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式理论下的不可通约性

2017-03-23 23:24张鷟曹毅哲
关键词:库恩观察者范式

张鷟,曹毅哲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论范式理论下的不可通约性

张鷟,曹毅哲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范式”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不同的科学共同体持有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可通约性”问题的问世引起了学界极大的争议,甚至把库恩看作一个相对主义者。笔者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把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解读为这样几个层次:旧事实与旧理论;新事实与旧理论;旧事实与新理论;新事实与新理论。通过这些方面的考察来谈论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证库恩并非一个相对主义者。

范式;观察;理论;不可通约性;相对主义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范式”(paradigm)理论,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他不仅注意到科学发展本身的内在因素,同时也考虑到科学以外的因素,从内外史方面进行研究。“范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范式包括符号概括、特定的模型、价值、范例;狭义上的范式仅指范例。[1]152-160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不同的“范式”,在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团体痴迷于解谜活动。正是因为不同团体持有不同的范式,库恩由此提出了他的不可通约性概念。不可通约性含义丰富,自提出以来就存在着种种褒贬不一的说法,笔者试图揭示库恩并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相对主义者。由于对他提出的不可通约性存在误解,因此,只有破除迷误,才能更好地说明库恩并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

一、观察

库恩研究的“范式”理论主要揭示科学的发展变化来自于“范式”的变化。科学共同体在某一范式引导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即观察自然界的活动。“观察”在库恩那里有“看”和“知觉”的区分,前者是按照视觉神经的正常反应而呈现的关于视觉对象的图景,后者不仅仅在于看,更投入了一种注意。知觉者在看到一个对象时,他会自动与过往记忆进行对比,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找到相应的语词与其对应,其实遇到完全陌生的情境,知觉者也会自动地往所熟知的背景记忆中靠拢,寻找相似性。一般来说,“观察”必然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要素:观察者、观察中介和观察对象。任何观察理论自然都要涉及到对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库恩也不例外。在这三个成分中,他对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范式”的讨论是重点。当然,对另外两个要素的考虑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说库恩本人对范式的讨论更为引人关注。

第一,观察者。在《结构》一书中,观察者在库恩那里更多的是指科学工作者,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库恩本人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所关注的自然是该领域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他最能把握和最熟悉的方面。在书中,“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他反复提到的,一个科学共同体是在同一个范式的指引下工作的。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这样说,“直观地看,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见习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2]289共同体成员会在一个范式的指引下展开工作,与这个群体保持一致,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经历类似,所以观察事实和事物的角度有差异。科学共同体有大小之分,“科学中有非常庞大的共同体,例如遗传学共同体,凝聚态(固态)物理学共同体。但在这些共同体之中,又可以细分出越来越小的共同体”。[1]15这是伊安·哈金(Ian Hacking)在导读中所说的,科学共同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科学团体都有各自的范式,同时可以想到每一个科学工作者可能同时处在大大小小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中,在每一种所属的团体有平行的相似层次或对立团体。不同团体间可能也存在交叉部分,这一点值得进一步追索。笔者在此所要强调的是,观察者在库恩那里指的是拥有一定范式的团体中的一员,即共同体中的一份子,拥有该共同体所信奉的范式。

第二,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对象在库恩的语境中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他是承认它的实在性的。科学工作者是不会对此有疑义的,如果对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都有怀疑,那么从现象中寻求自然规律的科学活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是形而上学家考虑的问题,库恩对此不感兴趣。他多次提到格式塔实验的“鸭兔图”,他认为图还是那个图,只是观察者的立场、角度变了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的。库恩说,“虽然这世界并没有因为范式的改变而改变,范式转换后科学家却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工作。”[1]102他所要强调的是自然界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视角发生了改变,由此进一步看出他是一个坚定的实在论者,更有学者论证库恩是一个内在实在论者,即承认世界独立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并且有确定性。[3]18

第三,观察中介。科学工作者在观察外部对象时,对科学仪器或工具的使用是必然的,这些器材自然是作为观察的中介,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库恩所要强调的是在“范式”这一中介下进行的观察。相对于仪器这一类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外在中介,“范式”是存在于主体的内在中介。库恩的“范式”一词在书中有二十几种意思,所以读者被这大量的意义弄得晕头转向。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着重解释了“范式”一词,“在本书里,‘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2]288也就是说,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一个团体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共有范式的存在,范式是共同体成员所拥有的一些东西。库恩所要强调的观察是持有这种范式去观察的,可能库恩在意的是科学共同体,一般来说包括更多的一般性团体,他们都持有该团体的共同信条,也就相当于此处的范式。

