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合作创新中的障碍因素与破解建议

2017-03-25 21:35韦惠惠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大学教师对策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大学教师合作创新中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大学教师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要着眼于实现合作者的利益增长,完善合作规则,建立跨校合作制度。

【关键词】 大学教师;合作创新;障碍因素;对策

合作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合作是推动发展创新至关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人们之间的合作却始终存在诸多障碍。大学作为培育人才、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可现实同样不容乐观,教师之间的合作多停留在表层,缺乏持续的深度交流与互动。本文着重分析大学教师合作创新中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大学教师合作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1、个人利益至上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大学教师的专业性都比较强,专业精深领域的教师本应该英雄珍视英雄;他们的知识背景和能力都是彼此能够交流的因素,他们的交流对专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尤其是人文学科更是如此。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同专业大学教师之间却常常没有深度的交流。他们珍惜自己的学术观点,急于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而不愿意彼此深度交流形成更深刻的观点,因为这样会损失他们各自的利益。尽管从长远深入研究的角度看,深度交流对大家都有很大好处。但是,现行成果制度无法真正激励教师进行深度合作。

由于同校同事之间存在职称评定、优秀评定等诸多荣誉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他们之间合作带来的利益大于不合作。但实际的问题是,即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大于不合作,也由于当前找不到合适的合作方式,而导致同事之间的真正合作很少。即使有合作,也大多貌合神离,无法有创新思想的产生。

精明的教师在同事面前从来不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而总是喜欢恭维别人学术水平高,“请教”高人指点,鼓励别人能够慷慨激昂地进行学术演讲,尤其是演讲一些有新意的思想。他只会默默地记录下这些观点,然后迅速构思写成文章尽快发表。这就是精明者的举动,他从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事实上,学术创新是异常艰难的,不经意间的外漏对自己应该是一项损失。这就是教师合作中的问题。当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时,教师谈话中就不再有慷慨激昂者了。合作面临的风险是合作者变成竞争者,合作中会出现信息泄漏。[1]“合作创新伙伴间的知识转移不仅会带来知识泄漏的风险,也会造成知识被模仿的风险。”[2]

驱使个体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无非是外因和内因,外因就是做这件事的回报,内因就是个体真心喜欢这件事。为了其他回报去做没有兴趣的事情是一种工具性行为,而喜欢做这件事本身则是情感性行为。对于教师合作来说,也是如此。驱使个体去参与某项合作也是建立在两种动因上,如果丧失这两种动因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是很难将合作做到完美。当然,某种程度上讲,行政命令或老教授的面子也是一种外在动因,因为看起来上述动因没有回报,但接受合作要求减少不合作带来的惩罚,也就是一种回报。但这种非主动选择的合作,往往导致合作效果不佳,常常出现那种貌合神离的情况。

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看,教师合作是一种交换关系。良好合作是合作者之间的对等交换,或者交换在合作者看来是对等的,即使他人认为是不对等的。从根本上说,教师合作的冲突源于交换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原因就是行政力量和资历深者的干预。

2、团队创建的不平等

很多大学设立了一些科研创新团队,理论上是好事。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着很强的行政命令痕迹。例如,某大学科研团队的制定之初,领导要求教师自行填报研究方向,自由组合团队,这是本着自愿原则的方式。然而,最后的团队组合却不是教师的个人选择结果。这种行为还是以行政命令来创建团队,其做法显然会扼杀科研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原因是,首先,这种做法根本不顾及教师的个人权利和情感;其次,根本不考虑教师本身的专业特长;再次,不考虑教师人际关系因素。当团队的设立变得如此随意时,那么教师的合作也就变得貌合神离。道理非常简单,什么样的团队创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团队合作。这实际上是一种领导过分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做事方式;而這种方式创建的团队在合作时,一定会暴漏出很多问题。

