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改革突破口是新课改成功的前提

2017-03-24 11:27宋爱红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伯父鲁迅学科

宋爱红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已尝试了多年。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世纪的出路问题。

作为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几年的课堂实践,使我感到这轮改革,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了“学习与生存”“学习方法的根本改进”“新形势下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新课题。这一适时的基础教育措施的出台,完成了由“教师—课本—学生”到“家庭期盼—灵活学习—终身受用”的质变,是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体现。

边实验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认真领会课改精神,自觉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小学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课改的起始阶段和“第一阶梯”,迈好这一阶梯至关重要。然而,多年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使课程和教材陷入“繁、难、偏、旧”的怪圈,在教材编写上,强求划一,按照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思路编写,超越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无形的压抑和苦恼。本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体会颇深且深感痛心!现行语文教材,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严重缺陷。例如,确实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但教材结构过于单一,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弹性,与发达国家的相比,缺少前瞻性和实用性,不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三方面:(1)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的研究和创新。(2)过于注重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3)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和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这就从主客观上造成学习的被动和学习效率的低下。

我认为,要使基础教育课改成功,应以上述三点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新举措,稳步推进。

小学语文要跳出被动性的圈子,就得避免单一的弊端,通过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联系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高效、快乐地学习。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坛,走进学生,做一名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引领者、组织者与互动者,亦师亦友,亦学亦教,学中做,做中学,同步研究,共同提高。通过游戏、表演、动手等,给学生机会,使封闭的思维开放化、机械的学习灵活化、死板的知識生动化。

教学中,要做到“三个重视”,是小学语文课改的中心所在,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趋势。(1)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语文是应用学科,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很强。教学中要突出学科内部要素的联系,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学习《在仙台》,结合社会课的“日本”,让学生收集有关日本的报纸、杂志等,上课时,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说出“你了解的日本”,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通过视频、讨论、合作、引导等,很容易理解鲁迅为何弃医从文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养成合作、交流和参与意识,对能力的形成很有益处。(2)重视运用灵活的方法。新课程的进步性表现在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树立多元和开放性的学习观念,实现了由苦学到乐学,化笨学为巧学的飞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演奏、放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布置学生收集鲁迅的资料。上课时,分组朗读比赛,奖励优胜者,再把全班分为“我”和“伯父”两组,每组选一代表扮演“我”和“伯父”,就我和伯父的对话进行辩论。让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提出很多关于鲁迅的话题,很有见解。有位同学提出了:伯父的鼻子怎么是扁的?他为啥要撞墙?墙又指的什么?同学们针对他的问题,开始想象、讨论。两小组进行激烈的辩论,很活跃,谈到不周之处,组员发言补充,再弄不懂,用手机上网查询。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表达能力。(3)重视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从更新、更高的起点出发,才能收获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学习《望天门山》时,让同学们集朗读、绘画、歌唱、表演于一体,边画边读,边读边吹,伴随音乐,快乐学习。多法并举,突出了在学中动、在动中学的宗旨,使同学们在参加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使教学过程多姿多彩,达到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目的,为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总之,课程改革需不断推出新的尝试。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够让小学语文课改的前景更加美好!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伯父鲁迅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鲁迅《自嘲》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借给伯父一百元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