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与哲学遭遇真理

2017-03-23 20:35吴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真理柏拉图哲学

摘 要:本文将从能否反映真理这一角度来理解在古希腊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在西方思想史上,诗与哲学之争一直是一个或隐或现的话题,从诗先于哲学而产生,到哲学对诗的驱逐,都推动着诗与哲学各自的发展,甚至是文学理论的发展。回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爱琴海畔去了解二者的产生、发展和争论的背景,为世界本质和秩序的话语权的争夺奠定一个基础。

关键词:柏拉图;诗;哲学;真理

作者简介:吴玲(1992-),女,江西省新余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研究柏拉图的思想,人们不能不忘掉包含十卷内容之多的《理想国》,而进入《理想国》又不能不被其中卷二、卷三及卷十中“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古老命题所吸引。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说道:“哲学和诗歌之间的争吵古已有之”[1]。但直到柏拉图才真正认真严肃地思索了诗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为在道德领地上插上哲学的旗帜做好准备,尽管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人对诗及诗人表示过批评。此后,哲学对诗的压制,诗对哲学的强势的反抗,这些都隐含在西方思想史上各种各样的“运动”、“理论”以及“主张”的背后。在柏拉图那里,诗与哲学之争没有预设答案。柏拉图论证了哲学的优越性,诗的欺骗性,就将诗人及他的诗驱逐出去了。但是后人思索的脚步决不会止步于此。诗与哲学争的究竟是什么?对此,后世有见仁见智的各家解说。

一、纷争的背景——哲学在道德领域中合法性的取得

在古希腊的早期,存在着诗先于哲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诗作为人类的主要的认知方式。那个时期希腊史诗的广泛传播的原因不止在于它本身曲折丰富的故事性,神妙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作为它的素材的神话开导和培育了民众的思想,神话和诗歌的这种结合,体现了一种古老而令人敬佩的人生观,以及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说明”[2]。最初的诗(或艺术)是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方式,诗中构想的神话的因素是对宇宙起源或本质的解释。但是,伴随着对古老的迷信崇拜以及神话式的幻想逐渐消散,个人独立思考的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直至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一种与诗不同甚至对立的新的科学开始出现了。这种新的科学获得“哲学”之名。哲学的沉思替代了神话式的叙述,坚信自己能深刻地认识世界,也能对真理有清晰的表达。哲学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研究世界本原的性质、一些重大的基本现象、地理问题和天文问题,却很少表现出对有机世界和人类知识的热情。例如,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在内的米利都自然哲学派就为确定统一的世界本原的性质付出了辛勤劳动。继他们之后的赫拉克利特只承认流变规律为知识;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将世界本原无限拔高为“存在”的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关系中找到了世界永恒的本质。至此希腊哲学历经百年启蒙过程,逐步脱离了神话和宗教的桎梏,但是这同样也意味着诗与哲学之争开始了。

这种争论在赫拉克利特和色诺芬两位智者的身上首先显现出来。相较于诗,哲学在解释历史、地理、外部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宇宙本原方面的优势不言而明。但是在实践的、道德伦理方面,诗仍占主导地位。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因为希腊社会、政治、战争、文化的积累等多重外部环境对希腊哲学发展的影响,希波战争延续近五十载,与波斯帝国自此一蹶不振的結果相反,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的蓬勃发展使得希腊民族在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同样收获了硕果。在这一阶段,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个人独立思考的进步,个人权利的争夺,使得哲学在面对人类思维和意志的多面性的时候如同之前向宇宙追问一个统一的普遍的世界本原那样,去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普遍有效的东西。同时这个时代也是宗教信仰和旧道德摇摆不定的时代,希腊城邦的繁荣也暗含着希腊文化之花凋谢的预兆。

