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3-24 22:34姜绵茹
求知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管理

姜绵茹

摘 要:在这个被称为“后撤点并校”的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成为相关学者呼吁关注的焦点。本次调研通过对河南省商城县X乡的两所教学点和两所完小以及邻乡一所教学点校长的访谈,发现当地农村撤点并校中出现教学点管理松弛、优质师资分配不均、亟须建立寄宿制小学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后撤点并校”;小规模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一、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的布局调整开始考虑撤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撤点并校已经进入了政策反思以及严格规范阶段,即“后撤点并校”时代。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近十年来农村教育的变局产生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就是城镇地区的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及村小、教学点,或称为小规模学校[1]。

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政策反思、实地调研以及国际经验比较使得不少学者将目光转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关注上。杜屏、赵汝英(2010)通过对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的分析指出小规模学校对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与质量上的优势,因而提出因地制宜,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并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研究[2]。安晓旭(2014)通过对美国乡村学校合并运动的研究,指出在规模效益弊端显露的时候,小规模教育的优势凸显,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降低辍学率,因此提出应支持必须保留的小规模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做到虽“小”却“精”[3]。学者周洪新(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山东省N县农村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提出开展农村“小微学校振兴行动”,也就是指对于学生数量少、学校規模小的教育场所,主要包括村落小学和偏远地区教学点,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解决好小微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4]。杨兰、张业强(2014)通过对2009~2011年三年间贵州省小学撤并的调研,指出了小规模学校资源紧缩并且其价值被大规模学校的价值预期所掩盖的发展困境[5]。孙刚成、翟昕昕、马婷婷(2015)提出村小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救,根据所处村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与城镇教师轮岗以及走教保证优质师资条件[6]。此外,闫荣国(2016)基于对陕西省2014年1655个农村教学点资源配置水平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正是资源配置的低水平导致农村教学点规模不断萎缩,提出了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教学点的师资、硬件设施及信息化水平以稳定教学点的规模,并提出适时取消“教学点”称谓,与小规模完全小学统称为小规模学校的建议,给予相同的独立拨付、支配公用经费的地位和管理权限[7]。

由此可见,对于撤点并校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分析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向如何在以人为本保障农村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办成小而精的优质学校。

本次调研所讨论的小规模学校主要是指在校生不足百人的教学点和小规模的完全小学。河南省商城县X乡位于大别山北麓,属低山丘陵区,辖十二个村委会,是商城县较为常见的山区乡。在进行小学撤并以后该乡一共有十二所小学,其中三所中心小学是完小,设置在乡镇人口较为密集的地点,包括一至六年级,承担全乡90%的教学任务,剩余九所教学点根据生源情况各异,设置在各村,共有教师一百多名,承担大约10%的教学任务。X乡在一所中学、三所中心完小和九所教学点之外另设有一个教育管理站,有分别负责中学和小学的中心校校长。该乡所有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由一位小学中心校校长统一管理。每所小学教学点和中心小学又有自己的管理者。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2016年1月份学期末对河南省商城县X乡的两所教学点(四顾墩小学和连二塘小学)、两所中心完小(第一中心小学和第二中心小学)、邻乡Y乡一所教学点(曾刚小学)进行走访并访谈到其中四位校长,了解几所学校所在地的生源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撤并过程。访谈主要从学校规模、生源变化情况、教育投入、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管理困境以及发展思路几个方面进行。对保留可能性较大的村小和教学点进行重点访谈,从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他们对撤并的看法以及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对他们在小规模学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对几所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他们的撤并意愿以及对村小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和期待,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因地制宜提出可以参考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讨论

1.教学点的资金投入较少,主要来源于生均经费

接受访谈的三所教学点虽然都根据国家投入配备了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音美器材、标准的食堂,进行了标准化验收,但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生均经费,无法进行大的建设,如进行危房改造、操场改造等。发展得不好的教学点则投入更少。除了Y乡的曾刚小学由于是完全小学所改成的教学点,保留了两个多媒体教室,投入使用比较正常化以外,其余的教学点因为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之间不太方便协调,使用率很低。

四顾墩小学刚刚进行了危房改造,但申请的经费还未到位,王校长说:“像我们学校每年给的那点钱牵扯到办公,牵扯到安排其他的一些事,已经所剩无几了。”而曾刚小学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房改造的资金申请问题。由此可见,教学点专项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较低。

