脂》判词,洋洋千余字,用典数十个。《胭脂传》中却一字未录,仅以“把毛大立刻餐刀砍掉了头”、“王氏妇私约通奸非重罪,按律例断送归本夫任去留”、“奉官判断成夫妇”三句作为判词。此外,删去次要情节也是在替听众考虑。而且,作品的主题要符合世俗观念,因此须对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进行通俗化的解读。如《颜如玉》一回,改编自《书痴》。其“这正是为人不可偏嗜好,泥古难通性必浑”的主题与《书痴》的“好之成魔”是一致的,但二者思想倾向截然不同。《颜如玉》有着“虽前冤报复失却佳人”的叹惋,而《书痴》结尾,则是对于县官“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的感慨。相较之下,显然是《颜如玉》更易接受。

可见,在文言小说向说唱艺术的转化之中,不仅要结合艺术形式改易主题情节,还会因受众而产生市民化的倾向。以《胭脂传》为例,难窥一斑而见全豹,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深入地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董文成. 清代文学论稿[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4.

[2]贾静波. 《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J]. 《蒲松龄研究》, 2008, (04): 85-97.

[3]陈桂成. 论子弟书的改编艺术[J]. 文史论坛, 2011, (20): 111-113.

猜你喜欢
改编胭脂聊斋志异
热带雨林的胭脂太阳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花明驛路 胭脂暖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胭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