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力量,“响”从何来?

2017-03-25 17:48铁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规律思政工作

@张树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树人须先立德,“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在提升能力上深耕细作。高校思政工作,师生既是对象又是主体,要注重课堂内外的引导熏陶,既要注重全局又要抓好个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又立足现实,既尊重规律又正视差异,既种好责任田又能联动协同。要在手段创新上虚功实做。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活”的工作,看似無形,对象却是实在的人;看似虚化,效果却必须实在。要坚持改革创新,把传统手段和新技术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把传统经验和积极探索相结合,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要在长效机制上难事长做。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也绝非一朝一夕能显现,要抱着“难事长做,久久为功”的信念,着眼未来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使得这项工作不因人员环境的变化时松时紧,而是始终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始终贯穿于高校育人全程。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思政工作的影响、反响从何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遵从科学规律“干”出来的。喊破嗓子造势,不如撸起袖子干事。既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又要讲求技巧、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要以人为本。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谅人,一切从工作对象出发,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思想需求和切身利益。离开了以人为本,就忘记了思政工作的初心,所有的工作也就很难奏效,甚至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败坏了思政工作的名声。二是要小处着手。思政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不能疾风暴雨、不能简单行事、不能搞政绩工程,而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在谋划上大处着眼,在措施上落实、落细、落小。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从工作的细节切入,真正让思政工作抵达师生的生活、工作和心灵。三是要寓教于乐。思政工作不能靠“吊脸子”“打板子”,也不能照本宣科、简单从事、枯燥乏味。要努力使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要尽量采用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努力使思政教育的过程轻松、愉快,充满温情和乐趣。

@ 宁秋娅(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要使思政工作更具影响、更有反响,要按照“1135”的工作模式,开创思政工作新局面。牢记一个根本。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牢记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巨大动力,产生深远影响,实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建立一个大格局。要建立思政工作大格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遵循三个规律。遵循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事倍功半。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增强五个力。增强思政工作力量的方法就是要增强思政工作的凝聚力、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邓军(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一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让思政工作“热”起来。要旗帜鲜明广泛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把从中吸取的营养变为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二要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让思政工作“亮”起来。推动思政工作从学生到教师;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从思政课拓展到专业课;推动思政工作从“指间”直达“心间”。三要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思政工作“响”起来。各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把思政工作融入“政治方向对、学术氛围浓、文化品位高、道德风尚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需要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教育力量优化整合。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着环境的熏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在思想观点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家庭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力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三观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家庭成员间在思想品德、作风习惯、价值观念的形成上具有潜移默化、无法替代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是日常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教育方式具有强制性、系统性、感染性。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规律思政工作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不工作,爽飞了?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选工作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