2.教学点与中心小学的优质师资分配不均衡问题严重

(1)小学年轻教师分布不均衡。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几所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的师资情况参差不齐,毫不例外,每所学校年轻教师被视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因为新教育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信息化均主要依靠这些新生力量来实现。四顾墩小学共六七十个学生,连二塘小学共三十几个学生,各有十位教师,其中两三个是年轻教师,学校均处于较为便利的马路边。从几位校长口中了解到的交通不便的王湾教学点有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十六个学生、一个公办教师,剩余两位是代课教师和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而Y乡处于街道中心的教学点曾刚小学有八十多个学生、六位老师,除校长外均为年轻教师。X乡处于街道附近的第一中心小学有学生四百余人,年轻教师有27位。处于X乡边缘一个大村的第二中心小学则有二百多名学生,一共十二位老师,近两三年面临退休的有六七个,极为缺乏年轻教师。无论从两乡教学点之间、完全小学之间还是教学点与完全小学之间比较来看,年轻教师的分布都不太均衡。

地理位置是影响年轻教师分布的重要原因,很多年轻特岗教师是通过招教考到当地,自然优先考虑交通便利的中心街道。此外,乡村教师分层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教师的流动,根据对乡村教师补贴的规定,对交通不便的村教学点的乡村教师每月补助500元,对交通较为便利的教学点和不便的中心小学补助为300元,对交通便利的中心小学补助为100元。虽然分层补助有利于教师流动,但这一点在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彭校长看来极为不合理,易导致完全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大,有怨言。

“我们这里的年轻教师一月工资就一千四五百元左右,这样相差四五百就很大了,占了工资的四分之一,导致(本地)年轻教师反而愿意往教学点跑,人少活轻责任小。”

(2)乡教学点及偏远完小师资力量堪忧,影响教学理念的更新。作为布局调整减少资源投入的学校,教学点的教师大多是20世纪入职的本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一般只有一两个年轻教师支撑着学校的多媒体使用,进行新课标改革等。虽然教学点校长们也通过培训了解多媒体使用、翻转课堂等新理念,教师们也参加国培计划,但作为以应试教育为传统的X乡,少量的新教师并不足以改变传统课堂的现状。小班教学的优势难以很好地发挥,学生合作学习氛围差。

不仅教学点,第二中心小学的李校长也说,因为学校的年轻教师少,新课标理念很难实施,多媒体使用率也很低。

新课标、小组合作提了很多年,合作探究等理念可能在年轻老师的课堂体现得明显一点,年纪大的老师的课堂上等于没有什么变化,新提法老路子……年轻老师对新课标落实得也不是很好,很多人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摸索。

3.X乡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管理规范有待加强

去连二塘小学走访那天是学期末周五的下午,校长恰好不在。教学楼一层的三个教室里,一到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复习备考,学生都集中在讲台前几排,教室后有一半座位是空的。虽然有教师值日表等安排,但是随着学生的减少以及管理的松弛,学校只有有课的三位老师在学校里守着学生。在对附近村民的访谈中,家长们表示了对孩子上三年级之后去中心小学的大班里上学可能跟不上进度的担忧,但觉得新来的年轻教师还是比较尽责的。

在Y乡教学点曾刚小学,王校长拿出了近几年学校在Y乡的成绩排名,均名列前茅。在各种要求上对教师很严格,有没有课也一样要去学校,每月一次校本教研。该校体育、音乐、美术也都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走教,而X乡的教学点甚至中心小学都只能由本校非专业老师兼任。

曾刚小学师资基本上跟完小差不多,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学生纠错检查都很严格,来检查时都按照中心校的制度来检查。

相反,在管理上X乡的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各自为政,联系较小,远远没有达到以完小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教学点的效果,各方的利益诉求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对于年轻教师的分布,第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希望优秀师资集中于该校,补助也要合理,年轻教师去教学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而对于教学点和较偏远完小来说,年轻教师的缺乏将会造成学校师资的进一步弱化,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4.X乡建立寄宿制小学的需求较为强烈

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和生源,X乡第二中心小学的校长提出,学校位置较为偏僻,师资力量弱,继续在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进行投入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如在X乡内只设置两所完全小学,并实行寄宿制,这在商城县其他乡以及外县已有较好的先例。设置学校住校的外地老师作为生活老师负责住校小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安全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在上下学途中的安全问题。

