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友谊与梦想的悲歌

2017-03-23 20:28杨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友谊悲剧梦想

杨蕊

摘 要:《人鼠之间》是一部沉重而蕴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乔治等几个流动农场工人追逐土地梦想却最终希望落空的经历。小说旨在呈现出在阶级性的压迫和残酷的资本剥削下,在贫富极其悬殊的美国社会,普通劳动者之间真挚而单纯的友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者的生活及命运都很悲惨,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一枕黄粱美梦,最后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人鼠之间;友谊;梦想;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一、前言

《人鼠之间》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中篇小说,自1937年出版以来,就被确立为一部小小的经典作品。这篇小说的题目《人鼠之间》来源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To a mouse》,一只田鼠一直在苦心经营它过冬的小窝,然而当田野被犁耕的时候,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小窝被摧毁而束手无策,以至于在冬天时任凭风雪的摧残。田鼠微不足道的奋斗,说明在不可抗拒与改变的外力面前,一厢情愿的努力只是徒劳的。

罗伯特·彭斯以这只可怜的田鼠来比喻那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就能像田鼠一样,面对贫富悬殊的社会阶层时无力反抗,要么身躯被摧残,要么精神遭受压抑,在社会这架庞大的铁犁面前显得异常的渺小和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我们往往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最佳结局,而且还有可能面临着更悲惨的境况。《人鼠之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工人乔治和莱尼从怀揣梦想到追逐梦想,再到接近梦想,最后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斯坦贝克以《人鼠之间》作为题目,因此结局早就被注定了:无论乔治与莱尼多么努力的想要实现梦想,这一切都注定是泡沫--看似美丽光鲜,实则一碰即破,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二、乔治和莱尼相互扶持的友谊

莱尼是个反应迟钝、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大个子,他力大无穷,但却单纯的如同孩子一般。他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同时也是最木讷的一个人物:莱尼的大脑迟钝,完全依靠乔治精心的照顾与呵护。 与莱尼的身材高大但智力低下的人物形象正好相反,乔治个子矮小,而且很精明。两人反差如此之大,但他们确是唇齿相依的朋友。作者从文章的一开始就以乔治和莱尼的友谊相伴随行作为叙事的主线。莱尼对乔治的爱依赖而热情,乔治对莱尼的友爱深沉而温情,“莱尼!”他尖声说。“天啊,你别喝这么多吧。”莱尼仍在潭里咕冬咕冬地喝着。小个子抢上去摇了摇他的肩头。“莱尼,你会象昨天晚上那样病倒的。”[1](P90)乔治虽然很多时候对莱尼说话粗俗蛮横,但却在点滴细节处流露出对莱尼的疼爱。乔治和莱尼这样真挚的友情在那个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的农场中,确实是个奇迹。在乔治和莱尼初到农场时,通过人们对他们相伴打工的好奇和揣测,也侧面反映出了他们友谊的可贵,施琳的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哦哦,我不懂。很少有人是打帮的。我很少见到两个人打帮走路。你猜这里的,雇工是怎么的哩,他们踏脚进来,得了个床位,干上个把月,就呆不住,把工辞掉,一个人儿溜走了。从没见到谁牵累谁的。看来有点奇怪,像他这样一只布谷鸟和你这么精明的小伙子打帮走路。”[1](P125)

相比于其他工人的独自劳作,乔治其实在心底分外珍惜他和莱尼的友谊。乔治曾自豪地对莱尼说:“其他伙计在这个世界上很孤独,他们没有亲人,没有依靠……我们俩就不同啦,我们俩有自己的希望,彼此无话不谈。”虽然乔治常常抱怨莱尼给他惹了很多的麻烦,以至于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别的事情,但是他从未真正反感莱尼。对于这个思维简单的高个子朋友,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保护意识,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源于对莱尼的关心和爱护。在初到农场时,乔治怕莱尼嘴笨说错话,所以提前告诉莱尼很多遍,到了农场在农场主面前尽量不要说话,这是乔治对莱尼的保护,因为言多必失,他心思周全地位莱尼考虑,像个哥哥一般尽其所能地保护着莱尼。