二、观察——理论关系模式

“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部分哲学家可能没有十分具体地提出这一理论,但确实涉及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伯格森在《物质与记忆》(Matter and Memory)一书中区分了有意识的知觉和纯粹知觉,当然,后者是他提出的假设也是他要推翻的观点,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粹知觉,没有记忆参与的知觉是难以想象的。[4]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不管我们是想以革命的方式反对传统还是保留传统,传统仍被视为自由的自我规定的抽象对立面,因为它的有效性不需要任何合理的根据,而是理所当然地制约我们的。”[5]不管是伯格森的“记忆”,还是伽达默尔的“传统”,他们都只是笼统地说出了观察者不是纯粹的观察,即仅仅是刺激——反应。库恩在《结构》中以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范式”理论为核心展开了他的“观察渗透理论”。

探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说事实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因为事实就是从观察中得到的,不管人们是否真实把握了观察对象,人们总是在所观察到的事实中抽绎出理论并再在理论指引下从事观察的。对于两者的关系,有下列四种情况:旧事实与旧理论;新事实与旧理论;旧事实与新理论;新事实与新理论。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旧理论”“旧事实”指的是在既有范式下的理论和事实;“新理论”“新事实”是指既有范式以外的理论和事实。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下,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就在这些情况中。

(一)旧事实与旧理论

这说的就是常规科学时期,库恩把这一时期的科学活动比作解谜,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在范式指引下解谜,这一阶段也是科学获得长足进步的阶段。观察与理论是相互促进的,解谜活动的不断累积使观察者对理论越来越认可;另一方面,更加确信地在理论之下解谜。常规科学时期是由前范式阶段过渡来的,在前范式阶段各种理论此起彼伏,慢慢的会有一些能为大数人认可的理论脱颖而出,成为一些团体所公认的范式,由此也就到达常规科学时期。在此时期,人们的观察是在自己所属团体的公认视角下进行的,此时的一切观察对象(即事实)是归于范式视域之下的。

(二)新事实与旧理论

在反常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反例和反常,也就是在已有范式之下解谜受挫,这种情况下,新事实的出现也会引发部分人对既有理论的怀疑。在既有范式下的观察活动如果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时,也就会把新事实作为反常和反例来对待,而不是作为科学事实来看待。库恩说:“感觉到反常——即感觉到一种他的范式没有为研究者准备的现象——对导致新发现起到关键的作用。但还是在这两种情况中,觉察到某种东西出了毛病仅仅是发现的前奏。”[1]49也就是说,在新的事实面前,观察者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的旧理论(即范式)来解释这一新事实。当观察者找不到可以解释该事实的理论时,一般来说,他要么认为新事实其实不新,只是观察的失误所引致的;另一反面他可能会反思旧理论太旧了,可能已经过时了。当然,对于自己的范式进行怀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会随着新事实(即反例)的不断增多而逐渐加强他对自己范式的怀疑,直到彻底放弃而接受另一个解释力很强的范式,因而脱离所属的共同体,加入新的科学共同体。

(三)旧事实与新理论

库恩说“新理论好像是对危机的一个直接回答”,[1]63也就是说,新理论的不断出现则意味着危机时刻的到来。这与在既有理论指导下的那个事实是怎样的关系呢?二者关系不大,新旧理论与事实是一一对应的,旧事实是在既有范式下所观察到的事实,新理论是新的观察与概念、新的事实与概念同化过程的产物。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把旧事实看作是以前发生的事情,新理论看作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样的一种解读之下自然可以说以新理论解释旧事实,因为没有人会反对用新的视角去观察旧有的事情。笔者也不会反对这一看法,否则就会陷入独断的境地,不允许有另外的见解。在上文已经有所强调,所谓的新旧事实是相对于现有范式的可否解释来说的,如果现有范式可以解释某一事实,则该事实为旧事实,反之则为新事实。笔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旧事实与新理论关系不大,还存在的一点关系可能就是与现有范式的关系而存在的勾连。

(四)新事实与新理论

新事实的出现会引发人们对范式的怀疑,因此会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已经观察到的新事实,观察与概念同化、事实与理论同化的过程就逐步开始了,二者相互作用。当新事实与新理论大量涌现时就容易引发革命,进行一种格式塔式的视角转化,新的范式继而取代旧有的范式,常规科学活动又继续前行。在旧理论下,新事实是作为反常和危机而出现的,因为旧理论对新事实没有解释力或者说解释力不够。但在新理论下,这些原来被视为反常的事实变成了合理的、可以解释的事实。新旧理论的转换经过了一个革命的转换,是经历了危机和解除危机的过程。在《结构》中,库恩提到:“如果形势需要新理论,以解决旧理论与自然间不相应而出现的反常,那么一个成功的新理论必然做出某些与旧理论不同的预言……在同化反常的过程中,新理论势必取代旧理论。”[1]83在这里,新理论有一种必然取代旧理论的势头,越是当新事实作为反常逼迫旧理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新的理论应运而生。

