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一年级教学中的“大跃进”现象

2017-03-23 16:25纪洪才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跃进高三数学

纪洪才

近来在博客上看了一位从高三循环到高一的数学老师写的一篇教学心得,读后思索良久。这位老师说自己近三年一直担任着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小有点成绩,便颇为自得。谁知今年下到高一却挫折连连,月考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到最后连刚毕业的教师教学成绩都超过了自己。面子丢大了不说,还要被领导找去谈话。自己为失败找的理由是教得太粗,可是粗在哪呢?内心里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联系笔者近期教研室的老师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调研的情况分析,像上面这位老师讲述的老高三教不过小青年的现象绝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成片出现,岂不怪哉!老革命出现新问题。笔者深入课堂调研,发现恰恰是老高三的老经验使他们的成绩落后了。这些老师长期在高三教学,思维习惯都高三化了。到了高一,在不自觉中就犯了教学上的“大跃进”错误。课堂教学迷恋高三,迷恋高考,直指高三,直指高考,而忽视了高一课程的基础性,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表现——抬高教学起点,跳跃进入高三状态

高三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黑色的名词,但对教师却是一个自豪的身份,教师都以教过高三为荣。回到高一,这种自豪感和教学思维都延续了。在课堂上,教师时时想到的是某个知识点在高考中是怎么考查的,或者直接引用高考试题,下嫁高一课堂。众所周知,高三的课堂基本是以一轮和二轮复习组成的,教师讲解的都是综合性强的试题,学生有了高一、高二两年的基础才能游刃有余。而这种综合性的解题思维对高一学生而言肯定是望尘莫及的。教师高高在上,讲得眉飞色舞、意犹未尽。而学生呢?坐在下面一知半解,还不敢说不懂。这样的教学,成绩能好才怪。

高三下来的班主任则全然不顾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动不动就拿高三学生举例子,说人家高三学生是如何如何刻苦。甚至有的班主任及年级管理者,从学生一进校门就提出“高一管理高三化”的口号。在校时间和高三学生一样全天三班倒,一月一天假,把喜滋滋向往高中生活的高一新生的心理防线全部摧毁:唉!高一就是地狱,这三年还怎么过,还有什么兴趣,混吧!

二、危害——基础不牢,信心丧失

教学大跃进,好看在表面,但内在是不实的。面上讲懂了,但点上没讲透。教师创设的问题不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必然基础不牢,效果不佳,考试不好,进而苦恼、悲伤、茫然,心理压力增大,信心逐渐化为乌有。本来大家都是以相差不多的分数进入高中的,但是因为适应新环境、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能力不同,同学之间的分化变得异常迅速。这里有一部分本来潜质不错的学生仅仅因为开头一两个月的不适应就永远掉队了。他们掉队掉得很可惜,他们并不笨。如果老师稳扎稳打的话,他们能适应。

1.身心特点的衔接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认为初中学习任务已完成,目标已达到,整个身心完全放松。在两个多月的暑假中,基本不再学习,进入高中后,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思想继续松懈。此时如果在管理上一下子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就很有可能将他们压趴下再也站不起来。学习是细水长流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笔者以为,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应该在初中管理的模式上逐步递进,不断加压,让学生有个适应的

过程。

2.课程的衔接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初高中的数理化难度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初中知识很浅,课堂上讲的就是考的内容,而高中则不然,考的试题大多是由课堂上的例题引申出去的。所以教师应该多回顾初中知识,把高一新的知识点一个一个讲透,并逐步构建高中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新课程。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但是,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在思维的灵活性、可延伸性、创造性方面提高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张着嘴巴等待教师讲解,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

课本。

从初中升入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次跨越。在這一时期,教师应当充当学生拐杖的角色,带领学生小步前进,逐步适应,万万不能在课堂教学上大跃进、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中数学高才生与普通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差异比较、析因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

[2]李吉宝.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与数学学习过程[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3]于新华.数学理解的层次性及其教学意义[J].数学教育学报,2005(2).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大跃进高三数学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错在哪里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