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国际化创业大学
——访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

2017-03-23 05:11张力玮
大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温州人温州办学

记者 张力玮 郭 伟

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位于浙江省南部美丽的沿海城市温州。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和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温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革?她的定位、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她的地区化合作之路等又形成了何种特色?为探求这背后的发展故事,本期“高端访谈”特邀教育部《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张力玮、郭伟对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进行了专访。

温州大学校长 李校堃

●温州贫瘠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温州人外向的性格,温州人通过奋斗打拼分布世界各地。温州大学不仅要提供本地温州人优质的教育,也要提供给那些温州华侨,因此温州大学不仅要成为中国温州人的大学,而且也要成为全世界温州人的大学。

《大学》:尊敬的李校长,您好!您曾经说过温州大学不仅应该成为中国温州人的大学,而且应该成为全世界温州人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温州大学还应该做哪些工作?

李校堃校长(以下简称李校长):中国有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叫温州模式,实际上温州模式的最早开创者就是温州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温州这样一片“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上养活这么多温州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温州人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弹棉花、剪发、刺绣等来获取自身的发展。而且,很多温州人也冒着风险出海去闯荡。开始的时候,他们不会讲英语,也没有什么技能。现在,这批温州人已经分布到全世界,逐渐地也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华侨。有一部分温州华侨后来认识到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想尽一切办法去接受最好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华侨回到中国来参与到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创办,也需要接受更高的教育。这就是温州人早期发展的路径,在其中可以看出强烈的国际化意识。比如,在国外打拼的商会会长回到了家乡,他们强烈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与当地合起来去拓展一带一路的新兴市场,在拓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让我们给他培养人才,就是从国外当地高中招收比较好的学生送到我们这温州来,在这里又学会了中国话、温州话,了解了温州的文化,学会了基本的技能,拿了我们温州大学的学历、毕业证,然后再到温州人开办的企业去工作。这样就解决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且,也推动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人带来了中国文化,传到了他们的国家,实际上提高了他们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

未来,我们还要在发达地区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建立分校。我们马上就要在佛罗伦萨建立温州大学佛罗伦萨分校。建立分校是我们的市场行为,在佛罗伦萨有一万多名温州人,他们经过30多年的打拼,已经有一定的财力,但是他们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因此,当我们提出要在佛罗伦萨办分校的时候,很多当地人都积极响应,他们要投资参与。而且,意大利也有一种对中国文化了解的需求,有这样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温州的企业家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国外想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分校的创建,从而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和产品的平台。

●国际化对于温州大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支撑点就是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温州大学要有国家的、民族的担当。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觉得国家如果说的这个战略容易做的我就去干、不容易做的我就不干。温州大学要肩负起这个责任,也要闯出一条改革之路。

