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更需“正身”与“正声”

2017-03-24 03:36王寿斌
江苏教育 2017年52期
关键词:正名野鸡诈骗

王寿斌

“正名”更需“正身”与“正声”

王寿斌

职业院校;高考;招生诈骗

如何报考一所理想的高校,是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普遍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如何教会家长和考生有效防范虚假高校的诈骗,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一直千方百计试图破解的棘手难题。

以前,人们常说的高考招生防骗,大多针对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而在眼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普遍面临“多元升学”的问题,尤其是各种“立交桥”式招生名目繁多,“专转本”“专接本”“网络教育”等,令人应接不暇,稍不留神就会走上“岔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7年5月28日,《今日头条》发文《这些“野鸡”大学千万不要上,上了就受骗》,还特别提醒“家长替孩子收好了”。笔者浏览了一下该文公布的“野鸡”大学名单,与以往相比并无“新料”,猜测其之所以“旧话重提”,想必是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都会有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其实,早在2015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华商报》等多家媒体就已同时刊发源自“上大学”这一网站发布的《中国210所“野鸡大学”完整名单》,并迅速被众多网站转载。这份令人震惊的名单,对于提醒考生辨伪防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减少和杜绝高考诈骗案的发生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从这两年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记者的“喜好”却大多聚焦于哪些省份的发案率高,哪些地区的比例大,等等。如此按类分析,其警示作用自会“增值”,但对于每一个考生或家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心某所具体“大学”的来龙去脉,只有弄清了这些“背景”,才更有助于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接受“推荐”并比较“看好”学校,或是考分不上不下、比较“尴尬”的考生来说,更是如此。

笔者追踪访问了“上大学”网站的原始榜单,与新闻报道不同的是,该网站特地在每一所山寨大学的后面,都标注了“校园网目前情况”和“违规方法”,部分还标注了“媒体曝光”情况,但“违规方法”一栏的内容却显得过于简单笼统和缺乏说服力,甚至不足以支撑其为什么属于“野鸡”。

毋庸置疑,但凡列入上述榜单的,必然存在真假问题。按老百姓的说法,“肯定发不了正规文凭”;按官方的说法,“没有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办学资质”。但是,这些学校却也未必就不是一所正规的成人高校或培训机构。从媒体统计分析的作假路径来看,比较多的是在学校名字上“耍花招”,故意选取与正规高校相似的名字,从而混淆视听;或是将现有校名中的“培训”“进修”“成人”等词语故意“省略”掉,从而变成听上去好听、对考生具有诱惑力的“高大上”名字。它们当中,不乏纯粹诈骗的皮包式“大学”,更有许多是隐瞒真实“弱势身份”的学校或机构,他们或许没有资格举办“大学”,但却曾经或正在某一领域(培训、成教、自考等)做得风生水起,只是受到市场蛊惑才误入歧途。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不追前因后果就统一宣布其是“野鸡大学”,那么警示作用是起到了,却很可能一下子把这些机构(或学校)推向绝路,彻底封杀。

笔者无意于为这些“野鸡大学”正名或说情,只是觉得我们在宣布他们不是正规“大学”的同时,最好也能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布他们的真实身份和诈骗方式,将他们能够做得到、做得好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培训等业务也对全社会广而告知。这样,不仅提醒了高考考生不要误上“贼船”,而且也给这些“野鸡大学”留了一条生路,敦促其改过自新,各行其道,在自己合法的职责范围内为社会多做贡献。毕竟,成人教育和民办学校的发展曾经是我国大力主张且多有效益的历史性项目,保护和引导其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G710

C

1005-6009(2017)52-0041-02

猜你喜欢
正名野鸡诈骗
野鸡“大老爷”
捕野鸡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为何P2P“正名”席卷网贷界 “另类”广告凸显行业危与机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野鸡育雏三要素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