苏格拉底是希腊哲学从宇宙论时期转向人类学时期的关键。他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希腊城邦从希波战争后的繁荣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衰落。哲学发展到苏格拉底这里,才开始突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意识的研究。他将德行(基本的伦理概念)解释为洞见,即对善的认识,而这种洞见只能通过哲学才能获得。至此,哲学为如何在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拥有了十分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说苏格拉底还未比较过诗与哲学在解释这些问题上的地位,那么柏拉图则公开在著作中论证了诗与哲学之争,希望剥夺诗对城邦人民的教化的权利,甚至将城邦的最高统治者也归入哲学的麾下。

二、纷争的焦点——谁更能反映真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诗及诗人批驳得体无完肤,但是现在看来,在那些为反击诗及诗人的冗长的循循善诱的论证中,隐藏在这些表面的话语之下的焦点是诗与哲学到底谁更能反映真理。在这一场精心布局的论证中,柏拉图对诗及诗人的抨击的深入令我们不得不感叹柏拉图的智慧所散发出的光辉。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从对真理的反映及其认识真理的途径两方面来“否定诗在认知层面的积极属性,否定诗在认识论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架空诗的哲学内涵,暴露了的防守不严的纵深,使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3]。而且这时期智者们对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绝对优势的实践意义,柏拉图为哲学夺取这一场论争中的胜利,是为了确立哲学的话语权。

柏拉图的著作显示出真理具有哲学赖以生存的那种缺之不可的本体属性。提出“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巴门尼德说明不仅“存在”是理性化的,把握这一“存在”也要是理性化的。为此,他根据现实中的经验将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意见的哲学;一类是关于真理的哲学。并且劝告人们摒弃第一类哲学,坚持第二类哲学。希腊哲学发展到公元前五、四世纪,用以理解概念的抽象思维也在不断发展。苏格拉底更执着于对概念(伦理概念)的探索,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规定概念的本质。柏拉图将世界的本质归于理念,《理想国》中洞穴中的囚徒要挣脱枷锁的束缚走出洞穴去寻找太阳(理念)才能变成哲学家;《大希庇阿斯》中启发与之对话的人去理解藏在美丽的女人、漂亮的小母马、漂亮的汤匙等后面的美的本质,都说明了哲学才是最反映真理的。另一方面,哲学也包含认识真理最优越的途径——“理性本身凭着辩证法的力量可以把握(真理)”[4]。

相较于哲学,诗则不具有哲学赖以生存的那种缺之不可的本体属性,即如柏拉图所抨击的那样——诗是一种模仿。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既能制造模型又能制造仿制品,那么他当然不会醉心于制造影像;虽然荷马在史诗中描绘了战争、统帅、城邦的治理,但是实际上荷马没有领导哪一场战争也没有参与哪一座城邦的治理;如果荷马的史诗能给人以好的教育,帮助人们获取美德,那么荷马的处境会是受人拥护而不是颠沛流离。柏拉图对诗是模仿的观点可能受当时社会文化心理机制的影响。一方面,古希腊时期的艺术过多地力图取得致幻的效果,过少致力于忠实地反映真实。另一方面,希腊人对任何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相信,并且自动忽视艺术再现的诗意的一面而按照实在性和功利性来进行判断。道德上和实用上的判断也通过影响哲学家的观念影响了哲学本身,柏拉图同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问,它是为代表保守的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国家学说服务和论证的理论基础。

即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力图驱逐诗人,但是他的对话体所使用的大量的隐喻,在第十卷用一个故事作结,我们还会认为在柏拉图那里,诗与哲学之争是属于哲学的绝对胜利吗?毕竟纷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融合。而诗与哲学的融合在文学理论这一学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文学”属于“诗”的领域,“理论”又包含着哲学式的对抽象概念的概括。诗与哲学的争论让二者更加清楚各自的界限所在,但是二者在融合的困惑也会成为文学理论发展上的困惑。如果理解这一困惑,回到诗与哲学这一基本立足点审视可能会是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30页.

[2]凯·埃·吉尔伯特,赫·库恩.美学史(上卷)[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9—10.

[3]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

[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09.

猜你喜欢
真理柏拉图哲学
菱的哲学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