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文本中的举证叙事功能及特点探究

2017-03-25 21:33卜雅婷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叙事学特点

【摘 要】 本文以叙事学功能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和例证了演讲中假设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数字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和疑问模式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指出,因为这种更加注重于交流功能的特性,演讲所涉及的叙事环节,尤其是举证叙事就会体现出更强的带入感和受众的参与感。同时也为演讲文本写作中如何加强文本的交流性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关键词】 叙事学;演讲文本;举证功能;特点

一、引言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虽然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版本,但有一点都不约而同,即: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而实际上,叙事学最初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典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修辞学、认知科学等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叙事理论,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叙事学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模式也逐渐进入绘画和影视作品等非文字媒介的叙事艺术分析。以已有的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文字叙事与非文字媒介叙事在内容、形式以及接受等方面的异同,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叙事艺术的形式结构,分析叙事艺术研究范式的改变及其原因。

演讲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活动,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被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所广泛运用。从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演说的艺术”这一概念,到盘庚迁都动员演说,再到现如今的各行各业中,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演讲与一般的口头交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基于书面写作的特殊性。一篇影响力深远的演讲,必然始于书面的写作材料的基础,所以演讲的基本是写作,而演讲写作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形式。

前期的叙事学理论应用研究中,较少以演讲文本为考察对象,多数学者会以叙事结构更加复杂的文学或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Jakob Lothe,2010;Seymour Chatman,2013;申丹,2010),或者从修辞和语篇功能上进行探究(杨家勤,2013),以上研究都未能涉及演讲文本举证叙事的结构运用和功能性等特点,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定空间。

演讲在大多数场合,一般是被当做一门技艺手段加以理解和使用,有关书籍常常只注重于精彩的口语表达艺术,对演讲的理论分析研究不够。演讲是一个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体,不仅需要有好的论题、优秀的演讲者和恰当的语境,也需要有好的文本。而好的文本的撰写与创作离不开对理论的深入探究。

本文将以里蒙·凯南的叙述交流理论,热奈特的叙述视角理论及米克·巴爾的叙述素材理论为指导,具体解析演讲文本中举证叙事的功能和话语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二、演讲中假设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

每一种叙事都涉及交流,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者们认为,交流行为必然涉及信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一共性表明,叙事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模式上可能具有某些相似性。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修辞性说服策略:第一,演讲者在舞台上所展现的人格;第二,演讲在受众中有助于论证主旨的情感;第三,合乎逻辑的论辩(Kennedy,1991:120),该理论也可以总结为三种基本说服方式:人品诉求(ethos)、情感诉求(pathos)和理性诉求(logos)。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后人也总结出成功演说家在演讲中“除了设法使受众成员进入最有利于说服工作获得成功的感情状态以及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必须展示出一种能赢得他们尊重和信赖,对他们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利用这一人格所具有的威信来影响他们的决定”(刘亚猛2004:165)。这种说法体现了演讲文本的话语使用具备着高于一般文字作品的交流功能,同时,演讲这一特殊表现形式又相对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使得受众只得在瞬间接受话语的交流效果,并不像其他文学作品一般可以反复查阅和品味,所以这就决定了演讲的文本叙事尤其要注重交流性的功能。

依照李蒙·凯南的观点,文学叙事里的“叙述”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交流的过程,包括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递至接受者的过程;二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语言媒介。演讲写作和其他文学作品创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输出的交流渠道并不是文本,而最终是口语表达。叙事学理论中的传统交流模式:作者—作品—读者,虽然同样可以运用在演讲写作中,但其叙述者的功能体现则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质。以下本文将针对演讲中体现这一交流功能的具体叙事特点进行探究。

演讲中叙述者大多以单向交流的模式将一己之见传递给受众,而因为时效限制,举证叙述中的“故事”多为单一存在的形式,且无法具备充实的背景和上下衔接。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则必须将事件、行为者、时间、地点等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进故事中”,从而“使得他们可以产生所希望的效果,或使人信服,或使人动情,或使人上当,或产生美感”(米克·巴尔,2015:5)。众多演说家常用的一种具有带入功能的叙述方式就是使用假设型的举证,见例一。

例一:Today in Britain—not in some foreign dictatorship,not in a bygone age,you can wake up in the morning,in your own bed,in your own home to hear a knock on the door from an official with one of over a thousand powers that now allow the state to enter your home.