南部山区达权店是这样整合的:全乡特岗老师全部集中在几个完小,特岗老师都是外乡的,离家比较远,平时就住在学校,除了上课以外,抚育员、生活辅导教师都是这位老师。特岗教师就住在学生隔壁,负责隔壁寝室学生的生活起居。因此,整体而言,在X乡投入建设两所寄宿制小学要比建设三所非寄宿的完全小学更加符合X乡人口结构变化以及资源均衡配置的原则。作为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农村乡镇,虽然近年来思想观念已经开放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数,X乡的学龄人口受二孩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较为偏僻的完小的生源(如第二中心小学)依然会减少。因此,为了缩短山区学生的就学距离,解决交通隐患,规范管理的寄宿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X乡完小、村小和教学点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类似X乡的偏远山区小規模学校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在管理上,有效采取一校多点的模式,由中心校管理几个教学点,加强教学点与中心校的连带关系。一方面可以减少行政人员编制,在教学上统筹安排,规范考核,资源上互补共享;另一方面又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权。

X乡教学点与中心小学之间各自为政,乡村教师补助不同,很难形成办学合力。虽然X乡所有小学由教育管理站的小学中心校校长(以前称为站长)统一管理,但不处于小学教育一线的中心校校长并不能完全了解小学的具体情况,难以做到资源合理调配。而在一校多点的模式下,首先对教学点的常规检查和要求要更加严格,与中心校保持一致,加强片区教研;其次由于每年升学人数和新生数是动态的,二孩政策也会在几年后显示部分影响,教学点和中心小学的教师可以实行动态管理,随学生流动而流动,也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只是切忌变为考核流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点的师资力量。

第二,在资金投入上,由边鄙往中心,布局调整以学生家校间的实际行走距离为基准,在硬件设备的投入上实行倾斜政策,优先考虑其校舍安全和师资配备,给予教学点及其所属中心校更大的专项资金自主使用权。对于由于办学效益低下、地域过于分散、人口自然减员等特殊原因最后撤掉的学校,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前提下,可重点投入生源所流入完小的寄宿制,保证寄宿制的规范与安全。

第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国家投入资源促进年轻教师流动。首先,实行反向激励机制鼓励当地优秀年轻教师去边远村小和教学点发挥作用,优先提供晋级、培训的机会,增加边远地区补贴和福利。目前X乡教学点已经出现了当地年轻教师回到教学点的趋势。其次,实施中心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师走教制度。对X乡来说,教学点的教师编制按照国家标准,即小学师生比为1:19是超标的,但是如果考虑了校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多、课程重及一师一校的因素,教学点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缺乏专业教师授课,教师依然不足。对此,中心完小所招聘专业教师可以在该校及其所覆盖的教学点进行走教,使得边远完小和教学点的学生能够接受专业的美育、体育及音乐教育,以利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发掘。最后,投入专项资金培训边远校点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边远地区小学年轻教师较少,即使因为与职称挂钩,所有教师基本都能够参加国培毕业,但比较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的还是年轻教师,他们是小规模学校振兴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针对小规模学校的特点,投入专项的资金组织优秀教师进行持续培训、示范教学或轮岗进修。

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山区必须存在的教学点,可参考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开发的垂直式复式教学,其特点是在内容上将不同科目相同主题的部分结合起来设计教学单元,甚至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课,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促进同龄人的合作学习。

第五,在课程上,加强校本教研,对具有丰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乡村学校实行特色教育。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使孩子们因为进城上学或寄宿过早,轻易切断了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离农教育”。而办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可以透过乡土课程的构建与参与式的体验教学,亲近乡村和社区,将优秀地域文化和乡村文化引进校园,在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从而链接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

五、结语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除了依靠政策方面的资源倾斜,争取到更多的专项基金之外,更重要的是基层的教育管理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政策文件中有利于本校发展的管理规定并积极落实,并且不以学校小为借口放松对教师的考查以及培养,加强乡村学校各部分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如教育部自2012年启动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已经在云南、湖北等地取得了成效,“专递课堂” “同步课堂”等已经将音乐、美术、英语等科目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从中心校有效辐射至偏远教学点,也解决了教师走教所面临的交通不便问题。因此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完全可以根据本校需求将国家投入的电教设备有效利用起来。唯有如此,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升,并与配置较好的中心完小保持平衡,才能保障偏远地区儿童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破解新“上学难、上學远、上学贵”的难题[J]. 探索与争鸣,2015(5):15-17.

[2]杜 屏,赵汝英.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3):66-69.

[3]安晓旭.我国“撤点并校”政策的出路——基于中美学校合并经验的比较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4(1):173-176.

[4]周洪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杨 兰,张业强.“后撤点并校”时代小规模学校的复兴[J].教育发展研究,2014(6):68-72.

[6]孙刚成,翟昕昕,马婷婷.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及趋势[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9):5-10.

[7]闫荣国.资源配置水平与农村教学点校际规模的关系——基于陕西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3):51-57.

猜你喜欢
小规模学校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作文教学方法
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浅析小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营销管理
少数民族地区小规模学校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