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万源县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的思考

2017-03-25 17:21李滨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旅游产业

李滨

【摘 要】 近年来,四川省万源市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生态康养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着力建设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万源县应该从树立全域意识,建设生态示范城市;把握发展前景,建设生态康养乐园;立足自然禀赋,打造生态旅游胜地;传承发扬并重,打造生态文化名片四方面举措打造秦巴康养旅游文化名城。

【关键词】 生态康养;旅游产业;文化名城

万源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是嘉陵江、汉江、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区,也是维护秦巴山区区域生态平衡的资源宝库,在全国生态环境战略安全中占据突出地位。近年来,该市抢抓国家将万源列为限制开发区、纳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构建秦巴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名城毕竟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工程,必须坚持自上而下推动与自下而上探索相结合,创新发展举措,加大力度推进。

一、发展条件

1、资源品位高

一是气候宜人。万源地处大巴山南麓,界于北纬30°39′—32°20′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高年平均气温16℃,最低年平均气温14.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有“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的美誉。二是物种丰富。境内生物资源富集,是大巴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综合基因库,有树种资源660种、林木品种175种、药用植物1206种、草类花卉500余种,在册名木古树1114株、野生动物24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8种。三是风景秀美。境内奇峰、峡谷、秀水、飞瀑、温泉、溶洞、日出、佛光、云海等景观独特而众多,旅游景点30余个,初步形成6大旅游景区。

2、现实条件好

一是区位独特。万源位于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四川北上的重要通道,素有“入川咽喉”“秦川锁钥”之称,在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和“西三角”形成中具有依托成渝、联动秦巴的显著区位优势。二是交通便利。境內210国道、襄渝铁路Ⅱ线、包茂高速纵贯全境,城万快速通道全线运行,万巴高速、国道347线即将建成,通乡通村路网体系日益完善,这对万源融入成渝经济圈及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三是政策利好。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四川将养老健康服务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一并明确为全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3、文化底蕴厚

一是民俗文化独特。古巴人文化、“三国”文化等民俗风情文化精彩纷呈,薅秧锣鼓、蚌壳舞、钱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紫云坪植茗园记摩崖石刻最早记述种茶历史;以张建成古墓为代表的明清石墓建筑群保存完好。二是红色文化璀璨。万源是川陕苏区的发源地和重要阵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红色文化精典与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张力。三是民风淳朴。万源与重庆、西安地缘相连、民风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人们兼有北方的粗犷豪迈和南方的细腻温柔,为生态康养服务文化名城构筑了良好的社会生态。

4、发展基础实

一是休闲产品丰富。“荔枝古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即将完成,花萼山——八台山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保护地,红军公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台山被誉为“川东峨眉”,龙潭河世称“十里画廊”。蜂桶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黑宝山和东林山是省级森林公园。二是食药产品富足。成功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和四川名牌6个、“三品一标”产品55个。“旧院黑鸡”先后获得“天府十宝”等殊荣;“巴山雀舌”先后获得国际文化名茶金奖、“四川省十大名茶”等称号。三是配套设施齐备。商贸物流初具规模,建成专业物流58家,农村淘宝服务站102个,基本形成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体系。境内有星级酒店3家,宾馆饭店1043家,医疗、购物、娱乐、餐饮等基础设施初步配套。

二、建设举措

1、树立全域意识,建设生态示范城市

一是构建生态涵养空间。以山地、森林、河流的核心区域为重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打造嘉陵江和汉江两江源头生态屏障。强化森林、河道资源保护,逐步提升绿地、湿地覆盖率。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和治理,突出采矿区、石漠化区、地质灾害区治理恢复。

二是构建生态生活空间。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乡规划与建设的方方面面,聚焦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推进市容市貌整治,培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新区)建设,完善配套功能,着力打造集酒店、居住、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城市。

三是构建生态产业空间。坚持将生态康养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逐步带动全域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加快农村淘宝服务点建设,畅通“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着力建成山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2、把握发展前景,建设生态康养乐园

一是示范带动发展生态康养。加快推进龙潭河温泉养生中心、以黑宝山和东林山省级森林公园为试点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围绕自然保护区、遗产保护地、风景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生态康养社区和休闲旅游景区,促进生态康养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是培育生态康养产业集群。把发展生态康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生态康养产业链,重点培育生态康养社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验农业和地方特色餐饮。

三是健全生态康养保障。制定有利于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封山育林、投资融资、招商引资、财政奖补等政策措施,加强环保和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康养理念,营造良好生态康养氛围。

3、立足自然禀赋,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一是发展自然景观旅游。按照“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的思路,加快推进八台山——龙潭河旅游、鱼泉山溶洞群、花萼山和蜂桶山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建设,积极争创八台山—龙潭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是发展人文景观旅游。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红军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玄祖殿战斗遗址为载体,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以烟霞山、徐庶庙为载体,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三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体验田园、休闲娱乐”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点,以富硒绿茶、蔬菜果林等种植为牵引,重点打造观光体验农业。同时,积极参与周边合作,打造旅游环线。

4、传承发扬并重,打造生态文化名片

一是延续生态历史文脉。深度挖掘古巴人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提炼荔枝古道、巴山民居群落等古迹文化的价值内涵,收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山歌、民歌、传说故事进行宣传推广,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结合万源红色、民俗、三国优质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生态文艺创作,大力培育巴山渔文化、茶文化、“驴户外”活动等生态文化。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全域生态理念教育与宣传普及,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素质,努力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体系。

三是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充分发挥金融、税收等利益杠杆调节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李 滨,男,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旅游产业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分析
走进文化遗存 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古城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资源分析
珍贵历史资源在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与贡献
关于开发金源文化资源、推动哈尔滨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