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发展性贫困现状研究

2017-03-25 17:16杨树燕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化

【摘 要】 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因为其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发展性贫困的现象:表现为营养水平低下、教育资源不足、社区支持缺乏、社会化程度普遍不足、心理问题突出等。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性贫困现象,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发展性贫困;流动儿童;社会化

贫困问题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消除贫困作为联合国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伴随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的贫困问题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切合时代脉络,依据现实解决贫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流动人口作为中国数目庞大的群体,其贫困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贫困及其基本概念

1、贫困概念

贫困的研究历来有之。对贫困概念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综合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对贫困概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种观点:

(1)“缺乏说”。“缺乏说”关注的是贫困的表象,其范围从单纯的物质的“缺乏”到无所不包的社會的、精神的“缺乏”。英国学者汤森(Townsend)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与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可以说,“缺乏说”强调的是人们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的不足,是一种匮乏的状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一直注重对百姓吃饭问题的解决,这正是从“缺乏说”的角度进行贫困问题的解决。

(2)“排斥说”或“剥夺说”。这种观点着重探讨导致贫困的深层原因。英国的奥本海默(Oppenheim)从“机会被剥夺”的角度去界定贫困:“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首先,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夺去了人们享有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活的机会。”这种观点主要是从贫困带来的影响进行讨论,认为贫困将会导致人们生存机会、医疗、教育、退休等各方面机会的剥夺,将贫困人群排斥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之外,享受不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社会进步的牺牲品。

2、贫困的分类

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各个国家的贫困情况也是存在不同。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贫困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来进行讨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区域贫困与个人贫困等。

3、发展性贫困的概念

依据上述对贫困概念和类型的分析,贫困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也需要进行多角度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生存贫困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等因素的关注和提升却日益重视。因此,发展性贫困可以说是伴随社会进步所出现的新型贫困问题。发展性贫困是指在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相对贫困。这种对贫困类型的划分侧重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贫困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

二、流动儿童的发展现状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0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为1410万人。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进一步增加到1834万人。5年间,流动儿童增长了424万人,增长3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达到3581万,比2005年时,增加超过四成。

流动儿童与流动人口中的成年人有本质的不同。成年人的流动可以说是属于自主的选择性流动,是基于自身的某些选择而进入不同的城市和城镇。但是,流动儿童的“流”与“动”却是被动的,是跟随成年人的流动而不由自主的进行着迁徙。也正因为此,流动儿童的问题比成年流动人群显得更为突出。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收集了流动人口的“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信息。根据这一信息,可以计算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的时间。分析发现,在0—5岁的流动儿童中,半数流动儿童的流动时间接近他们的年龄,也就是说,这些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流动”中度过的。而在6—14岁的流动儿童中,1/3的人的流动时间超过了6年。

流动儿童人口数量庞大,分布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流动儿童如何融入城市,如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照顾,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流动人口的流动绝大部分与经济原因相关,是为了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努力。贫困,也成为了流动人口的基本特色。

三、船房社区的流动儿童调研发现

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研究,离不开实践的调查与分析。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真实资料,笔者在昆明市船房社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社会调研,通过入户家访、社区观察、个案调查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

1、流动儿童状况

船房社区是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社区总人口在10万人左右,仅外来人口就有7.2万人,流动儿童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0%。这些随着父母迁徙而流动的孩子,被人们称为“流动的花朵”。船房社区的流动儿童是社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走进社区,随处可见自由玩耍的小孩,小至两三岁,大至十三四岁。他们或有成年人陪伴在侧,或是由大小孩带着小小孩。在船房社区,开设有幼儿园与小学,主要生源也是由这些流动儿童构成。这些流动儿童主要是跟随家人来到昆明,有些流动儿童甚至是出生在昆明,生长在昆明,基本没有回过家乡,更谈不上对家乡的认同。

2、流动儿童发展性贫困的基本表现

基于船房社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贫困现象主要体现为发展性贫困,是在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与人格发育的贫困表现。

(1)营养水平低下。儿童作为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需要多元的营养补充。合理的膳食补充,对于儿童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儿童所需的营养标准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规定。对于儿童的身高、体重,国家也有相应的科学数据要求。

通过在船房小区的社会调查,发现社区内的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营养水平低下、饮食结构单一等问题。传统环境下,中国农村对于孩子的养护主要集中在能否保障孩子吃饱、穿暖等问题方面,但是对于孩子的饮食结构、营养水平构成等方面不够关注。即使他们流入城市,因为不具备城市生活的相应经济、文化等要素,所以还是保留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许多流动儿童的照顾者主要是爷爷奶奶辈,更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关注到儿童的营养需求,而仅仅是停留在喂飽即可的程度。因此,船房社区的众多流动儿童相对于城市儿童而言,身高、体重等各方面的身体素质明显不足,值得庆幸的是,在笔者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年轻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儿童合理营养膳食结构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和改善这一问题。

(2)教育资源不足。流动儿童的基础教育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大量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中,进入到入学年龄之后,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但是对于如何完成义务教育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可供改革之处。

船房社区作为流动人口聚集的典型社区,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突出。近万人的流动儿童,基本都是处于入学年龄阶段。船房社区开设有幼儿园与小学,属于教育机构配备较为齐全的社区。但是,学校面临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另外,因为在城市就学,还存在很多相应的教育开支的增加,以赚钱为目的的流动人口家庭往往会为了节省开支,在儿童的教育方面能省则省,致使流动儿童在教育资源等方面短缺,造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

(3)社区支持缺乏。人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离不开社区环境的保护。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群的重要部分,同样面临着城市融入性的问题。流动儿童成长在城市,远离农村,但又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城市生活,主要集中生活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中村。这些区域往往是城市发展中较为落后、管理比较混乱、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这直接导致了很难为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社区环境,流动儿童生活在一个环境混乱的社区里,安全、教育、社区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与城市居民所生活的社区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社区支持的缺乏,不能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满足儿童在成长期面临的游戏、心理、同伴等需要,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都存在不小的障碍。

(4)社会化程度普遍不足。儿童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含着对儿童语言、社交、大动作、精细动作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流动儿童因为生活的环境较为混乱,家庭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致使流动儿童面临着社会化程度不足的困扰。流动儿童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表达相对单一、人际交往内倾等方面。

笔者在船房社区进行家访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访谈式的方法,与家长、儿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接触。在家访中,笔者发现部分流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和意思,家长也没有予以改善的态度。另外,部分学龄期儿童普通话的表达也存在问题,因为家庭中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所以导致流动儿童语言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许多流动儿童还存在人际交往内倾,害羞、内敛、不愿也不敢与陌生人交流,害怕接触陌生的环境、人和事物,体现出了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也带来不利影响。

(5)心理问题突出。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成长的重要指标。通过各项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社会适应性较低。因为欠缺较好的社区支持、没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存在社交焦虑、环境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其次,流动儿童自卑观念较为突出。在入户家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流动儿童心理比较敏感,对于挫折和失败的感受反映比较强烈,情绪反应比较激烈。在同龄小朋友面前,自卑心理突出,胆小拘谨。因而流动儿童因为心理敏感带来的行为问题也比较明显,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攻击、拒绝、排斥等特点,造成流动儿童成长的不良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流动儿童因为其流动的特性,生活在陌生又难以融入的城市,他们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造成了流动儿童全面发展的贫困局面。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性贫困现象,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恒春,浅谈我国农民工现象的"代际转移"和发展性贫困问题[J].北方经济,2008(23).

[2]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

[3] 刘靓,李江勤,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作者简介】

杨树燕,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社会化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