莱尼先天的智力缺陷使得他没有得到尊严,这是乔治呵护和照顾莱尼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乔治心里永远的痛。他无怨无悔的忍受着别人对他俩友谊的质疑与误解。但是他能力毕竟很有限,他不可能像母鸡一样完全保护莱尼,更无力保护他们简单的梦想,莱尼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莱尼受人侮辱,他不仅要保护莱尼的性命,更要保护他的灵魂与尊严。

这也是友谊的真谛,是乔治对莱尼的友爱的极致。所以他含泪举枪杀了几年以来自己相依为命的朋友。

三、乔治和莱尼共同的土地梦想

在这个冷漠的社会里,人们孤单的生活着。能把他俩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并不是莱尼姑姑的临终委托,而是他俩有一个简单却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努力赚钱,买两亩田地和一间小屋,以及一头母牛,几头肥猪。他们俩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互相关怀照顾。为了这个简单的梦想,他们努力而执着的奋斗着。这个简单的梦想在尤其莱尼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莱尼天生智力缺陷,他分辨不出复杂而残酷的社会,在他眼里,土地梦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这就是明天,这就是将来美好的生活。斯坦贝克的小说可被归结为处理农村劳动力经济问题的社会小说。同时也有一些关于对土地崇拜的小说。[2](P167)他时常恳求乔治一遍一遍叨念着他们的土地梦,这样就像乐曲中的重句,使得愿望的强烈之感跃然纸上。我们可以说这个土地梦的设计者是乔治,从始至终,乔治一直强烈的表达出想要改变当前困顿生活的美好愿望,并且不断的跟人谈论他最好的朋友即将拥有的农场。而莱尼对它的迷恋程度远远超过这个梦的发明者乔治。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是土地梦将乔治和莱尼联系在一起。缺少了任何一个人,这个梦都只是空想。他们互相鼓励,相信终有一天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拥有农场。乔治聪明过人,精于管理农场;而莱尼头脑简单,力大惊人,可以干许许多多繁重的农活,因而他们俩构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整体,进而能齐心协力去追求他们共同的梦想。在这个缺少真诚,友善,理解,关心的世界里,他们俩因为深厚的友谊而拥有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咱俩有前途。咱俩有讲话的对象,而对方根本不管咱俩是什么人。”“可是咱俩不同!为什么?因为……我有你照顾我,你有我照应你,就是这个道理。”

四、小人物的梦想

故事中的小人物也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梦想。由于莱尼一直拥有对土地梦的执着与向往,大家也被这个美好的梦想吸引住了,坎特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梦想当中,就连平时冷漠异常的黑人克鲁克斯都动了心:“可是如果你们……你们想找个不拿工钱的人手-----供他吃宿就行,我到可以帮个忙。”[3](P331)当坎特自愿将他身体致残后所得的赔偿费和他所有的积蓄350块钱拿出来,作为他们“梦中土地”的投资时,这梦想似乎又向现实靠近了一步,这使他的生活充 满了希望和动力,使他们在凄苦艰辛的劳作生活中看到了一丝光明。

但是莱尼的死让这个美好愿望顷刻间化为乌有,乔治美好的愿望完全落了空,他将独自一人面对这个残酷而孤独的社会,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马房的长工克鲁克斯是个很有个性而又爱清洁的老头,他喜欢阅读并且思考,对周围的人与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甚至可以与斯利姆并驾齐驱。但命运捉弄他为一个黑人,这就使得他成为了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因为我是个黑人。他们在宿舍玩牌,可我不能玩,因为我是黑人,你们说我臭。”