大学中去行政化诉求呼喊了很多年,而事实上大学诸多领域还是充满了行政化痕迹,教学科研合作问题亦不例外。对于教学科研合作这种领域,合作需要投入更多智力因素;也就是说,合作者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才行,而不像某些合作只要投入身体劳动即可。教师合作要求大家真心真意,团队建设、合作必须是来自成员的真实意愿,即必须秉持合作的自愿性原则。任何违背这种原则的行为,都必将导致合作者的抵抗,即使这种抵抗是无声的,但却足以消解合作的效果。以行政律令要求教师加入某研究的合作就是强制合作,这种合作很难得到参与者的真正支持。大多数情况下,被迫加入者是因为惧怕领导给自己“穿小鞋”而无奈接受安排,因此参与者就会消极怠工。导致合作效果很差,造成很大程度上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回避这个原则。大学教师合作也是如此,合作必须考虑到各自的利益所在,而且是个人所认可的利益所在才行。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强势合作者想当然地认为其已经给予了其他人足够的利益,但殊不知这种利益根本不是别人所想要的,导致这种合作带有强迫的意味。在高校队伍中,一些领导或者资历深者常常打着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的旗号,让他们加入某课题团队进行研究。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未必得到青年教师的认可,原因是,第一,青年教师不擅长这种课题或者对其没有兴趣;第二,这种课题并不能为他们日后的科研成果带来好处。因此,这种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3、合作中的不平等

“合作的基本要义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个人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长。合作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基于双方平等基础上的对话。”[3]可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合作中的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

很多团队都有负责人,而负责人一般是单位领导或者所谓的科研专家。在团队实际运作中我们发现,负责人口头上让大家各抒己见,要大家展开广泛的讨论,坚持各自的观点。然而实际上,大多负责人的观点往往会凌驾于成员之上。如果说负责人的观点确实要优于成员,那确实是对科研负责;但很多情况是,负责人根本不顾及成员的感受而自行其是,而成员就只能扮演俯首听命的角色。试想,如此合作岂能创新。

高校关注教师合作,却较少深入关注教师合作机制。也就是说,让教师进行合作,首先就要考虑到各自的利益所在;其次,要考虑到具体合作的方式;再次,应该执行合作的自愿原则。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很多合作很难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大多属于被动合作,即领导或者资深教授拉入一些青年人进行所谓合作研究。其实际的运行模式就是,领导、教授负责申请课题,青年人负责干活。当然这也是一种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能在合作中有多大创新。

“少数权威人士的“喧哗”和大多数教师的“失语”形成了高校教师合作研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合作中地位的不对等,使得人人心里有防御,无法坦诚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导致了高校教师有参与之形而无合作之实。”[4]

二、促进大学教师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1、着眼于实现合作者的利益增长

合作的初始来自于合作者之间的人际吸引,而这种人际吸引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也就是说,人们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驱使。人们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又因为利益的分歧而导致合作中断。人们因为具有精于计算的理性精神,所以人们知道合作的利益要大于不合作的利益;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过于精明的理性精神,导致在合作中每个人都想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因而又常常导致合作无法进行下去。这种致使合作中断的表面原因是利益分歧,但其实是缺少制约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则,这种情况在教师合作中比比皆是。

说到底,合作是所有合作者利益增大的过程;或者说,合作是合作者自认为利益增大的过程。(即使在外人看来这种合作并未带来利益增大,那也没有关系,只要合作者认为带来利益增大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非物质利益,例如荣誉、成就感、话语权、情感表达等。这种非物质性利益往往被忽视,而这种非物质性利益有时就成为破坏合作的重要原因,例如当团队负责人认为已经给予了成员足够的物质利益,就开始不顾及成员的情感时,负责人说话方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权利欲,那么就会导致成员对负责人的不满情绪。这种合作方式显然会降低合作的效果,尽管成员暂时不会离开团队,因为成员还惦记着自己的物质利益,但负责人的这种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合作的效果。

在合作中的一些情况下,合作强势者往往忽视其他成员的心理感受,负责人常常以命令式的口吻“率领”大家工作,这导致其他成员无法得到合作中的精神享受。须知大学教师对工作的精神补偿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要求有物质回报,而且还要求有精神回报。[5]根据劳蒂对美国佛罗里达州数千名教师的调查,有76.5%的教师在意精神报偿。[6]毋庸置疑,团队负责人不但要照顾到合作者的物质利益,还要关注合作者的非物质利益。

