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为镜,可知教育得失

2017-03-25 17:32杨国营
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梦想心理健康

杨国营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经合组织国家24.5%的平均值。

这不能不让人忧虑。是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追捧那些表面光鲜、钱多轻松的职业?又是谁磨平了他们的吃苦意识和奉献精神?孩子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下教育的得与失。

有媒体报道,在重庆,一名10岁小学生刚放寒假就被家长安排学钢琴,孩子对此极为排斥,结果离家30小时不愿回家。据央视报道,国内首份“儿童成长状况大数据”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北京与上海的孩子周末时间分别有41%与42%被各类培训班所占据。当孩子们从小就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又如何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将当科学家视为乐途?

调查发现,越是大城市,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越沉重,中小城市和农村孩子稍好,但不要以为农村孩子就有多快乐。在日前举行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全国15%至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严重和特殊。这一群体的焦虑感、抑郁感、孤独感、自责感均处于比非留守儿童更高的水平,其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品行问题也更为多发。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难辞其咎。假如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知他们又该如何选择?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价值观念乃至人生道路产生难以预料、无法补偿的缺憾。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这话看似绝对,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谛: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成人世界的反映。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问题,可作如是观;孩子的体质问题、理想信念问题,亦可作如是观。

當我们动辄批评现在的孩子自私、功利、怕吃苦、缺乏理想信念,无论身为家长还是教师,或许更该扪心自问:是谁偷走了他们的梦想和优良品质?我们过去和今天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孩子好?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流失的,绝不只是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摘自2017年1月23日《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梦想心理健康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梦想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梦想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