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决心以牙还牙,不允许白人到他的住处。当柯利的老婆未经允许私自闯进他的屋子里闲谈时,他冷冷的说:“你没有权利到黑人的屋子里来, 你没有权利在这里捣乱。现在你必须出去, 立刻出去。”

但是他毕竟身处白人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他个人的尊严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柯利老婆随口几句呵斥就使得他那点可怜的尊严化為乌有,使得他异常压抑,甚至对周围事物不再关心不再感冒。当他听到乔治和莱尼的计划时,曾表示怀疑,“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角儿真正干得起来过”,但出于对土地的向往与渴求,他和甘德老人也都痴迷于莱尼和乔治的梦想中。尽管他看起来很冷漠,但他渴望像莱尼一样拥有一个知心朋友。他觉得只要拼命的干活,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柯利的老婆是故事中唯一的女主角,她不用担心生计,在大多数农场工人眼中,她是个很风骚的“婊子”,雇工们视她为祸水,会带来灾难。但是,曾经她也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女孩,她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到好莱坞当一位女明星。她渴望友谊和爱情,为了摆脱寂寞,她偷偷地接触底层工人,甚至包括智力低下的莱尼。但是,正是她在摆脱寂寞寻求倾诉的过程中,陨落在莱尼的手下。

五、人的梦想的破灭

虽然故事的每一个章节都穿插着不同人物的梦想,但梦想始终是遥不可及的,现实却是异常残酷的。当乔治和莱尼兴高采烈的向着梦想前进时,莱尼低下的智商和超乎常人的力量早已暗示这个梦想是无法实现的。乔治也早就明白在他无需照料莱尼时,工棚里现实的生活才是他真正的归宿。所以,在故事的最后,乔治在杀死莱尼后却与斯利姆去喝酒,看似矛盾的一幕实际上揭示了乔治土地梦的彻底破灭以及向现实的屈服。

实质上,土地只不过是一个借代,在资本主义社会强加给他们的生存条件下,在海德格尔看来,“当代世界遭到技术时代的威胁,技术日益把人从地球上剥离开来,人丧生了存在的根”[4](P122)所以任何梦想都注定要灰飞烟灭。黑人克鲁克斯想“入股”的土地梦,柯利妻子想成为演员的梦,柯利期望美满婚姻的梦无一例外的如泡沫般破灭的无影无踪。因此,这种以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梦想破灭的悲剧性收场,这是斯坦贝克要表达的美国梦破灭的悲歌。

六、结束语

在《人鼠之间》中,作者“以无偏袒的本能呈现出美国的真正的面目”,[5](P4)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背景下农民的痛苦和灾难。作者从乔治和莱尼相互扶持的友谊和共同的土地梦想入手并贯穿故事的始终,以其他小人物的梦想作为 烘托,完整而真诚的展现给读者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人对梦想的追求,梦想的破灭以及自身的毁灭。这样一首关于友谊与梦想的悲情之歌,让每一个读者都情不自禁的去欣赏斯坦贝克赋予这个悲剧的人性基调,无不为之动容,但更多的还是对美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怜悯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愤慨与鞭挞,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但这个悲情故事通篇表达出的死亡气息和现实中的悲剧,让读者们又在不停的去反思,去获取人生而为人的意义,而小人物们渴望改变命运的希望,又会给予人奋斗的力量。所以,“无论小说在社会意义或艺术水准方面,《人鼠之间》都远远超过除《愤怒的葡萄》之外的他所有的作品”。[6](P197)

参考文献:

[1]斯坦贝克, 秦似译. 人鼠之间[M]. 广西: 漓江出版社,1981. 90-125.

[2] 沈东霞. 一本书读懂美国文学[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

[3]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M].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1.

[4]王岳川.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性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陈映真.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38)[C]. 台北: 台北远景出版丰业有限公司.

[6]朱树飏. 斯坦贝克作品精粹[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友谊悲剧梦想
伟大的悲剧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友谊之路
梦想
梦想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