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3-24 11:32马云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发展现状问题

马云超

摘 要:亚麻籽油富含且α-亚麻酸,是一种高级食用油。甘肃省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种植面积萎缩、亚麻籽油精深加工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将亚麻籽油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亚麻籽油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亚麻籽油相关产品的研发及创新等对策,以促进该地亚麻籽油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23-03

一、亚麻籽油的重要性

亚麻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分为油用型、纤维用型和油兼纤维用型三类,其中油用亚麻也被称为胡麻。油用亚麻是我国传统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国八大油料作物之一,主要产自我国的西北地区,亚麻籽油就是油用亚麻籽压榨出的食用油。亚麻籽油富含α-亚麻酸,含量可达50%左右,是植物油中亚麻酸含量最高的[1]。α-亚麻酸的作用在于其可在人体内直接转化成DHA和EPA,可以起到促进体内胆固醇和类脂质的代谢,修复更新脑神经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链,起到健脑、促智、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和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就普通人群而言,食用亞麻籽油,可以达到抑制高血脂,从而预防脑萎缩的作用,对于孕妇而言,在孕早期食用亚麻籽油,可以起到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帮助胎儿生长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亚麻籽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亚麻籽油的经济价值也受到了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家的重视,2015年在山西举办了全国首届亚麻籽油产业联盟大会,由此我国成立了亚麻籽油产业联盟;2016年8月全国第二节亚麻籽油联盟大会暨产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召开;2016年10月亚麻籽油国标制修订研讨会在昌吉召开;这都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甘肃会宁县作为油用亚麻的传统产区应当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亚麻籽油产业成为本地经济发展引擎。

二、甘肃会宁县自然地理概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处北纬35°24′~36°26′、东经104°29′~105°31′之间,总面积为6 439平方公里。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1 500~2 400米之间。国道312线、309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会宁县年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80~450毫米之间,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油用亚麻是喜凉作物,气温在1℃~3℃就可以发芽,气温高于5℃时,就可出苗,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寒及适应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此外,油亚麻喜光,是长日照作物,全生育期内需要日照780~920小时,成熟期对光照的要求更为强烈。而会宁县全年平均气温在6℃~7℃之间,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 600小时,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光照充足,十分适宜油用亚麻的生长。

三、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现状

会宁县种植油用亚麻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会宁县农村地区农民普遍种植油用亚麻籽油,会宁县家家户户都食用亚麻籽油。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产业规模,2008年成为国家胡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地区,2013年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了甘肃会宁县“中国亚麻籽之乡”称号。截至2016年,已建成规模较大的亚麻籽加工企业10家,各类油料作坊100多家,年加工生产优质亚麻籽油1.5万吨以上。

第一,产销一体化运行体系初步形成。会宁县采取“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发挥国家胡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县优势,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建立了柴家门镇康河村、二十里铺村苦水灌区胡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柴家门镇高扬程灌区胡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点等,试验出一膜多年用胡麻穴播栽培、胡麻旱地留膜免耕穴播栽培等技术。经过多年发展,该县初步形成收购、加工、储存、销售、餐饮“五位一体”的新格局,亚麻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会宁县建伟食用油公司和会宁县创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是甘肃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伟食用油公司在第六届IEOE中国国际食用油产业博览会获得特种油类金奖。目前,公司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胡麻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第二,杂优育种利用,提高产量。2010年甘肃省诞生了首例胡麻杂交育种技术,杂交新品种陇亚杂1号和陇亚杂2号两个品种亚麻籽含油率均在40%以上,其抗病、抗倒伏、综合性状等表现优越,为实现胡麻品种的杂优化及大幅度提高胡麻产量和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研发大型胡麻穴播机,改进种植方式。由于存在二茬地膜上玉米茬根大、土地不平整、土壤板结坚硬三大问题,传统人力单行穴播机播种生长出的胡麻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白银市农科所、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会宁县农技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制的大型胡麻穴播机,大型胡麻穴播机具有压根茬、平整土地、点播均匀等特点,播种深浅一致,穴穴接墒,下籽均匀,起到很好的播种效果。但目前这种穴播机还在试验阶段,还未批量生产。

四、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会宁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亚麻种植环境,也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人们对亚麻籽油健康功效的认知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的发展。