2、完善合作规则

签订细致的合作协议至关重要。设计详细完备的合作规则尽管增加合作前的成本,增多了很多繁琐的工作任务,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却可以降低正式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消耗,保证合作能够不因其他因素而中断,确保每个合作者的最大利益。如果不设计合作规则,那么一旦出现单方面的问题,则必将引起诸多纠纷,导致本来关系很好的教师之间发生矛盾。最后不但合作利益难以保证,而且人际关系也将破裂。所以,事前没有规则的模糊合作是必须要引起警惕的。而这种模糊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却特别常见,很多关系要好的朋友喜欢一起做些事情,但却碍于情面不愿意把事情的利益划分清楚。仅仅凭着感情做事,以为感情可以维持利益的冲击;但无数事实证明,感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异常无力与苍白。是故,合作者之间无论既有社会关系多么亲密,都务必要制定合作协议,以保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

毋庸置疑,情趣相投、关系要好的朋友进行合作,是自然而然合乎人之常情的事情,也是能够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的前提条件。如果能够将这种合作关系进行良好引导,通过完整的合作协议监督,那么,将会产生很好的合作结果。熟人合作是中国人较为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但在当前社会中,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强,知识创新的需要,与更大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合作,将成为未来趋势。

在既有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应然性的建议,例如倡导教师平等的合作机制、民主合作机制、自我反思机制等等。这种建议都有道理,然而,这些建议都很难实施。原因是,驱使这些建议的规则不存在,这些建议就不会发生作用;其次,驱使这些建议背后的利益不存在,这些建议更不会发生作用。简言之,任何一项决议实施背后的力量无非就是两种,或者是外在强制力,或者是内在的驱动力。而上述的应然建议至少当前还不存在这两种力量,仅仅依靠人们的道德和精神境界去实现教师良好合作,那只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愿景。因此,我们要想使得建议具有可行性,则必须回到上述两种力量上来。外在强制力的制度建设和内在驱动力的利益分配,将这两者力量解决好了,合作文化自然就容易形成。

3、建立跨校合作制度

基于上述教师合作出现的问题,除了倡导减少行政力量、老资历干预教师合作外,还有校际合作的两项措施,更为切实可行。“第一,扩展师徒结对范围,建立跨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度。第二,建立教师跨校轮换制度。”[7]跨校合作可以避开校内的竞争关系。一般来说,本校内同专业教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竞争,即使是年龄段有较大悬殊的同事之间也存在竞争,例如老教授和青年讲师之间就存在竞争关系。表面上看,似乎老教授和年轻人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會发现,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常常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存在。例如老教授表面上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但如果老教授与年轻人角色关系处理不好的话,老教授也往往成为年轻人前进的“阻力”。例如某些年轻人就常说某老教授在某个位置上,他就很难有获得这个位置的机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每个单位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当资历深者获得这种机会时,年轻人势必难以那么容易获得这种机会,因此,老教授与年轻人之间的竞争还是客观存在的。另外,年轻人的快速成长也未必能够得到资历深者的真心赞赏,事实上,青年人异常迅猛的事业发展往往对老教授造成很大的冲击。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单位的跨年龄合作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并不能够完全得到彼此真心对待。反观跨校师徒合作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跨校轮换制度也是一项很好的举措,将一些优秀教师轮换到其他学校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其能力。这种举措的好处就是,优秀教师到其他单位之后,他不必顾忌与新单位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他只要能够好好工作,得到学生的好评,或者得到科研合作者的认同即可。他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进行教学,根本不用顾忌同事会嘲笑他“傻干”。(在一些单位中,因为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好好干,就会对那些好好干的同事给予差评,认为他们是“傻子”。)科研上,他不必考虑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可以畅所欲言地进行深度沟通,只要能够将问题搞清楚就可以进行研究。跨校轮换制度避免了本校竞争关系的不利影响,着实是一项较为可行的教师合作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在科研合作中要进一步理清合作者的利益划分,让每一位参与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合作者必须真正献言献计、身体力行、诚心诚意地合作,才能获得自己所想要的利益。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要求,跨校轮换制度中的科研合作必然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Littler,D.Leverick,F.and Bruce,M.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A Study of UK Manufacture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duc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12.16-32.

[2] 李纲等.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7-110.

[3] 任红娟等.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14-16.

[4] 王保英.高校教师合作的问题解析与对策建议[J].临沂大学学报,2013(2)13-16.

[5] 邓涛等.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6)26-30.

[6] Dan C.Lortie,School 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p57-211.

[7] 姜新生.從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3.5-9.

【作者简介】

韦惠惠(198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领域中的合作行为.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大学教师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苏北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障碍因素及对策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发展建议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