(今天你置身于英国,不是在某些外国的独裁统治下,不是在过去的岁月里,你可能早上醒来,在自己的床上,自己家里,听到官员的敲门声,凭借国家赋予的众多权利之一,他可以进入你的家门。)

——David Cameron 《我们需要新政》

例一中所呈现的便是典型的假设型举证。叙述者讲述的并不是一件已经确切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假定的场景描述,其目的在于证实叙述者的观点:工党剥夺了公民的个人自由,而保守党将致力于保护这种自由。假设型的举证最大的难度在于,故事本身是一个架空于现实的结构,而非具体的实证,其说服功能会有所降低,于是需要强有力的带入感来达到交流目的。“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ings that affect them directly.(人们对直接影响自身的事物更为关注)”(Stephen E.Lucas,2011,104)可以看到此处叙述者采用了“你”的第二人称叙事,将受众的利益与所述观点相联系,从而通过这种联系来引起共鸣。

另外,假设型举证还经常使用的叙述方式便是更为具体的细节描述,见例二,且通过这样的描写让受众“想象”出视觉图像。

例二:So imagine going into the hospital to have a baby,you have the healthy baby an you expect to be coming home with this tiny little pink bundle of joy,with pink little arms and legs and instead you go home without your arms and legs.

(想象一下吧,你到医院去生孩子,你有了一个健康的婴儿,你期望带着这个粉嘟嘟的可爱的小家伙——有着粉嘟嘟的小胳膊和小腿——回家,但是你自己反而失去了双臂和双腿。)

——Oprah Winfrey《我知道你將取得巨大成功》

这段举证中,叙述者将一个真实的故事带领受众“想象”了出来,其中非常细致的话语运用,例如颜色:粉嘟嘟,形状:小胳膊小腿,都强调了叙事的“图像感。“这种‘知觉的图景,更多、更大的意义是‘代表了或者说‘暗示了某种不可见、内在的东西”(张慧敏,2013:15)。此处叙述者希望通过这一假设举证让受众所感受到的那种“不可见、内在的东西”便是故事中当事者在生下婴儿后却失去四肢的痛苦和失落。母亲失去的事物和婴儿与生俱来可爱粉嫩的“小胳膊和小腿”在叙述话语上产生对应,加深了对受众的感染。

三、演讲中数字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

演讲中常见的举证方式与论文写作相似,数据的使用很是常见,它们可以与事例举证结合使用,使其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突出其典型性。但是与论文写作非常不同的是演讲中的数据使用必须由话语叙述来表达,而不能单独以图表形式出现,并且数字的列举必须简单易懂,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位数过多的数字。

而最具代表性的演讲中数字举证的使用方法,是将数字用修辞方式进行叙述,起到解释说明数字的作用。见例三。

例三:I ran into a page and I read “There are 30000 days in your life.”At first I didnt mind whatever obviously,but on a whim I remember I tabbed over to the calculator. I typed in 24 times 365 and – oh my God,Im almost 9000 days down. What the hell have I been doing? (By the way:you guys are 8000 days down.)

(我无意中打开了一个网页,上面写着“你一生有3万天”。起初我没有在意,但我突然心血来潮,我记得当时我点开计算器,输入24乘以365——天呐!我已经用到了9000天!可我都干了些什么呀?(顺便说一句在座的你们也已经用掉了8000天了。))

——Andrew Houston 《永远向上》

这里叙述者就一个简单的数字“3万”反复叙说了它所代表的的含义,并且再进一步将该数字的隐含意义——人生中已经度过的时间和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对比——用拆分法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受众的更多情绪反应。

以下例四所举证的数字更为简单,更加体现了演讲数字叙述的另一特点,即对于数字的注释使用。很多演讲相关教材中都会提到这种数据使用方法,例如“A translation of statistics can sometimes make them more easily understood by your audience.(将数据‘翻译给你的听众会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王倩,2015:47)

例四:This hall holds about 2000 people. By the time the three hours of this session elapse,2000 people around the world—just about he same number who are here—will be newly infected with HIV/AIDS. Thats one for every person in this room. In some countries the infection rate is so high that one in three of us—the delegate to your right,the delegate to your left,or you,yourself—would be HIV positive.

(这间会堂里有大约2000人。在今天三小时的会议结束时,全世界也将有2000人——也就是在座的人数——感染上艾滋病毒。这也是指这间会堂里的每个人。在某些国家感染率尤其的高,这其中将有三分之一的人——您右边的代表,或者左边的代表,或者您,自己——就会检验呈阳性。)

——Colin Powell 《联合国艾滋病特殊委员会发言》

在上例中,叙事所涉及的数据仅为两个简单易懂的数字:2000和三分之一。但是演讲者并没有一笔带过的描述,而是用更加明了的方式将数字的意义“翻译”了出来。这样看上去有些重复的叙述方式,却是演讲数字举证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样将数字与受众自身相结合的表述,则失去了本段举证最有力的说服作用。

四、演讲中疑问模式举证叙事的交流功能

演讲的文本最终呈现以口头表达的模式来实现交流,那么受众与其他文字作品的“读者”不同,是直接参与到交流过程中的,换言之,受众的参与感将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演讲者说服的程度。如果在演讲表述过程中,受众一直置身事外,那么将持续处于被动交流的状态,则更难被演讲者感动,也更难接受演讲内容所表达的观点。所以,在比较成功的演讲中,演讲者会想方设法让听众实现参与并与他们产生双向交流。演讲受众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会直接参与演讲内容以外(如现场直接对演讲者提问等形式),只能给予非常有限的参与和回应,那么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则需要以更加贴近“对话”形式的方式来进行叙事。在举证中,一些叙事者会采用更多“提问”的话语形式来进行表述,从而加强听众的参与和交流感。见例五与例六。

例五:And who is it that deceives the state? Surely the man who speaks not what he thinks. On whom does the crier pronounce a curse? Surely on such a man. What greater crime can an orator be charged with than that his opinions and his language are not the same? Such in found to be your character.

