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黄大年最看重的身份

2017-03-23 14:19孙春艳
教育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黄大年长春办公室

文 | 孙春艳

教师,黄大年最看重的身份

文 | 孙春艳

“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报国。”这句黄大年生前对学生的叮嘱,引起了全国广大教师学子们的广泛共鸣。

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而这种看重来源于一种师德的传承。

1978年2月下旬,从广西贵县七里桥村庄出发,经过4天3夜的长途跋涉,黄大年抵达了长春火车站。长春地质学院的老师前来接站,一位个头不高的老师一边关切地问他是不是脚肿了,一边帮他扛起行李直接放到接站车上,送到学生宿舍。这位老师就是黄大年的辅导员王平老师,是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原主任。30多年以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这么多年来,黄大年一直都与当时的老师同学保持着紧密联系。据时任长春地质学院副书记、后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孟宪来回忆,黄大年在英国期间,几次和他联系,邀请他带队去英国,“他是希望我国在相关领域不要落在别国的后面”,孟宪来说。

“生长在南方的我,上学携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被子单薄,没有棉裤。物探系的老师就亲手为我缝制棉裤;广西教学基础薄弱,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帮我补课……”师生的情谊,让黄大年忘却了生活上的艰苦,很快融入了新的大家庭中,在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分秒必争地汲取知识。成绩后来居上,名列全年级前茅。

如期回国后,黄大年把到英国留学的情况向学校做了汇报。当校领导听说英国的导师曾经强力挽留他后,召开专门会议,决定让黄大年继续留英工作。

为了攀上科学山峰的顶端,黄大年又一次出国了,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外18年,黄大年一面刻苦地攀向科学的高峰,一面关注祖国地球物理领域的进展;他与母校保持着通畅联系,假期经常回来交流讲学,是吉林大学的“流动编”教授,还为地探学院与国外名校的沟通牵线搭桥。

几乎每一个走进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办公室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办公桌仅在里侧并排放置着两把椅子,外侧则没有。这间办公室见证了黄大年为祖国科技带来的忘我拼搏:为了尽快突破装备技术瓶颈,黄大年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经常工作到后半夜。

2009年黄大年归国至今,他带的40多位学生都是和老师并肩而坐,写材料,改论文,接受指导。40多位经过黄大年悉心指导的博士、硕士,如今都已是各个科研单位的主力。

负责护理他的医院护士长谷玥这样回忆:黄大年一住进医院,立即让学生把笔记本电脑拿来安到屋里的小桌子上,然后安排他的学生每小时换两个人,到病房里和他讨论问题、安排工作,直至他做手术的那一天才停止。

黄大年是2016年12月8日才被大家“逼”着住进医院的,此时的负荷早已经超过了他身体所能承受工作强度的极限。

如今“大年团队”的成员还像往常一样,每天把老师的办公室打扫得窗明几净,而两把椅子,也依然那样并排放着。

作为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成员之一,乔中坤在黄大年的家乡广西南宁,收到了一束鲜花,他把这束后来都有些蔫巴的鲜花千里迢迢地带回了长春,说要放在黄老师的办公室,让他嗅一下家乡的味道……

(作者系吉林日报社记者、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成员)

责任编辑:孟令豹

猜你喜欢
黄大年长春办公室
用生命谱写报国人生
科学家公益宣传
——黄大年
初夏
办公室减肥日常
办公室迷惑日常
办公室搞笑日常
电影《黄大年》海报
印语长春
黄大年——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