第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种植面积萎缩。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对特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会宁县大力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玉米、马铃薯加工业,而对传统的特色产业亚麻籽油产业却没有足够重视。虽然会宁已于2013年获得“中国亚麻籽之乡”的美誉,但会宁县对自身的定位是“中国肉羊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并将草畜产业作为富民产业,为农户提供培训等,而对亚麻的种植及培训则基本没有涉及,也并没有种植亚麻的惠农政策。2015年会宁县招商网的政府推介项目共57项,其中旅游设施类项目11项,风能太阳能类4项,农产品类主要为玉米及马铃薯加工,共计5项,而亚麻籽油类项目只有“热榨精炼高亚麻酸胡麻油及食用植物油产业化建设项目”1项。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亚麻的价格自2014年至今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4元左右,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农户对种植亚麻的积极性不高,亚麻种植面积受到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种植的挤占,面积趋于萎缩。虽然会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有耕地约460万亩,但在2001年亚麻种植面积最大时也仅有20万亩,中间由于亚麻籽收购价格的波动,种植面积也经历了扩大和再次下降,2011—2016年种植面积趋于平稳,约为10万亩,亚麻的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同样是油用亚麻特色种植区的乌兰察布市,亚麻籽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每年1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对比之下,会宁县的亚麻种植面积不具规模优势。

第二,亚麻籽油缺乏标准,质量良莠不齐。会宁县亚麻籽油从选种种植到加工包装的环节都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亚麻选种环节,一些农户就近在农贸商店购买种子,一些农户的种子由收购企业提供,因此导致生产出的亚麻籽品种不一。种植环节,一些农户完全采用“二牛抬杠”的传统方式人力耕种,添加自然肥料,而一些农户却采用机械化方法,并添加化学肥料。这些导致亚麻籽的产量和品质有所区别。加工环节中,加工规模方面,会宁县的亚麻籽油加工分为企业加工和油料作坊加工两种,其中企业有10家,但仅有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一家企业拥有一条国内先进的5 000吨精炼亚麻籽油生产线,这家企业也是目前会宁县亚麻籽油深加工唯一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另一家企业创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拥有一条年产2 000吨的亚麻籽油生产线。两家的亚麻籽油生产量占到会宁县亚麻籽油生产量的80%,剩下20%的亚麻籽油来自其他企业及油料作坊。加工工艺方面,存在着高温热榨和低温冷轧的区别,传统油料作坊采用传统的高温压榨的粗加工阶段,高温压榨的亚麻籽油会破坏油里面的核心营养成分α-亚麻酸。在包装环节,大企业生产出的亚麻籽油以深色玻璃瓶包装,而油料作坊和小企业亚麻籽油主要为塑料瓶包装,一些小的油料作坊还有散装方式。