(是谁欺骗了国家?当然是那个口是心非的人。庭吏该对谁公开诅咒?当然是上述的那个人。对于一个演说家,还有比口是心非更大的罪恶吗?而你的品格正是这样。)

——Demosthenes 《金冠辩》

在以上的演讲举证中,叙述者使用了设问的叙事方式,先进行提问,给受眾以思考的空间和方向,然后再自己进行回答,来引导受众的思路。提供给受众想象和思考空间的叙事方式在小说和电影叙事中也很常见。小说中故事线索描述的有意隐藏,或者电影中利用光线和镜头对于空间画面的控制和切换,都可以让受众的思路产生“空间”。而演讲中这种思维空间的叙事受到篇幅和表现形式的限制,必须由话语来直接引导,于是采用疑问的方式,便是众多演说家的选择。

例六:And I just dont find that very interesting. We should be building great things that dont exist. Right?

……

I think back to a long time ago,you know a very long time ago,all of humanity was basically out farming or hunting all the time,right?

(我并不认为那样有意思。我们应该去创造还不存在的伟大产品,不是吗?我回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所有的人类基本上都是用全部的时间耕种或者狩猎,不是吗?)

——Larry Page 《机会无限》

与例五不同的是,以上例六当中所呈现的提问并不需要回答,它只是一种语气的提升。这种对于前述内容的加强性提问,更加常见于口语表述,它的作用是让受众能够更深切的赞同演讲者所叙述的内容,是增强参与感和赞同感的叙述方式。

除了以上的叙述方式以外,在演讲开始时进行提问也是很多演说家常用的方式,这一做法可以吸引受众对所讲话题产生兴趣。见例七。

例七:First,let me ask you something.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were called childish? For kids like me,being called childish can be a frequent occurrence.

(首先,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上一次有人说你“幼稚”是什么时候的事?对于像我一样的孩子来说,被人说“幼稚”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Adora Svitak 《TED演讲:大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在上述实例中,叙述者所演讲的话题和孩子有关,且有意颠覆人们固有的“孩子应该听大人的”思维模式。在开始演讲时,她所引入的关键性词汇是“childish(幼稚)”,该词汇通常会被使用来描述一个人行为举止缺乏合理的逻辑性或责任感,而叙述者以此为线索进行了提问,想要引起人们对于这一关键性词汇的思考。当听到这样的问题,受众自然会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行为时会被人看做‘幼稚”。受众一旦有了这样的思路,那么说明叙述者的提问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并且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感。

五、小结

演讲叙事作为声音叙事比起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有着尤其明显的劣势,也有着后者难以企及的优势,劣势是它在时间方面难以留存,在空间方面则难以超越特定区域,优势则是它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迅速而准确的特点。另外,它是一种现场的面对面的交流,听说双方共创的现场语境、双方心理共鸣的氛围是文本和图像无法超越的。正是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特性决定了演讲叙事具有某些无法取代的特点。

因为这种更加注重于交流功能的特性,演讲所涉及的叙事环节,尤其是举证叙事就会体现出更强的带入感和受众的参与感。本文中所涉及的演讲举证叙事中较为常见的几种方式都从不同的角度增加了叙述者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假设型的举证叙述可以在受众思维空间中描绘出具象的场景,从而将受众带入到叙述者的思路当中。对于数字举证的特殊表述方式以及解释和“翻译”的叙述方式,能够将所涉及的话题与受众本身的利益、兴趣、观念等紧密结合,从而产生更强的说服效果。在叙述中加入提问的话语表达,则能够给受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引导、加深受众的赞同感、和引导受众对所述话题产生兴趣,并且利用这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强受众在演讲交流中的参与感。

【参考文献】

[1] 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雅各布·卢特,徐强译.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张慧敏.想象与叙事——童话·史诗·寓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 演讲的艺术.Stephen E. Luca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八版.2007.

[6] 王倩.英语演讲与辩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7] 孙丽娜等编.英国名校演讲全集.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

[8] 王瑞泽等编.世界著名CEO励志演讲.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9] 曲英姿译.世界上最伟大的50次演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 杨家勤.“演讲叙事语篇的修辞功能与结构模式研究”.中国外语,2013.06.

【作者简介】

卜雅婷,女,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叙事学特点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