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7-03-25 13:1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战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摘 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实施,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关键支撑。通过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立足首都,服务国家战略,推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目前国内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作为外语类院校,应在培养专业外语非通用语人才上积极承担责任,有所作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1964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成立的。自成立之初,就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任务。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工作与首都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紧密结合。“十二五”至今,为配合国家外交新战略,落实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响应教育部《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号召,同时为推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综合改革方案(2015-2017)》的实施,从全面服务国家外事外交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教委非通用语外语外事人才培养意见和学校非通用语种发展规划》着力进行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并探索实施非通用语种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培养高端的非通用语种技能技术人才,进而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外交战略服务。

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及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工作

1.第一阶段:快速筹建培养单位,进行初步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2015年,经广泛调研、分析国内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学校决定恢复成立中欧语系,包括拉脱维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和波兰语四个非通用语种。拉脱维亚、匈牙利、捷克、波兰四国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和代表国家,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中国有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经贸往来。因此,学校复建中欧语系第一批选定该四国语种进行申报,既是基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考量,也是对学校建校之初就曾开设过七个中东欧国家的非通用语专业传统的延续和弘扬。目前,这四个非通用语专业已获批,并在2016年9月迎来第一批本科生。

除本科层次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外,2015年学校还依托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项目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双培项目、贯培项目,结合校内非通用语专业发展规划,陆续进行了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先期培养的探索和尝试。2015年,学校依托双培项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进行“中华文化与小语种”方向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包括匈牙利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四个语种,共计培养30人,其中匈牙利语方向12人,捷克语11人。

同时,依托非通用语七年一贯制培养项目,学校专门成立非通用语学院,探索开设非通用语种人才贯通培养实验班,为北京市和国家培养高端非通用语种技能技术人才。按照“2+1+1+3”模式,即前两年学习英语+非通用语+通识教育等课程;第三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一年,学校与语言对象国有关学校签署合作协议,以非编班形式派出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校学习对应语种,熟悉体验对象国文化;第四年在学校非通用语学院进行一年的本科预科学习,完成通识课程和思政课课程,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和非通用语语言能力;第五年至第七年均在对象国学习,或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对应语种本科学习,不独立成班。学生完成学业,达到国家政策规定要求,将获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按照此种培养方式,学校启动该项目,在2015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组建了四个非通用语种人才贯通培养实验班,每班20人,共计80人。四个非通用语种为拉脱维亚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和波兰语,在北京市掀起了一股“贯培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的反响。

2.第二阶段:调整升级非通用语培养单位,扩大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模

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将中欧语系升级建设为中欧语学院,以覆盖中东欧十六国官方语言为目标,在2016年继续申报、开设新的非通用语专业,申请增设爱沙尼亚语、塞尔维亚语、立陶宛语、罗马尼亚语四个语种专业。

为与中东歐十六国官方语言本科专业建设同步, 2016年学校将原非通用语学院并入中欧语学院,在贯培生教学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第一批匈牙利语、捷克语、波兰语、拉脱维亚语四个方向的贯培生的联通培养。同时,学校又承接北京市教委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下高级外语人才培养项目,以学校为招生单位,与职业院校和市属本科高校协作,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高级非通用语及翻译人才(其中本科教育通过专升本转段录取)。在北京市及市教委的支持下,2016年,学校在延庆成立了贯培学院,培养服务于国家外事外交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端非通用语种技能技术人才。其中,2016年,非通用语班项目进行六个非通用语种的招生,包括波兰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共招生88人。

学校在逐步实现中东欧十六国官方语言覆盖的同时,还在原朝鲜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东方语学院,进行其他区域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工作。2016年,已申报波斯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土耳其语四个非通用语专业。伴随着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还专门对非通用语专业建设进行立项支持,2016年学院拿出100万元支持中欧语学院 (含原非通用语学院)进行北京市属高校优势专业建设。此外,还积极申报北京市教改立项,以项目的形式推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2015年,由曹卫东校长牵头申报的《“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外语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北京市重点项目。按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综合改革方案(2015-2017)》《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规划》,将在“十三五”期间重点申报增设非通用语专业,实现学校外语语种数大幅拓展,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力求到2020年,学校外语语种达到30个,并形成外语专业发展特色。

近两年,学校在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非通用语教授语种也大大增加。2016年4月,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白俄罗斯语种教学班,白俄罗斯共和国相关代表应邀出席了开班仪式。

非通用语战略实施,促进国家对外文教交流

由于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学校也吸引了语言对象国的关注,对于促进国家文化教育对外交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5年4月,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斯基先生一行访问学校,并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波兰关系:现实与未来前景”的讲座;2015年6月,波兰外交部长格热戈日·谢蒂纳先生率团访问学校,为学校波兰研究中心揭牌,并给学校师生作了题为“波兰—中东欧的领头羊,一带一路重要参与者”的演讲;2015年11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多先生受邀参加学校匈牙利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发表演讲。总理代表团还到学校非通用语学院匈牙利班的课堂,与师生进行了互动。2016年4月,拉脱维亚驻华大使马里斯·赛尔嘉、拉脱维亚驻华使馆文教专员古爱柳访问学校,使学校与拉脱维亚大学之间的合作有了进一步推进。2016年5月,捷克共和国议会副议长杨·巴尔托克先生率团访问学校,并作了精彩演讲。2016年5月,立陶宛共和国驻华大使伊娜·马秋洛妮塔率团访问学校,她表示立陶宛驻华大使馆愿意为学校与立陶宛高校之间的交流牵线搭桥,也愿意为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由此,许多国家、地区相关官员都到学校访问,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上作出了很大推动。

非通用语战略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推进中遇到的挑战及对策

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崭新的工作也带来了挑战。近些年,在学校非通用语事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大规模进行非通用语专业申报和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调控、布局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设、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避免出现人才培养趋同化、无特色的局面;非通用语专业教学师资匮乏,学历层次偏低,需要政府在外教聘用、師资语言对象国培训深造(出国计划名额放大,出国深造时长延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非通用语专业教学资源稀缺,教学不便,需要官方牵头进行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库(含教材、音视频听说资料、报刊、书籍等)建设与共享,为国内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提供便利;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就业出口问题,需要以配套的用人机制体制作为支撑;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际合作,需要语言对象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出面与语言对象国相关学区建立直接联系,做好国内外高校间的对接与合作;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支持经费上,因为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整个项目设计和实施都是崭新的,需要在项目配套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执笔人:张华杰)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