第三,亚麻籽油精深加工不够。要想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就应当延长这个产业的產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下游产品的种类,才能促进该产业发展壮大。对于亚麻籽油产业而言,精深加工是确保受益的关键,而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的主要问题就是产业链太短,精深加工不够[3]。亚麻籽油产业还停留在加工榨取亚麻籽油的阶段,主要产品为亚麻籽油和亚麻饼粕,亚麻籽油产品也只是单一地作为食用油进行销售。在亚麻籽榨油、高级亚麻籽油保健品及亚麻籽食品等亚麻籽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国际水平还还存在很大差距。单一的亚麻油消费方式,无法形成广阔的市场,因为人们作为食用油消费的亚麻油是十分有限的。对亚麻籽油缺乏精深加工,因此产品附加值也较低。人们对亚麻籽油的消费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亚麻籽油产业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五、促进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该地具备发展亚麻籽油产业的区位优势,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该产业更好的发展,可谓有亮点也有瑕疵,有作为也有不足。要想充分发展亚麻籽油产业的优势,将亚麻籽油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当前制约会宁县亚麻籽油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第一,将亚麻籽油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亚麻籽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因此政府首先应当重视亚麻籽油产业,对亚麻籽油产业重新定位。虽然会宁县可发展的产业很多,很多产品并不具有地方特色,而亚麻籽油是比较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因此政府应当将亚麻籽油产业作为会宁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只有定位清楚了,才能使亚麻籽油产业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对农户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到亚麻籽油的市场前景,提升农户的种植意愿;另一方面,在各类媒体上宣传造势,提升人们对亚麻籽油健康功效的了解。目前,人们对于亚麻籽油的认知还不及对深海鱼油的认知,深海鱼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DHA和EPA,而亚麻籽油所富含的α-亚麻酸可以直接在人体内转化为DHA和EPA,可以说亚麻籽油比深海鱼油更为健康。但人们对于亚麻籽油的接受程度远不及深海鱼油高,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和推广力度,会宁县应当加大对亚麻籽油的推广力度,建立亚麻籽油产业推广中心,在媒体上宣传和推广亚麻籽油的功效,并尽快建立地方的知名品牌,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将会宁亚麻籽油作为一张名片,推广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由此再推向全世界。加大产品知名度后,就能够带动产品的价格,并进一步提升亚麻籽的收购价格,从而提升亚麻的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及经营。再次,加强对亚麻籽油产业的扶持。一方面,对种植亚麻的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优惠贷款,甚至提供相应的保险,降低农民种植亚麻的风险。同时,帮助农户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或建立亚麻籽合作社,促进亚麻的产销一条龙。只有这样,农户才敢种植亚麻,亚麻的种植面积才能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应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政策和措施上的跟进和扶持,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到会宁投资亚麻籽油产业。只有企业的不断加入,才能使亚麻籽油产业呈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第二,尽快建立完善的亚麻籽油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体系。无论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还是使产品走出会宁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都要依靠亚麻籽油的特色,会宁县要生产独具特色的亚麻籽油,就应当提高亚麻籽油的品质,特别是核心物质α-亚麻酸的含量。因此,会宁县应当尽快建立和出台具有特色的亚麻籽油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对亚麻籽油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和评审,该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对亚麻种子的标准、种植条件标准、加工工艺标准、包装标准、存储标准等,要求农民种植合乎标准的亚麻种子,采取符合要求的播种方式,按照要求施天然肥料,统一加工工艺,保障油品质量;在包装环节,要求采用避光防止氧化的神色玻璃瓶等。为提升亚麻籽油的品质,会宁县应当以亚麻籽油国家标准为最低标准,努力提升本地亚麻籽油的品质,将赶超国际标准最为最终目标,促进亚麻籽油产业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亚麻籽油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体系也能够形成优胜劣汰,促进企业间竞争,通过竞争促进产业发展,扶持几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会宁亚麻籽油在质量方面与其他地方亚麻籽油的差异性,并树立品牌效应,为本地亚麻籽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对亚麻籽油相关产品的研发及创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并愿意为健康投资,保健品的国内及国际需求都十分旺盛,一瓶加拿大生产的包含100克亚麻籽油的保健胶囊售价118元,而一瓶500克的国产亚麻籽油食用油价格为30元,平均每100克为6元,粗略计算,亚麻籽油保健产品的价格是亚麻籽油食用产品价格的近20倍。因此,对于亚麻籽油的研发也应当从高档保健产品着手,加强对亚麻籽油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在现有技术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丰富亚麻籽油的产品种类。加拿大是亚麻籽油第一生产大国,其亚麻籽油及其相关产品十分丰富,目前销售的产品包括亚麻籽油脂肪酸软胶囊、冷榨有机亚麻籽粉、口服亚麻籽原粒、食用烤亚麻籽、亚麻籽麦片、亚麻籽能量棒等。通过对这些产品相关技术的引进,也可以丰富会宁县亚麻籽及亚麻籽油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力度。目前,杭州天龙集团已经在会宁设立分公司,并与高校合作,尝试开发亚麻籽油为原料的奶粉及液态奶,口感细腻香味特别,消费者接受度较好[4]。虽然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但为亚麻籽油产业拓展产业链及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晓军,刘超.我国胡麻籽油加工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4,(4):63-64.

[2] 李俊斌,陈秉谱.会宁胡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5,(8):126-128.

[3] 王亚楠.我国亚麻籽油产业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N].中国食品报,2016-08-11.

[4] 油变奶带来的财富[EB/OL].三农致富经,2016-10-21.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发展现状问题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