三、不可通约性与相对主义

观察——理论关系模式的提出旨在强调,库恩的“范式”向人们表明了任何观察都是在这一团体的共有范式下进行的,不存在没有概念框架的观察。有学者提出,“我们的感官并不提供评价一个理论所需要的证据,因为感觉资料在它被概念化以前没有认知意义”。[3]13关于任何观察都是渗透着理论的,这一点毋庸质疑。对于同一个事实(知觉对象),不同的知觉者对于同一对象可能知觉到不同的状态,而同一个观察者对此却无法做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状态。当然,我们会说,对于同一个对象,我们自身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例如,一道立体几何题,数学功底不错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作出结论。但是,他不可能从一种完全殊异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题例,比如他几乎不会从一个绘画者的角度去观察立体图形的对称线条、完美构造。这正是因为他们所属的团体不同,而同一个观察者不会在同一个时刻带着两个团体的视角去观察。库恩本人的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看一幅等高线地图时,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而制图师却看到了一张地形图。在看一张云室照片时,学生看到的是混乱而间断的线条,物理学家却看到了所熟悉的亚核事件的记录。”[1]94不可否认的是,懵懂无知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是有可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制图师或物理学家的,但是视角的不同的确造成了他们很大的分歧。不同团体的成员的视角是否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消解又或者是可以完全沟通,这些问题正是库恩的不可通约性问题,不可通约性观点是科学中最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究竟何为不可通约性,对于一些学者就此认为库恩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是否合理,值得作进一步探究。

不可通约性这个概念是库恩在《结构》和费耶阿本德在《解释、还原和经验主义》中同时引入的。“所谓标准的不可通约性是指在不同理论中或科学革命后,衡量是否成为问题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标准不同,即问题域不同,问题解决的认可度不同”,[6]不同范式下的人们问题域和解题活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复杂,更难以站在其他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的直逼下,你第一时间的解谜策略所属的范式就是你所处的世界。范式的变化引起了世界观的变化,人们在新旧范式下的解谜活动彼此差异巨大,使得同样一个人可能觉得所居住的不是同一个世界了。视觉转换的例子正是库恩所常用的,在革命前观察到的是兔子,在革命后所注意到的就是鸭子了。“接受一个新范式的科学家会以与以前不一样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1]97不可通约性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持有不同范式的团体之间是否存在交流的可能性,库恩的观点是彼此之间是无法交流、无法比较的。有学者提到,“不可通约性的两个理论之间的变换是格式塔转换,其间随着范式的变迁,工作于其中的科学家的知觉与视觉等都发生了改变。他们仿佛生活于不同的世界,或者说,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3]11处在不同世界中的人他们是不可能进行交流的,即使发生了交流,也存在是否相互理解的问题。不同的团体要想彼此发生交流至少在库恩看来是不现实的。他的鸭兔图实验也正想说明这一点,当你看到鸭时你是看不到兔的,你看不到鸭时就是看到兔了,不存在既看到鸭又看到兔,而且彼此没有居中的可能性。库恩认为可以把他的不可通约性和不可翻译性一起来理解,“持有不可通约观点的人应被看作不同语言共同体的成员,他们之间的交流问题应分析为翻译问题。”[1]147对于不可翻译性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对库恩不可通约性观点的理解,翻译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谁也不知道有哪一种翻译是天衣无缝的,即使我们能够区分出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翻译中也必然存在损失。

四、结语

有人认为库恩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同时认为他也拒斥有绝对的真理。首先,库恩认为不同理论的拥护者之间是存在交流上的困难,但是这不意味着完全无法交流。有学者指出了这一点,“科学家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神经机制、刺激条件、日常世界、日常语言,这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交流障碍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能找出分歧之所在。他们可以承认对方是不同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然后成为翻译者。”[7]也就是说,不同团体成员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只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而已。其次,有学者认为他抛弃了真理,他的相对主义也体现在这个地方。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说:“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们也没有越来越接近于真理。”[2]279这句话反映出了库恩是反对有绝对真理的存在的,但是是否就说明了他抛弃了真理呢?未必如此,库恩是一个内在的实在论者,他主张理论要符合自然界,这样一来,自然就表明他没有抛弃真理,只是他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真理而已。因为一个理论与自然作比较是可以有真假的,否则就没有基本的认识与生活了。库恩强调不可通约性并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十足的相对主义者,将他冠以“新相对主义的先知”头衔也是他本人所无法接受的。在导读中伊安·哈金为他阐释,库恩提出了整个科学共同体的五项标准,所以他认为库恩不失为一位“理性主义者”。库恩认为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逼近真理,并不存在什么终极真理,有的只是不同眼界(范式)下的“相对真理”。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金吾伦.试谈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02).

[4]伯格森.物质与记忆[M].肖聿,译.华夏出版社,1999:22.

[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386.

[6]万丹.库恩的“不可通约性”与世界观——谈库恩哲学的前后分期问题[J].哲学动态,2009(11):57.

[7]周超,朱志方.不可通约性与科学合理性——库恩科学合理性理论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490.

G301

A

张鷟(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曹毅哲(197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库恩观察者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冷静而又理性的观察者——德国华人作家刘瑛访谈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布莱克·库恩
库恩集团收购蒙大拿公司
观察者模式在Java 事件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委托与事件在观察者模式中的应用*
火车匀速进站时鸣笛音调不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