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微课程助力个性化学习

2017-03-25 09:25伯雪
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分配律错题乘法

伯雪

笔者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总能发现课堂上反复讲解甚至是单独“开小灶”辅导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学生出错,有的学生甚至在单独辅导几次后依然错误百出。如何才能杜绝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

典型问题微课解决

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学习《运算律》。学生在单学一种运算律时掌握得都很好,当各种算法综合起来,错误简直是五花八门。静下心来,发现错误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之处。比如:125×32、25×(40-8)这类题目经常出现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特征”问题;270÷(9×5)、435-(135+189)就出现同一级别运算符号在去括号时的“变号”问题;98×25、17×19这类题目就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时的“拆数”问题。既然笔者劳心劳力的反复讲解不起作用,干脆把这些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录制成微课——《“抓特征”——区分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巧变号”——减法、除法的性质》《“拆数法”——运用乘法分配律》。笔者把微课发到班级QQ群和学校的微课平台上,家长和学生下载观看。刚开始,笔者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通过检测发现,观看微课后,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由此爱上了微课,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看一遍就能掌握,有的学生则说自己在多次观看后也能理解。在这些小小微课的帮助下,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全面提高,在计算时也能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至今还记得一个叫健轩的孩子,是班上出错最多的孩子,也是最内向的孩子。笔者为她单独辅导,她都能一声不出,多次辅导也不见起色。但是,微课却帮了她的大忙。她妈妈说,每天晚上,她都自己观看小视频,一遍不会就看两遍,两遍不会就看三遍,直到学会为止。在这样的坚持观看中,她的错题率明显下降,课堂上也开始大胆举手回答问题,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学数学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课后微课“3+2+1”模式

尝到了甜头以后,笔者又继续探索、实践,以易错题为载体形成了课后微课程的“3+2+1”模式:“3”,指教师“三关注”。首先关注易错题,选择突破口。对于反复讲解仍然出错的题目成为笔者下手的对象,课后微课程把目光聚焦到学生,聚焦到问题,有效改变了教育思维,提高学习质量。其次,关注微课脚本,确保针对性。微课脚本的设计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脚本的设计上笔者要精心准备。最后,关注任务单,保证实效性。微课任务单是评价学生学习微课效果的有效工具。学生写下观看微课后的收获、困惑点及类似的题目后再练习,让微课的学习更有实效性(如图1)。

“2”,指学生“二自主”。一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空间。学习的时间长短由学生做主,一遍看不明白可以看多遍。学习的地点不受限制,只要有電脑,有手机,能上网,随时随地都是学堂。二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当学生观看完微课之后,自己来当小老师,家长来当学生,听一听自己的孩子分析得对不对。第二天课上利用“思维泡泡”时间,让学生完全自己来当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生生互动、生生评价,有效实现了课堂小翻转。

“1”,指家长“一支持”。微课观看效果与家长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将微课发到班级QQ群和校园网微课平台,由家长下载视频督促学生观看。家长可以在任务单或者是QQ群里反馈学习情况(如图2)。

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易错题系列微课主要是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优秀生,笔者又开发了“思维泡泡”系列微课,开拓学生的思维,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体学生,笔者以单元知识为模块,开发了基础知识微课。因课后微课程“一对一教授”的特点,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结束语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往的课堂,多半是自己在唱独角戏,一节课下来,早已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讨“观众”的好彩头。自从有了课后微课程,笔者逐渐退居幕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时而为解决困惑,静静倾听;时而为追求真理,争得不可开交;时而又为同学的精彩发言,拍手叫好……课后微课程,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助力个性化学习,让数学这门思维的体操成为每个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小学)

猜你喜欢
分配律错题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