《大学》:您刚才提到了温州大学的部分国际化发展战略,我们知道,温州大学在国际化领域有着很多举措,而且在创业教育方面也独具特色,请您就这两方面重点谈谈。

李校长:国际化对于我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支撑点就是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比如,我们马上要组织一个课题来探讨怎样将创业教育、“一带一路”捆绑起来去发展推进我们的国际化战略。而我们这个理论体系他们之间的变量是怎么样的,关系怎么样的?我们这个理论体系他的支撑点在哪?我认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投入两个亿去开展国际化战略。当然,我所说的两个亿是直接投资,间接的为10—20个亿。间接方式就是把企业也发展进来。这样整个国际化的战略就是由我们理论支撑实践,最后在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面贡献我校的绵薄之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创新创业的战略和形成中国的教育改革的经验。谈到改革,我认为温州大学就是中国教育改革最好的一个模式。在中国的所有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上,温州大学几乎全都有。30年前的原温州大学是集社会力量建设的一所学校,有政府出资、百姓集资、华侨捐资,有点“混合所有制”的味道。近年来,我们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又有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温州肯恩大学跟国内的其它一些合作办学院校是有不同的。目前肯恩大学尽管名气还不那么大,但是和我们温州大学是匹配的、深度合作的,是真正的合作、融合。我们经常说,肯恩就是我们教育改革创新的出海口,也是我们温州大学的一个机遇。另一方面,我们对肯恩大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的教育市场很大,教育需求旺盛,同时,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对于美国肯恩大学也是一个机会。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就是抓住了当时美国的一些发展机会。现在美国这种机会少了,而中国有。如果肯恩大学抓住了,完全可能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推动从教学到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双赢。我们还有其他几种办学模式,如瓯江学院是我校创办的独立学院。还有就是民办本科高校——温州商学院,就是刚刚由我校全民资举办的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的。还有我们本部的公办模式。我们几乎什么模式都有。我们现在正在总结,希望在温州大学这样一种体系里面,可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一番大文章、做出一盘大菜,而且能够为中国未来的10—20年的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实际上在毫不犹豫的前行,因为我看到了市场的需求,看到企业的需求,也看到了国家战略的需求,更看到中国教育必须走市场的道路、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其说是我们学校的行为,不如说是学校大胆地承担起国家真正的“一带一路”的战略的探索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大学,我们要有国家的、民族的担当。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觉得国家如果说的这个战略容易做的我就去干、不容易做的我就不干。我们温州大学要肩负起这个责任,要闯出一条改革之路。在国际化的战略中,我们希望承载国家向外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温州大学也有一些可挖掘的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做出一个全球化的、大胆的尝试,要先吃螃蟹。

●航空产业今后市场潜力巨大,温州大学要紧抓这个市场机遇开发新专业,先人一步。并与世界上此类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如密歇根大学进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只要坚守市场机制,它会发展得很快。

《大学》:温大将与西密歇根大学合作开设航空本科专业,培养全日制高层次航空管理本科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尚属全国首创。为何选择航空专业作为合作点?合作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李校长:我认为中国低空一旦放开管制之后将是一块市场潜力巨大的蛋糕。很多的学校已经看到了,不过行动起来不如我们快。我们实际上几年前就开始行动了,温州市针对这个专业出了一个文件,将航空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的政策支持。美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飞机,像这种事情我想以后中国也会很多的,甚至每个县都有机场,每家也有小型飞机。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非常非常巨大。我们在航空这个专业上要找美国愿意跟我校合作的大学,首先他的教学器械必须很完备,而且还愿意跟中国共享,因此找到了西密歇根大学。我和这个大学的校长谈的非常好,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共享很多东西。他们在美国航空专业领域排名第三,引进他的优质资源有利于我校刚刚开通的这个新专业大幅度地进行创新。因此,我认为像航空这种未来的朝阳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只要坚守市场机制,它会发展得很快。

而且,温州人愿意做这个事情,也有财力做这个事情。低空一旦放开以后,温州有可能会迎来航空产业的大发展,尤其体现在这种短程的小飞机上面。因而我们要加强国际化思路办学来加快这一领域的发展。另外,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的谋划和美国大学的一些大学的核能专业进行合作,为的也是抢抓市场的机遇。

《大学》:除了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交流,温州大学与本地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这些本土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发展来看,这种合作意味着什么?

李校长:温州大学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办学过程中已经铺垫了很多。比如,我们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合作,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觉得,作为大学本应该往上面走可是却往下走,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我认为温州本身的教育体量不大,大家应该合作办学共同发展去探索一种教育规律。另外,这些学校非常的接地气,这种接地气并不是说“土的掉渣”的那种,很多事情他们那种学校能办,而我们办不到。因此,合作办学以后会产生“一加一等于三”的办学效果。我们也有高级人才的资源,在这方面尤其可以跟他们合作。比如,还是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这两所高职院校,他们优秀人才就不易留下。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那些人才觉得他们平台低。那好,就放到我们平台,我们就成立一个农学院。这个农学院可以是两家共享、类似于“联邦制”的那种合作。我们引进的人才实际上他们也可以享用,他们申报不了的项目通过我们农学院可以去承担国家课题。而且,我刚才也说过,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山是什么?山里也存在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土壤资源,这种生态资源市场极其辽阔。以后,我们可能还要和以色列和美国(比如康奈尔大学的农学专业)在这方面深度合作。我从来不把自己看成一个厅级干部,我个人认为校长就是一个经理,你就是一个村长,你都是要去谋求各种资源发展,而且还要去跟大家合作才能够共同发展。

