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

2017-03-24 18:25邱雨涵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牲口游牧黄土高原

邱雨涵

我们常说黄土高原培育了华夏文化,但就在黄土高原培育华夏儿女的同時,它还培育了戎狄的儿女。戎狄,是古代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

华夏的文明人在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他们却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劣,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了另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全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由于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用现在的话说,是两类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南部地区,水土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咸食畜肉衣其皮革”,“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作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公平的。

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产生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司马迁称赞北方许多地方是“畜牧为天下饶”,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戎狄历史贡献的肯定。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做好了历史准备。如果说在中国北方,农畜混合经济是环境变化的推动力,而草原游牧经济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畜牧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当对牲畜的控制能力增强、骑马的技术出现之后,人们就有条件彻底抛开农业,到新的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大规模开展游牧活动,并建立一种新的依托大规模游牧经济的社会组织。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中国古代戎狄在地域上分布很广,黄土高原北部只是其分布地域的一部分。戎狄在地域上与华夏相邻,两方的交流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别看华夏人在观念上把戎狄贬得很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他们相当“实事求是”。除了想要戎狄的马,华夏国君还想要戎狄的兵士。另外,大概戎狄女子有妖媚的一面,华夏国君还要戎狄女子来作妃子。上层是这样,基层社会恐怕更多,想到这一点,我们如果到黄土高原,缅怀它的“摇篮”历史时,就更不要忘了古代北边那些放牲口的人们,我们不少人其实都是他们的后代。

猜你喜欢
牲口游牧黄土高原
都市游牧
与护林老汉“明争暗斗”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动物的爱情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
牲口放青要防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