当今时代,中国的每个学校都有他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才能办的最出色,地方院校在中国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有这样的发展机遇,而且这也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我觉得我们要放下身段来,帮助这些职业院校补齐人才的短板,他们反过来也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接地气。他们天天跟农民打交道,跟合作人打交道,我们学校并没有这个经验,他们这些学校让我们知道了第一手的信息。而且,像我们温州大学这种学校,不是985、211院校,把自己的位置抬得太高以后,最后的办学效果就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飘在空中。我认为,高校办学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高校如果定位不好也会飘起来,他会觉得,哇!每天任务都是神秘的,然后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发展重点了,学生也找不到重点了,以后的就业也找不着重点了。在这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尝试也能够在全国做些一些表率。

●在科学领域,实际上到了一定程度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我身兼两种角色,一个大学管理替补,一个是实验室的替补。你的心胸越宽广,给每个人都创造良好的机遇,做正能量的事情越来越多,和你合作的替补人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正能量的积聚会使得学校的风气越来越好。温州大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这也是一个中国梦的故事。

《大学》:您是在专业领域有丰硕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又是引领温大发展的“掌门人”,您是如何平衡学者和学校管理者这两个角色的?

李校长:今年是我来温州的第10个年头,对温州我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前些年每逢参加大项目答辩,对方都会问,你真的来自温州?我只好把写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的PPT亮出来,表明我是新温州人。但到了现在,我已不用再解释了,因为我真正融入了东海之滨、瓯江之岸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另外,在科学领域,实际上到了一定程度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我是搞自然科学的,大学这个“实验场”也是管理科学嘛!所以我跟我校的副校长、处长一直再说,咱们都是“替补队员”,你也别叫我什么校长,我们都是“替补”。我身兼两种角色,一个大学管理替补,一个是实验室的替补。实际上很多东西只有道理还不行,非得要人扎扎实实地干出来。你的心胸越宽广,给每个人都创造良好的机遇,做正能量的事情越来越多,和你合作的替补人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正能量的积聚会使得学校的风气越来越好。

从我刚来温州到现在,温州大学发展不断壮大、人才越来越多,跟着我们这个团队的人没有一个走的。有的暂时出国深造还是要回来的,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管理科学和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都是相通的。我是白天在温州大学处理学校事务,晚上就到温州医科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我们两家合建的实验中心),我过得也很踏实,有时候也会思考一些白天工作上的事情。同时呢,我也会跟实验室里的医生聊聊天,看看外面发展的一些进展。李克强总理非常提倡工匠精神,我认为我这25年时间也干了工匠的事情。工匠精神的真谛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温州大学也是把国际化这件事做好,围绕着“一带一路”和我们温州人独特的创新创业,我对温州大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用“能顶天,更能立地”来概括。首先,温大拥有良好的工科基础。我们将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机遇、在温州传统工业升级发展的阶段,建立国内一流的产学研联动的特色平台与运行机制。其次,温大拥有较好的理科基础。我们将在世界最热点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等学科发展中寻求新的交叉亮点,全力打造世界水平的高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点,都将成为一个大学的国际名片。此外,温大还拥有良好的人文科学。我们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结合温州发展特色需求,探索出新的经济规律和人文发展规律。从历史的角度和未来的视野,将温州的经济研究、温州人的发展研究升华到国际的舞台上。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是民营资本的聚集地,温州人具有敢为人先的探索创新精神,这片土地培育了几百万遍布全球的商业精英。某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中国有三个中心,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温州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中心。按照我的逻辑,温州未来应具有一所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齐名的综合性大学,我想那就是温州大学。我认为温大的这种奋斗历程同样是一个中国梦的故事。

《大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整理:张力玮、郭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编辑

猜你喜欢
温州人温州办学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